APP下载

《长江蔬菜》伴我成长

2018-06-23余中伟

长江蔬菜 2018年9期
关键词:江夏区长江蔬菜

余中伟

我于2008年毕业,从事蔬菜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便开始订阅《长江蔬菜》。《长江蔬菜》可以说是年年必订、期期必读,她已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机缘巧合,与《长江蔬菜》结识

记得刚参加工作,单位领导交办一项给菜农做培训的任务,主讲红菜薹栽培技术,我虽爽快接受,但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既充满自信又感到底气不足:作为一名蔬菜专业硕士生,在校园里待了近20年,终于可在工作岗位“大显身手”了,但在同事眼里,我是“科班出身”,大家对我的期望也高,压力自然不小;虽然对理论功底充满自信,但基层实践经验不足,对于怎么讲好,心里没底。但没有退路、没有借口,加上刚踏上工作岗位,更得借此好好表现,“第一把火”必须得烧好。

要迅速“补课”!一方面我主动向单位专家、同事请教;另一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数据库查询,看到有几篇文章正是我需要的,一查发现期刊来源为《长江蔬菜》。于是便详细查询了该期刊历年文章目录,有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栽培技术有权威、接地气,有基层单位实践经验总结,也有权威专家学者最新成果;栏目设置丰富,有品种推介、栽培及植保技术,也有产业经济等;有权威解读,也有通讯作者联系方式,还搭建了行业交流平台等等,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吗?立即全面查询、迅速订阅。

由于准备充分,圆满完成第一次培训任务。

储备知识,《长江蔬菜》伴我前行

这一次的培训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也让我意识到,要努力成长为本行业的多面手,必须掌握全面的知识,既要懂栽培技术、选什么品种、每亩用种量等,也要熟悉相应植保技术,是什么病虫害、用什么药、用多大量等;既要了解市场行情,什么菜卖什么价、销售渠道在哪里,又要知晓产业经济、相关惠农政策;既要把菜农的好模式、好经验汇聚上来,又要把新技术、新理念传播下去。

如此多的知识需要了解、消化、吸收确实不易,这需要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全面学习、不断积累。《长江蔬菜》无疑帮了我大忙,只要条件允许,每期甚至历年杂志我都认真研读,有不明白的及时向通讯作者、研究团队及有关专家请教。

就在当年9月,为分享江夏区在蔬菜栽培新模式上的经验探索,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参与撰写的《薯尖与苦瓜的立体高效栽培技术》一文在《长江蔬菜》上发表,我也由一名忠实的读者成长为一名作者,我内心着实感到兴奋,这更激励着我奋力前行。

理论加实践,与《长江蔬菜》共成长

江夏区境内湖泊密布,子莲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也位于全国区县前列。由于多年连作、品种退化等原因,直接制约着产量的提高。通过《长江蔬菜》这个交流平台,我和单位同事积极主动寻求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委蔬菜技术服务总站、江西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福建建宁县莲籽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推广机构的帮助,积极开展合作,大力引进良种,促进品种更新。

田间调查统计表明,引进品种纯度高,较传统老品种同比增产近30%,示范推广333.3多hm2,当时一个鲜莲蓬可卖到1~2元钱,当年实现科技增收100多万元。

农民的称赞、莲农脸上的笑容,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科技增收的潜力!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选择下基层是我无悔的选择!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责任与重担!

江夏区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3万hm2(含复种)左右,蔬菜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3。蔬菜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任务繁重,人手紧张。只要条件允许,我都积极主动承担、认真对待。每次的培训、技术服务,对我来说都是学习锻炼和提升综合业务素质的机会。

其间,我踏访过辖区主要蔬菜产区、蔬菜专业村、蔬菜专业大户,对全区蔬菜产业现状、品种结构、种植习惯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努力做好技术服务层面事务工作的同时,我也经常思考蔬菜产业经济等宏观管理方面的问题,以期尽自己所能,为进一步加快辖区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出点子、想法子。《长江蔬菜》刊登的其他地区发展蔬菜产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使我很受启发。经过不懈努力,我参与撰写的蔬菜产业相关调研文章在《长江蔬菜》上发表,文章得到单位领导好评。

8年来,我从一名初级技术员,成长为农艺师、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级科普助推都市农业带头人,离不开《长江蔬菜》杂志的陪伴。值得庆贺的是,《长江蔬菜》版面不断在优化,方式不断在创新,先后建立了官方网站、作者QQ群、微信公众号,使工作交流更直接、互动更充分、信息更便捷。衷心祝愿《长江蔬菜》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江夏区长江蔬菜
奇怪的蔬菜
长江之头
蔬菜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掠影
“微笑”是上帝赐给天使的翅膀——记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吴爱喜
重塑城管新形象——记武汉市江夏区城管委主任范汉斌
蔬菜也“疯狂”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