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可以更尊重人吗?

2018-06-21李少威

时代人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赎罪职能部门建筑师

李少威

4月份,我在华东地区遇到了一位资深的建筑师,他正在建造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城市。

说“建造”其实不准确,应该叫统筹。这片区域原来分布着几个村庄和一些农田、河道,现在还处于搬迁、规划阶段。他和同事们的工作除了把楼宇建起来,还要负责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和生态、产业的布局和引进、功能区域的分布以及未来城市的整体运营。

这片十几平方公里的区域整体上就像一家企业,从无到有,到最后的运营管理都是“内部事务”。政府只通过预先订立的契约进行监督,不插手任何职能性的工作。城市综合运营方就是这片区域的“上帝”,它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这座城市的未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整座小城市将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人的胃是不会要求占据更大的位置从而把肠子的空间压缩一下的。

这位建筑师曾经从事十几年房地产业。“坦白说,我是抱着一种赎罪的心态来的”,他说,“事实上现在城市里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跟我的行业有关,都是我们造成的。”

比如,他说,为什么城市里车这么多,这么拥堵?因为我们建造的楼盤、大院把城市的空间隔离成了一个个碎片,从A地到B地,直线距离可能不到1公里,如果合理留出一些小的通道并且连成一个有机的通道网,那么人们走路就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

但因为一些巨大的封闭式楼盘横亘在两地之间,而且不同的职能部门只顾自己的管理领域,彼此无法合作,这种理想的小通道网不可能存在,人行的通道和车的通道是重合的,那么路程就变成了好几公里,人们就只能开车。

对于我们这种奔波型职业的人而言,这个痛点实在是心有戚戚。出门在外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电子地图,酒店明明就在下一条街道,几十米远,但就是没有通道可以过去,只能绕上一大圈。

再比如,他说,为什么现在的城市总是操心生态问题?因为它们是在摧毁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先把一切都推平,然后建好硬件,最后再通过绿化进行所谓的“生态美化”。但绿化不等于生态,生态是原来自然条件下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是彼此制约以实现平衡的。

一切都推平以后,生态系统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愿意砸钱,当然就可以种树种花种草甚至养点鱼,但这种按审美设计的种类有限的动植物组合根本不具备自我平衡功能,它甚至要求持续杀死其他非选择的种类来满足它们的存活。

而现在,他们在动土以前就请了国内著名的生物学家来对陆生、水生植物进行普查,把每一种都取样拍照、登记,待基建完成以后,将按照获得的数据重建整个生态系统。

城市空间对人的友好和尊重当然更受重视,方圆十几平方公里,长宽不过三四公里,人们可以通过不被路口所截断的连续绿道抵达任何一个地方。公共交通和商、住功能的合理布局,会让人们自愿放弃汽车。

他的“赎罪”说法可能言之太过,毕竟以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且不说职能部门无法协调统一,仅成本投入也是过去难以承受的,而且人的观念也达不到这一程度。但是今天,当那么多的城市动辄大手笔建设,出现那么多明摆着的浪费的时候,观念上是不是可以稍微补补课,让城市更尊重自然、尊重人呢?

猜你喜欢

赎罪职能部门建筑师
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分析《赎罪》
小小建筑师
检察版(十)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猴子建筑师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