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治妇人乳病医方2则考述*

2018-06-22梁松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西夏文医方药方

★ 梁松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所 河北 保定 071002)

黑水城出土一件西夏文医书,编号ИHB.NO.6476[1]。此件医方文献存40页,可释读文字38面,行草抄本,页5行,行11字。此件医方由3个部分组成,一、治热病要论;二、妇科病救治方;三、治疳疮方。共存方43首,其中有5个医方残损。每方不载方名,现每方方名为笔者自拟,用药多1~3味,少数3~4味。其医方有浓郁的西北地域特色,所用药材多为具有西夏特色的道地药材,很可能为西夏本土医家所撰。本文对2则医方进行破译、考校与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 治妇人内吹乳方

此方共3行,行9字,组方只有1味药材,全方27字。今转录如下:

西夏文治妇人内吹乳方

1.1 西夏文转录

1.2 注释

“吃兜芽”一说是指春天萝卜结子时对萝卜杆的称呼,萝卜古称莱菔。莱菔叶,又名萝卜秆、莱菔菜、萝卜缨、莱菔甲、萝卜甲。《滇南本草》卷二载:白萝卜秆叶治“妇人乳结,乳肿,经闭”[5],红萝卜秆叶“行血破血,乳汁不通,奶硬红肿疼痛,妇人经闭”[5]。莱菔叶有消食理气、清肺利咽、散瘀消肿之功效,主食积气滞、脘腹痞满、呃逆、吐酸、泄泻、痢疾、咳谈、音哑、咽喉肿痛、妇女乳房肿痛、乳汁不通、外治损伤瘀肿等。

1.3 汉译 (1)治妇人内吹乳;(2)吃兜芽干根为粉,一次二钱;(3)热酒中搅服,则消。

1.4 讨论 该方为“治妇人乳房由内及外吹病”之方,乳房由内及外吹即是内吹乳,为乳痈证之一种。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一般是把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妊娠期者称为“内吹乳痈”。乳痈症状为乳房有硬块,乳汁分泌不畅,乳房红肿有脓等。乳痈发病多因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外邪内侵致气血不和,乳汁淤积、壅塞不通,郁而化热,结而成痈。若内吹乳则因情志内伤,暴怒忧郁,加之饮食不节,胃失和降则生湿、生热,湿热蕴结阳明,致乳房气血失和、乳络不畅等而成痈肿。

中医文献对“乳痈”也早有记载,“乳痈”之名最早见于晋代《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卷四〇载:“肿结皮薄以泽,是痈也。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劳伤血气,其脉虚,腠理虚,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则血涩不通,其气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者。痈气不宣,与血相搏,则生热;热盛乘于血,血化成脓;亦有因乳汁蓄结,与血相搏,蕴积生热,结聚而成乳痈”[6]。是关于乳痈形成的病因论述。众多医学书籍认为“外吹”、“内吹”之名始于明代。窦汉卿《疮疡全书·乳病证治》载“外吹乳者,小儿吮乳吹风在内故也。内吹乳者,妇人腹中有孕,其胎儿转动吹乳在外者”[7]。把内吹乳与小儿吮乳吹风之外吹乳进行了区别。通常把发生于妊娠期者,称为内吹乳痈。《诸病源候论》卷四〇“乳痈候”已有外吹之症:“怀娠发乳痈肿及体结痈”[6]240,只不过对此症病因未作详细描述。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六载:“吹乳乳毒乳肿疼,内吹胎热痛焮红”[8],把内吹乳归因为胎气旺盛。“内吹者,怀胎六、七月,胸满气上,乳房结肿疼痛,若色红者,因多热也;不红者,既因气郁,且兼胎旺也”[8]227。内吹乳一般见于妊娠六七月时,乳房肿硬疼痛并且有发红症状是因胎热,没有红肿症状是因气郁和胎旺。治宜舒肝解郁、清热消肿。

本方为治疗妇人内吹乳之方,若方中所用吃兜芽根是蔓菁根,中医文献中有关蔓菁根治疗乳痈疾病的记载,但无专门疹治内吹乳之方。《太平圣惠方》卷七一“治妇人乳痈诸方”载:“治妇人乳痈,疼痛,寒热至甚。宜用此方。右取蔓菁根并叶。净择去土,勿洗,以盐捣贴奶上。频换,不过三五度差。若是野生者妙,冬无叶,即用根也”[9]。《太平圣惠方》中药方的治疗方法明显是外用,《本草图经》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本西夏药方是内服,与上面药方的记载有明显的不同。

