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理解的 理论思考及其启示
2018-06-22肖兰桂
肖兰桂
本文在分析英语阅读理解的界定及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影响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内、外因素,提出英语阅读教学中在知识(语言、语境、语义、文化等)和思维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包括自身修养的加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实践的六点启示。
1. 问题的提出
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运用四种技能之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阅读是阅读者吸收语言材料、获取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了解外国文化的主要途径。大量的英语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英语语言技能的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中,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均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其中八级水平“读”的技能方面,明确指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许多教师认为这一要求过高,其实不然,阅读既是方法又是目的。英国著名英语教育家M.West曾指出:“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许国璋老先生也曾说过:“只有通过阅读,你才能享受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甜头”。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也不难看出,阅读理解试题无论在题材、体裁,还是阅读量上都有明确的导向:2007年始的新高考题型,阅读理解有三篇文章,阅读量为1100字左右,分值为30分。2011年开始加入口语考试后的题型,阅读理解增加到了四篇文章,阅读量为1500字左右,分值为40分。
英语教师也看到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尽管新课改实施已近十年,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的实践无论是学生主动进行还是被动实施,以辨认词义、分析结构、学习语法、翻译难句等教学模式痕迹仍然明显,有的甚至采取粗放型的题海战术,大量做题,而后对答案。有时因问题设计不严谨,或因背景知识缺乏,学生置疑时教师不能给予圆满的解释。有的阅读理解试题没有答案,教师就不采用,或者答案出错而发现不了。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目前的阅读理解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探索和思考阅读理解的过程及其本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2. 英语阅读理解的定义界定
Wixson & Peter(1984)对英语阅读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诠释:阅读是一个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依赖于阅读者的原有储存知识、文字材料蕴含的信息以及阅读所处环境等因素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
从意义上来讲,英语阅读理解是语言学习过程与心理思维过程的综合,是语篇构建者与阅读者的交际过程;从内容上来讲,英语阅读理解是阅读者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阅读材料所含信息的融合;从程序上来讲,英语阅读理解包含符号辨认与信息理解这两个阶段。理解材料信息又包含词汇理解、句子理解、语篇理解和对作者意图、态度的理解等四个递进的理解层次。因此,阅读理解实质上是阅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思想交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者不是被动地充当文字“翻译机”,也不是消极地成为信息接受体,而是积极的信息搜寻者和意义重建者。文段本身毫无意义,意义只有通过读者与作者的交际才能产生(Siberstein 1997)。阅读理解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对阅读材料及作者思想的鉴定与评价。
用语言学术语来定义界定阅读理解,可以表述为:英语阅读理解过程,是阅读者视觉接触语篇构建者用以表达其思想的一连串符号、并将这些符号输入大脑形成刺激,启动并运用记忆中的语言、语境、语义及社会等知识,通过预测、推理、记忆、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破译这些符号,最终获取阅读材料所载含的信息、并对材料及其作者进行评价的过程。
3. 英语阅读过程的研究成果
英语阅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叶。Gattell(1886)与Huey(1908)等语言学家先后在其著作中强调了阅读学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两个方面:人的大脑对印刷符号的接收加工过程以及阅读者的原有存储知识对阅读理解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对阅读理解的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形成了一批理论。Gough(1972)提出“自下而上”(Bottom-up)模式;Smith(1972)等人提出“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Rumelhart(1977)、Stanovich(1980)、Parry(1987)等人在以上两种模式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模式”(Interactive Model)。
