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思,思后改”,更能增强学习效果
2018-06-22黄根跃
黄根跃
摘要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的智慧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坚持反思,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中抓住那一瞬间的“灵光”进行反思、完善,这样能更好地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发挥小组长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让学生在‘动 中增强记忆”等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我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感悟。
关键词引领作用自我感悟增强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反思“是新課程实施以来被专家、学者用以引领、激励青年教师促进专业成长的一个高频度的词。许多的青年教师也因坚持“反思”,真的迅速成长骨干甚至专家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尤其近年来,我切身感受如能在“教中思,思后改”,效果更出乎意料!
1发挥小组长引领作用,学习效果超常
语文老师都知道,字词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字词教学既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重点是因为大大小小的考试,包括中考一定会考生字词,而且较多的题型是在语境中根据所给的拼音写出汉字;难点是不少教师采用的是读一读、抄一抄,或简单的出一张带拼音的ppt让学生根据拼音填写汉词语。因为学习方式简单,激励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词语的积极主动性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我采用了“教中思,思后改”的教学法,并借助小组长的作用,学习效果超常,给我一种教学的兴奋感和成功感。
【片段1】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以前是怎样学生字词?
生1:就跟着老师读一读,或同学分组读一读。
生2:课后一个词语抄一行或三、四词。
生3:有时只要求我们预习,上课几乎不理这些,直接分析课文。
……
【片段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学生字词?
生1:因为我们不认识。
生2:不学会它,就读不通课文。
……
师:那生字词一般在哪里?
生1:课后作业那页的【字词积累】里。
生2:不一定,有的不在里面,但对有的同学来说是生字词。
……
师:既然你们知道了生字词一般在哪里,但对学生字词的重要性还不是很清楚,老师就用一首诗来说说学习生字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听吗?
生1:想!
师:请看PPT:字如一粒沙,词似一块砖,句像一堵墙,段是一座房,文成一个村。
师:同学们:一篇文章怎么组成的?
生1:字——词——句——段——文,最基本的元素是字。
生2:生字词原来这么重要。
【片段3】
师:你们认为以前学习生字词的办法怎样?
生1:老师:你有更好的吗?
师:比赛法,即:每学一篇新课文时:你们从拼音、书写、意思三个方面预习,第二天,老师来听写,看你们预习的怎么样?
生2:好!
在接下的来生字词学习中,学生学得比以前主动了、积极了、书写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诠释】小小的胜利源于【片段1】对接受的班级学习生字词的方式的了解、【片段2】让学生明白积累生字词的重要性,【片段3】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但由于学生受身心因素的制约,导致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就懈怠了,特别是中下层生。怎么办?
2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学习效果超常
在学习说明文时,能准确判别中心句是一个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学,我们常采取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判别中心句和支撑句的的方法,再让学生去练习。虽然学习的效果不错,但总感觉的我们还是用“喂”或“填”方式在教学。于是,我在想能给些文段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反复阅读,自己能感悟出中心句、支撑句。这样的学习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样的能力也是通过自己努力形成的。于是,我就运用一些文章让他们尝试。结果,真的出乎意料。
【片段4】
请大家自由朗读《花儿为什么是这样红》的第二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说明理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它是酸性的时候,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生1:中心句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理由是后面的语句都是对这句话的“物质基础——花青素在不同性质产生的反应”详细地解释说明。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不约而同回答):是的。
师:同学们:我们把对中心句进行分析解释的句子称为支撑句。
师:现在,大家快速默读全文,找出第3段至第10段的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派代表回答。
生:我们小组发现这几个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第一句,因为他们起到了概括和总述作用后面的句子都是对第一句的分析解释。
【诠释】这一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理解,在小组讨论,最后一致得出一个答案,并向全体同学展示判别的理由。阅读也是一个慢过程,需要学生用心“咀嚼”。而“咀嚼”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判别能力无形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片段5】
师:那么,能不能这样认为:“说明文主体部分中心句都是自然段的第一句呢?”
生:应该是吧?!?!