若方中所用吃兜芽为萝卜秆,中医文献中有关萝卜杆治奶结的记载,《滇南本草》卷二言:“治妇人奶结,红肿疼痛,乳汁不通,或被压着,或小儿﹝咬着﹞吹着。红萝卜秆叶不拘多少,捣汁一杯,新鲜更好,煨热点水酒,或烧酒服亦可”[5]51。奶结为积乳症。乳痈症状中有乳汁不畅的症状,而且乳汁淤积也可导致乳痈。《滇南本草》中有红肿、乳汁不通、小儿吹着的论述,这些皆为乳痈之症。西夏文药方和《滇南本草》服用方法虽都是内服,但是西夏文是药物为粉后酒中搅服,《滇南本草》中则是直接捣为汁后酒服。

2 治妇人乳房黑疖方

此方共5行,行9字,组方只有一味药材,全方45字,第5行最后3个字残缺。

2.1 西夏文转录

2.2 注释

人屎,出《名医别录》,又名人粪、大便、人黄。《唐·新修本草》卷一五载:“人屎,寒。主疗时行大热狂走,解诸毒,宜用绝干者,捣末,沸汤沃服之……人屎,主诸毒、卒恶热黄闷欲死者。新者最效,须以水和服之……主伤寒热毒、炙热,水渍饮弥善。破丁肿,开以新者封之一日,根烂”[11]。《本草蒙筌》卷一二载:“味苦,气寒。疔肿口开,新粪敷一日根烂;伤寒热毒,干粪火烧存性研……新生小儿粪若得,患疮蚀息肉能除”[10]。人屎主时行大热狂走、解毒的功效,有干粪、新粪之别,可外敷、内服。

西夏文治妇人乳房黑疖方图版

2.3 汉译 (1)治妇人乳房上生黑;(2)疖者,树叶包婴儿热粪;(3)疮上涂两三把,则愈;(4)又,疮破则纸上涂,疮;(5)边内撒,疮验□□□。

2.4 讨论 此方为治疗妇人乳房生黑疖子之方。关于疖子,《诸病源候论》卷五〇“疖候”载:“亦如痈热痛,久则脓溃,捻脓血尽便瘥。亦是风寒之气客于皮肤,血气壅结所成”[6]226。疖子具有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的特点。疖之发病多与热毒有关。如风热之邪客于皮肤,血气壅结,发为疖肿;夏秋多湿,感受暑毒而发为疖肿;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为疖肿。也与气阴两虚有关,如阴虚湿热内蕴,复感热毒入侵,郁滞肌肤而发为疖肿。疖子多发于出汗毛孔、项后、背部、臀部和头发根部,若发于乳房部则称为乳疖。

中医认为是因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本药方中的疖子则生在乳房上,若产妇患有乳疖,发作时乳房会肿胀,高烧不退,不能正常哺乳。西夏药方中所用的药方为人屎。中医书籍中对于人屎的记载也很常见,有关人屎治疮的记载,如下:《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二“疔肿痈疽”载“治疔肿病”[13]:“治疔肿病,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方。以人屎尖敷之,立差。”《本草衍义》卷一六之“人屎”[14]载:“又治一切痈疖热毒肿,脓血未溃,疼痛不任,用干末、麝香各半钱,同研细,抄一豆大,津唾贴疮心,醋面钱子贴定,脓溃出,去药。”《普济方》卷二七四载“破疔肿开”[15]:“破疔腫开出本草,以新人屎封之一日根烂。”

观诸上方,可知人屎有治疔肿、痈疽、恶疮等功效。此外人屎还有治蛇啮、犬咬等方。在中医文献中目前暂无查到人屎可治疗乳房上生疖子的药方。西夏文中专门提到用婴儿屎作为治疖子的用药。在汉文医方“无价四屎散”中也尤其强调用“童子屎”之功效,看来西夏文中用婴儿屎也是有一定的根据。

[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0-207.

[2]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珠[M].黄振华,聂鸿音,史金波整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31.

[3]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68-569.

[4]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尚志钧等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606.

[5]兰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50.

[6]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丁光迪等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240.

[7]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9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72.

[8]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药诀(第4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27.

[9]王怀隐编.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 263.

[10]李范文.同音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352.

[11]苏敬.《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67.

[12]陈嘉谟.本草蒙筌[M].张印生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05.

[1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M].蒋士生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23.

[14]寇宗奭.本草衍义[M].颜正华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02.

[15]朱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56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66-67.

猜你喜欢

西夏文医方药方
张老师的“药方”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西夏文《乌鸣占》考释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西夏文史荟存》第三辑弁言
良医拒传方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西夏文“五部经”考略
良医拒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