“自下而上”模式,是从解读字母入手,然后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逐一理解词汇、短语、句子和段落,最终达到理解整个语篇的目的;“自上而下”模式是从语篇入手,从面到点进行阅读。其出发点是字(母)不离词(汇),词不离句(子),句不离篇(章),句子只有到段落中才容易理解;而“综合模式”是以人脑能同时存储并处理信息为基点,强调阅读者应根据阅读材料特点、阅读所处环境以及阅读者自身因素,灵活选用上述两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是我国传统英语教学“语法翻译法”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兴起的“整体教学法”,是基于“自上而下”模式理论。而新《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正是基于“綜合模式”理论。这一模式理论之所以至今仍受到推崇,原因就在于它注意到了阅读者、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
4. 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
影响阅读的因素是多元的。有阅读者的内在因素,如阅读者的知识结构(Schema)、兴趣动机(Interest & Motivation)、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以及流利程度(Fluency)等;也有阅读材料的外在因素,如题材(Theme)、体裁(Form)、篇章结构(Organization)、写作风格(Style)以及可读性(Readability)等。基于上述相关理论及论述可以得出:“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在知识和思维两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和对学生的培养”。
先看知识因素。知识储备是实施英语阅读教学的前提。如前所述,阅读理解是阅读材料所含信息与阅读者大脑中已有知识的融合。Hoey(1991)提出的语言模型,将语篇分为音系、形式结构及语义三个层面。前两者属表现形式,而后者才是具体内容表现。阅读理解首先要对语言符号通过语言规则所表达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其次还要对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读者与作者对话)中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进行理解。这就要求阅读者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应具备超越语言知识以外的其它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交际发生时所涉及的修辞等语用知识(主要是语篇修辞)、文字使用场合的语境知识(如风俗习惯)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语境、语义及文化背景等知识,在阅读理解中互相作用,虽然它们处于不同层面、不同地位,但由于它们是互动的统一体,缺少任何层面上的知识,都会影响阅读理解过程的顺利完成。
其次来分析思维因素。如前所述,阅读者不是消极的信息接受体,而是积极的信息搜寻者和意义重建者,实际上这一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阅读者视觉将语言符号的直观信息输入大脑,激活大脑中的记忆内存(各种相关知识),思维开始启动。阅读者随即进入与作者的交际状态。读者在记忆内存中逐步查阅已有符号的意义:首先是词义、短语义,然后是句子组合表现的语法义,再将词义、短语义、语法义组合得到初步句义。在句子层面的理解中,读者对以上各义进行预测,并利用语言知识以外的其它背景知识,对所作预测进行验证、修正,从而得出句子确切意义。当阅读理解达到句子以上层面时,读者的思维开始进入归纳、记忆阶段。随着语段理解的深入,经过不断地预测、逻辑推理以及反复地验证、修正,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归纳、记忆、推理、预测、验证和修正,这一立体的思维活动不断反复,阅读者最终构建出整个语篇的信息,并对语言形式、材料内容及作者构建语篇意义时所倾注的个人情感、态度倾向等进行体验和评价,完成阅读理解过程。当然,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顺利完成,还需要阅读者拥有足够的词汇量、良好的精神状态及较好的阅读方式等作保障。
5. 理论启示
上述英语阅读理解过程本质及主要因素的理论分析,对我们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有如下启示:
1)教学中应以语言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基础,同时兼顾文化知识的渗透;
2)培养学生运用背景知识进行预测、判断的技能;
3)培养学生宏观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分析文章结构、跟踪作者思路、掌握材料主题思想的概括、推理的技能;
4)引导学生对作者构建语篇意义时所倾注的个人情感、态度倾向等进行体验和评价;
5)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可能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与鉴定;
6)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思维习惯,最终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英语阅读理解是个复杂的立体过程。拥有足够的词汇量、掌握一定的语言、语境知识、语义及文化背景等知识,是完成阅读理解的基础;合理的预测、推理、概括、分析、评价等思维能力,是高质量完成阅读理解的保障。
[1] 葛春萍, 王守仁.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2).
[2] 王海国, 朱荣花.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中学生英语, 2017(38).
[3] 段生军. 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设计——以人教版必修一“Unit 1 Using language”教学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04).
[4] 金海瑛. 提高高中学生英語阅读能力的途径[J]. 现代交际, 2010(09).
[5] 胡彬. 初级英语阅读者心理特点与阅读教学[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6).
[6] 张宇. 外语阅读理解过程的多元性研究与实践[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02).
[7] 陆巧玲, 唐晓. 英语阅读:从制约因素看教学策略[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1(01).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