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举业”妨碍志气
2018-06-21
戴志勇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近日宣布,将允许中国学生凭借高考成绩报读该校。学费、住宿费等大约是45000美元一年。该校虽不是美国排名前一百的学校,却也是美国首家承认中国高考的主要州立大学。虽然具体招生细节,包括是否还要考SAT或ACT这两种“美国高考”,还没确定,对中国学生来说,即使高考成绩只是一个参考,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利好。该校实施自主招生,除了高考成绩,还需要对报读的学生进行面试,参考高中的整体学业成绩来进行多元评价,最后来确定录取。
这并不是第一所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国外高校。美国几千所大专院校中,目前有不到十所将高考成绩作为参考,加拿大、澳洲、法国等国有不少高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但大部分学校要面试和相应的语言成绩。这些学校对高考的认可,虽然不是国内这种“完整承认”,但毕竟将之作为了一个可信任的重要测试项目。
这种承认的关键是,高考测试出了什么?
旧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校长菲兹杰拉德(Paul J.Fitzgerald)切中要害:“高考可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一个特定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在知、情、意的三重结构中,高考对“特定知识体系”的训练,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高强度竞争氛围下,学生意志力十几年如一日的持续磨练,都有自己的效能。很显然,以百分计,物理或英文考95分和考45分的学生,知识储备差别很大。通常情况下,一个能回答出鲁滨逊在荒岛上生存了几年的学生,比一个连《鲁滨逊漂流记》都没听过的学生,阅读量也可能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的高考乃至教育制度之所以还在持续不断地改革,其所针对的主要弊端之一,并不是对“特定知识体系”的掌握或刻苦学习的意志力不够,而是希望更多地容纳学生个性化的选择空间,将这些“知识体系”,与学生的个体生命经验和兴趣发生深度的共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心与内驱力,使之内化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持续兴趣。如果主要是考试驱动,考完不单很大概率会将大部分内容还给老师和书本,更甚者除了习惯于做题考试,连自己上大学究竟想学想做什么,也茫无头绪。
面试的目的,就是看你除了知道鲁滨逊在荒岛生存了几年,还对这本书,对这个人,对文学本身,有什么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分析,除了考试,对真实的世界有多少基于更广阔阅读学习的理解和行动参与,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真切体验和憧憬。
科举制也曾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八股文要代圣人立言,也能部分考察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甚至可以窥见一个人的意识发展状态。但王阳明的父亲是状元,大概没多少人记住这位状元郎,倒是会试两次失败的王阳明,从小立大志,为此孜孜不倦,终成开宗立派的大师。就像要看到科举制曾发挥的作用一样,我们不必去否定高考的选拔功能,对学习“特定知识体系”和意志锻炼的作用,但在这十几年的学习中,要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并为之努力,发展出对“高考指挥棒”合理利用的能力,而不是被之吞没,甚至酿出自己、家庭、同学间乃至师生间的悲剧。最简单的,当新罕布什尔大学来广州、重庆、北京等地面试时,你总得有考分之外的良好表现,才可能拿到一个更好的综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