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年后,改革开放再出发

2018-06-21

南方周末 2018-06-21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家改革

戴志勇

这一波改革开放,整整40年了。一代青年成白头,复又一代新青年。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真可谓不休不止。这也不奇怪,哪个国家不是如此?这是基本的人性,是普遍的天理。只不过,具体应该怎么做,有的还在深渊中摸索,有的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踩准踩实了几块可堪继续过河的大石头。

中国做对了什么?现在在哪里?要向哪里去?

40年来,中国农民屡挫屡奋,摸索出“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得到中央认可和推广,几年风行全国,一举克服了“吃饭”老大难;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放思想,恢复因“文革”中断多年的高考,逐步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转换与各行各业人才的基本供给;

重开商品经济,鼓励私营企业,国企抓大放小,闯关价格机制,摆脱姓资姓社的争议,努力让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激发了创业激情;

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加入WTO,到如今的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坚持着向世界开放的大方向;

从八二宪法到私产入宪,人权入宪,从1989年行政诉讼法落地,到2017年首提“合宪性审查”,法治国家的大方向没有动摇。

这40年,是一个国家功能逐渐调整的过程。告别无所不包的计划思维,将一些具体决策权力下放到省市与区县,分散到企业与村组,归还给家庭和个人,让市场机制协调个别决策,让基层自治取代“一管到底”,让人心的常情常理取代各种各样的内斗内耗,极高的制度费用,得以大幅降低。

这40年,也是一个人民逐渐“出场”的过程。老百姓在用深藏于身心的“人力资本”一点点争取财产权利的同时,不断扩展着自生自发的秩序。从乡镇企业到进城务工置业定居,从社会互助到主动参与公共治理,个人的权利意识与自主性,得以大大提高。

这40年来,国家为人民的自由发展让出空间,人民的能动性成就着国家的富强与文明。国家的功能调整与人民的逐渐出场,恰如互济互生的阴阳两极。两者都在各自的分寸上运行,构成一幅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太极图。

这两者关系的初步理顺,为中国40年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不论社会舆论,还是国家治理者,都有一个极其清晰的共识:改革开放远没有完成。如习近平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难啃的骨头,就是将来三四十年要完成的临门一脚,甚至几脚。

在过去40年经验基础上的继续改革,譬如农村土地与集体资产的改革,公益社会组织的发展,国企股权向社保基金的划拨,行政审批继续简政放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肯等等,都行走在正确的路上。这些改革很重要,但还不算最难啃的骨头。

最难啃的骨头是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这一个现代化之所以极其根本,是因为它要解决国家持续稳定的问题,要解决保持国家统一与激发地方活力兼得的问题,要平等而充分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各项权利,要将各级权力的产生与运转纳入现代程序正义,要解决从根子上防止权力腐败的问题,要让司法裁决机制成为不断生成正义的定海神针等等。

在根本上,这还是一个各种利益主体共赢的过程,可长可久,对谁都有好处。但过程肯定包含着阵痛,一些既得利益,要知所进退,有所取舍。在各种利益诉求与不同的思想认识之间,如何尽量弥合分歧,达成一致,团结一致向前走?

想想40年前的改革肇端,如此巨大的分歧和困难,不也迅速顺应民心打开了局面?想想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国这艘巨轮是怎么重新启动的?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点,前瞻,后顾,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理应都更成熟了。人民要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新一代的改革者们,得不断回应民众的正当诉求,以百姓心为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转型,其实已经170多年。中国要完成的,是向现代国家的凤凰涅槃。在这场连绵起伏的接力转型中,我们要建立强大的国家主权,要有尊重良宪良制的现代国家治理,要温故知新地发展出蔚然流行的文教体系,要挺立起自由自立的个人与温暖而有力的社会。未来三四十年,这几个维度,一旦全部得到妥善的解决,每一个不自暴自弃的现代中国人,就能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的环境。

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开放这临门一脚,任务艰巨,新的一代人,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国家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