师:请大家阅读《霾》中的第 ④ 段,找出它的中心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小组讨论,个人抢答。
①PM2.5如此受到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霾的元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②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清除;③2.5~10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④PM2.5则会深入到肺部。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的增加,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人数成正相关。⑥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l%,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生1:我认为中心句是第①句。理由是后面第②——⑥句是对解释说明。
生2:好像不对。第①句讲PM2.5怎么怎么样,第②句讲的是PM10,第③句2.5~10微米的颗粒物,第④、⑤、⑥句讲的是PM2.5。
师:那你认为中心句是哪句?
生2: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第①句
师:大家现在默读前文,再小组讨论交流,看不看找出正确答案。
……
生3:老师,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中心句是第一句后面部分,即PM2.5如此受到重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理由是“PM2.5如此受到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霾的元凶”这是对前文的总结,而这个自然段主要是讲PM2.5对人体的健康的危害极大。危害极大主要通过④、⑤、⑥句详细解释说明。第②句、第③句分别讲PM10 2.5~10微米的颗粒物的去向,也是通过对比让读者得知PM2.5的厉害。
师:大家对这位同学的答案及分析,是否认同?如认同的话,大家对中心句的判别有又有什么想法?
生4:还是在第一句,但不是整句,而是要根据后面语句来判断。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正确吗?
【诠释】这一招启迪我们教学中,借助阅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教师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磕磕碰碰中找出一条路子,让他们切身感悟阅读的智慧。
3让学生在“动”中增强记忆,学习效果超常
初中语文课文在编排时每册都在后面的两个单元分别安排古诗词内容。教学中,不少教师通常按照“读好诗(词)句——理解诗(词)句——背诵诗(词)句——默写诗(词)句”的思路组织学生学习,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常常“讲”得多,而且很多时候主观意识强,导致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所需来学,导致期末检测时,一些在老师眼里很重要也提醒了很多次的重点诗(词)句不能准确默写,更别说灵活运用。我也一直困惑这个问题。这个学期,我尝试这种方法,效果还真不错。
首先,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要求在个人默读的基础上,把不认识的字标记好,然后走上讲台将其中一个不认识的字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这样做的目的: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因有的字对优生来说认识,但对后进生来说不认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的“疑”,让后进生有机会上台把自己不会读的字写出来。通过写,学生对这个字结构有了一个更深的印象;又如“年少万兜鍪”中的“兜”,很多中层生也不会读,那通过上台书写,他对着这个字的结构印象深了;再如“鍪”,就是优生也是难字,通过上台写,印象大增。遇到形似字就更纠结啦,如“兵马戍梁州”中的“戍”,因为它与“戎”很容易混淆。为什么不让一个学生全部写完所有不认识的字呢?一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识字的程度不同;二是课堂时间有限,由一位学生写用时多;三是让不同层次学生同时上台写,且只写一个,既锻炼了他的选字能力,又能将全首诗词中难写难读之字全部展示出来。
其次,让学生的口“动”动起来。让会读这些字的同学举手,让他们读难读之字。如读准了,就让他们带读。读了几遍后,带读的同学有了成功感,被带读的同学也会了。如此几遍后,“疑”也不读成 “n韓g”了、“兜”(du)会读了 、“鍪”(mu)也认得了。
第三,让学生的耳“动”动起来。在理解诗(词)句的含义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结合知识储备以及课文下方的注释自行理解,几分钟后,让理解好的同学走上讲台,将诗词句的含义逐句讲给全班同学听。一位讲完了,再喊下一位上台。第二位讲完了,再喊第三位。经过三位同学的复述,学生们对句意明白的八九不离十了,那效果比老师讲一次好得多。为了增强效果,还会布置一道作业,要求把全诗(词)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诠释】教学不是什么都教,也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紧扣学习重点,考虑学生实际,并用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心态,提供平台,让他们在不同形式的“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提高兴趣。这样的課堂教学效果才充满活力,富有效果。
教学过程是充满思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思考中能不断修正、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在教中思,思后改”的教学心态和教学智慧,一定可以让学生学得有激情、有生机、有效果,我们老师的课堂也会更轻松、更智慧、更优效。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教学相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