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初探
2018-06-22王慧
王慧
[摘 要]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节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在此社会背景下,水利保障体系建设逐渐成为必然。基于此,文章针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水利保障体系的构建方式进行了相应地分析和探讨,建议树立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水利发展新思路、加快水利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初探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3.082
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承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的,各地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若想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就应当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紧迫的课题之一。水资源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也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结构中具有一定的支撑性作用,笔者将某省近几年来经济结构调整方式为例,分析了水利保障體系建设方式,最终明确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二者之间的联系。
1 树立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水利发展新思路
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坚定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并对经济发展方式予以转变,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水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从全局性的发展观念出发,接受经济发展的引导,适时调整发展理念,使得发展模式不断地创新,逐步制订新的发展方案,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结构的发展转型和整合,也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不管是经济结构调整,还是水利工程建设,均应当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作为根本目标,逐步使得社会、人口、经济和生态几个方面实现协调性发展,坚持走永续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吸取域外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发展理念,转变以往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可加大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理念的引入力度,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脚步,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这一目标,同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水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层面进行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应对水的认知力不断转变,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对水利发展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1]
1.2 将节水型经济结构作为主线
水资源短缺,尤其是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省份来讲,如若水资源不足这一问题未能得以妥善解决,将会给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一定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构建节水型经济结构,将其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主线,逐步引入节水促经济调整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在此环节,还应当将节约型社会作为基础内容,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 加快水利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
某省水资源匮乏,同时存在着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导致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省内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结合经济结构的运作需求,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加快水利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2]
2.1 构建节水型经济结构体系
水资源浪费严重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方式予以解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工业用水层面,需要减少产出低、耗水量大的产业,或进行产业升级,将发展重点放置在耗水量小、服务业或是技术节水性能较佳的第三产业。与此同时,还应当对企业节水进行大力宣传,加强各领域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节水意识,并提高中水回用率,通过中水激励政策或制度,对企业的运营方向加以引导,逐步走节水型发展之路。
农业用水层面,应当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相应地压缩好水量较大的农业品种种植面积,降低用水量,结合区域特征,根据市场中的需求,借助科技手段,逐步构建现代化的、智能化、高效的农业种植结构。[3]
从生活用水角度进行分析,则可通过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推行节水新器具以及实施水价调整工作等,降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污水排放量,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
2.2 构建农业灌溉工程体系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要对粮食经济作物进行调整,并合理调控作物的种植比例,总结市场需求,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花卉、蔬菜和瓜果等各类经济作物,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使得农业经济结构更具多元化的特色,此种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一定要在供应保证效率、供应方式以及供应时间等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
其一,将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和要点,力求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农业用水保证率。
其二,日后的灌溉工程规划层面,应当从全局性的角度考虑工程布局是否可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都需要,能否顺应农业结构的转变趋势。[4]
其三,加快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工作,对灌区供水结构进行有效转变,由低效益供水逐步转变为高效供水。
其四,鼓励并引导灌区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减少节水灌溉设备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例如,以色列的农业经济结构,就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选择减少粮食作物的面积,同时扩大创汇效率高的花卉、蔬菜和水果等的种植面积,这样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并为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这样的经济结构改革方式,可减少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构建供水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整体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此时,就形成了小城镇集群,这就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较佳的外界环境,在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供水保障这一问题。城镇的发展环节,小城镇人口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第三产业呈现兴起之势,此时,就对水利工程水量、工程规模以及水质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此,地方政府都应当进行积极改革,并通过政策优惠的方式,加快小城镇供水设施建设脚步,采取多种激励制度共存的方式,给予相应的扶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强化乡镇一级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相应的指引和保障,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针对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区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必然工作。可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层面着手,使得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针对经济较发达区域,需要加快水利化和田园化建设脚步。将水利现代化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供水安全作为主题,使得结构调整工作高效落实,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在保持原有水土的基础上,保持生态效益,将其作为产业结构的重点。
3 结 论
综上所述,水利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并相互推动、共同发展,这样方可保证经济效益持续性的提升,逐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以及生态良好维系的目标。经过上述的分析后,笔者认为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趋势下,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应当在此过程中,重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一问题,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变需求,做到量水而行,妥善解决水资源匮乏这一问题,本着水利发展的理念,加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用水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障,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使得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更为稳健。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J].水利发展研究,2014,14(2):1-5,14.
[2]张雁.商洛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6):385-387.
[3]周涛.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供水问题的思考[C].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暨2012年宁夏水利论坛论文集,2012:26-29.
[4]张巧利.基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东昌湖流域社会经济优化发展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