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十年代海南为何成为热土?

2018-06-22高虹

时代人物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南岛经济特区特区

高虹

向南,一直向南

1988年4月的一天,攝影工作者黄一鸣从海南行政区委办事回来,看到两名工人正踩着三轮车,车子上放着一块大大的牌匾,刻着七个大字:“海南省人民政府”。

黄一鸣立即拿上相机,跟着三轮车去了当时即将成为海南省政府办公地的大院门前。一名工作人员踩着竹梯,正准备从另两名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红色彩缎,将印有“海南省人民政府”字样的大牌匾挂上墙,“咔嚓”一声,黄一鸣用镜头定格下了这一珍贵时刻。

就在拍下《建省挂牌》照片的第二天,1988年4月26日,在当时的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政府大门,包裹的红布被拉下,“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海南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其实,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备受关注。

海南,扼守海上丝绸之路要冲。历史上,它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饱经沧桑,终是不屈不挠;建省之前,它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国防前哨,资源富饶,却较落后封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进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了给改革寻找突破口,相继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海南岛的开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破题。1980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并形成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

1983年二三月间,国务院连续三次召开研究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的座谈会,并形成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明确提出了“以实行对外开发促进岛内开发的方针”。从此,海南的开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首次向世人宣布了这一重大决策。

十万人才下海南

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不同于海南岛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人口大迁移,对于这些新理想的追求者而言,海南省比“特区更特”的设想,曾代表着梦想与希望。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很快,海南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向往的热土,数以万计的人川流不息地跨越琼州海峡,涌向海南。这一改革开放中的罕见现象,后来被称为“十万人才下海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闯海人。

“走,到海南去,做特区人!”“十万人才下海南”蔚为壮观,演绎了一个个与海南共奋斗共成长的精彩故事。

1988年“丢下”高校讲师工作的王晓华从福建来到海南,尽管“那时的海口好似面黄肌瘦的小男孩,至多就像内陆县城而已”,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几乎挤‘破了这座城市”。

“海口东湖墙贴满了各种公司招聘广告,但失望远远大过希望。”王晓华回忆说,“然而倔强的‘闯海人岂能认输?”

王晓华1988年参与开设名震一时的“大学生饭店”,是“闯海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生动例子。在那个大学生还很稀缺的年代,大学生“放下身段”开饭店端碗刷盘子,用王晓华的话来说,众人对此“好奇、惊讶,又佩服”。

同年,27岁的陈良刚离开武汉,南下海南。谈起刚到海南的最初印象,巨大的现实落差让陈良刚十分感慨:“海口连交通信号灯都没有,女同志戴着斗笠骑着三轮车,就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

1988年,刚满16岁的盛恩维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一名机车工作人员,他已经在列车上度过了30载光阴。当时,海南刚刚成为省级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试验田。然而,这块试验田上的铁路只有一条——以三亚为起点,经八所至昌江石碌的“岭八线”。

30年前的“岭八线”上跑的是最老式的蒸汽机车。一趟下来,盛恩维要往炉子里投进7吨多煤;雨天,车头门窗四开,风雨袭来,盛恩维经常被淋成落汤鸡。

不过这份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令盛恩维念念不忘,“当火车司机很自豪,别人都叫我们‘大车司机”。

闯海人的大军中,后来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万通六君子”。王功权、冯仑、王启富、易小迪、刘军、潘石屹,6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海南开始了一场华丽的冒险。到1993年改名成立万通集团时,他们已经赚到了3000万元。从海南做房地产起家,万通六君子中的冯仑、易小迪、潘石屹都成为中国房地产界的大佬,王功权后来转身成为著名投资人。

30载光阴如白驹过隙,记忆却历久弥新,以时光为轴,细细翻阅,这片沃土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大厦崛地而起,成为一代代闯海人的地标印象。三角池,在当年的海南,没有比这个名字更被人熟知的地名。

它位于海秀路与博爱路、海府路三条路交叉地带,紧挨海南省委、省政府,距当年的人才交流中心不过六七百米。由于人才交流中心场地有限,海口东湖附近逐渐自发形成了一个求职信息交流的场所。求职大学生们在三角池公园的围墙上粘贴留言、互换信息,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宽慰,甚至夜幕降临时在那儿朗诵诗篇,大声歌唱……

如今,作为海口城市更新项目之一,三角池片区(一期)综合环境整治项目,修复了城市记忆,再现着市井活力。据说,这里还将搭建一面“闯海墙”,以打造具有闯海文化历史的特色记忆带,让人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海南样本

从祖国南部的边陲小岛,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改革前沿阵地,一代代海南人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披荆斩棘、探索不止。勇立潮头、握准时代脉搏,一代代“闯海人”的努力,凝结成了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也让更多先进技术从海南这座曾经落后的小岛走上世界舞台。

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的高材生不搞发动机,开始天天下实验室,研究超滤膜。陈良刚说他做了20多年技术,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对超滤膜进行不断改进、创新。

1998年,在海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陈良刚研制的家用型毛细管式超滤机荣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如今,陈良刚的企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超滤膜生产企业,其所生产的设备在26年间,从工业走向民用,从海南走向世界。

“时代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个时代,再努力也没有用。特区是一个试验田,思想开放,国家重视,加上我们的闯劲、勤奋和努力,才能在这样的土壤上,长出我们这样的企业。”陈良刚感叹道。

1990年,海南成为国内率先实行落地签证的地区。 2000年,海南开始实行21国旅游团免办签证政策。1993年,洋浦经济开发区正式封关运作,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晴雨表”。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开放第三、四、五航空运输业务权。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会址。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海南省26国免签证政策,目前,免签政策覆盖面还在进一步扩大。

海南不懈探路寻径,积蓄起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一项项改革措施,突破当时思想和体制的藩篱,引领了全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海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区因改革而生,特区因改革而兴,而这些,与其说是海南的变化,不如说是中国面对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

猜你喜欢

海南岛经济特区特区
1961—2020年海南岛参考作物蒸散发变化及其成因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早春茶”开采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俄开设新赌场
阅读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