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8-06-21谷晓华
谷晓华
摘 要: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的县级政府而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一直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难题。清流县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中药材资源,但由于缺乏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企业带动效应不强、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方面原因,该县的中药材产业一直没有得到长远的发展。该文以清流县的中药材产业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发展现状和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科技支撑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清流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同时也为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可资借鉴的县级样本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中药材;发展现状;对策建议;清流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2-0077-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农业产业无疑在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一大分支,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林下种植一般包括林药模式、林花模式、林菌模式和林油模式,分别种植中药材、花卉、食用菌和油茶树等。其中,具有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利于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发展休闲农业等特点的林药模式与另外几种模式相比优势明显,适宜大范围推广。地处闽西北山区腹地的清流县,中药材资源相对丰富,而且种类多、分布广、品质优良,但当地的优质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中药材产业相对滞后,与周边县市相比,中药材产业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板。
1.1 林下空间利用率偏低 清流县的林下经济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也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优势。目前,清流县森林覆盖率达84%以上,蓄积量达1433万m3,林地面积14.37万hm2,其中天然林面积8.662万hm2,占林地面积的60.26%,林地资源丰富。但是,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2万hm2,只占林地面积的8.35%,林下空间利用率偏低。
1.2 经济效益不显著 有资料表明,清流县共有中药材475种,其中植物类145科、444种,总储量约120万kg,人工种植面积达967hm2。主要品种以多花黄精、黄花倒水莲、葛根、金线莲、野鸭椿、太子参、铁皮石斛、七叶一枝花、仿野生灵芝等大宗中药材为主,生长周期短、对气候环境要求低、种植广泛,因此药材资源容易取得、价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另外,清流县在采集中药材方面不注意保护道地中药材,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1.3 集约化程度较低 清流县的大部分中药材为农户分散种植,抗风险能力弱,不利于统一管理和销售,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且,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比例偏小、集约化程度低[1]。截至目前,清流县还没有国家认证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在种植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1.4 产业化水平不高 清流县中药材的种植水平不高、生产以初加工为主,基本停留在对原材料简单的分等、挑选后即装箱销售的粗放经营阶段[1]。在药材销售上,绝大多数农户信息不畅,个人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在市场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大大限制了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 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清流县的中药材资源丰富,但中药材发展区域规划不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培育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受市场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清流县尚未出台完整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缺乏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使得当地中药材生产仍处于种植户单打独斗的状态,容易造成供求失衡,陷入低水平、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2]。而且,清流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点品种、基地布局、产业规模、发展路径等都没有进行通盘考虑,各乡镇也存在盲目跟风种植中药材的情况,最终导致销路不畅、经济损失严重[1]。另外,对重点扶持项目缺乏科学、充分的论证,对项目、技术和资金缺乏统筹协调和有效对接,没有形成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合力。
2.2 企业带动能力偏弱 清流县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资金投入有限,生产以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精深加工和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相关产品等完整产业链开发,企业对产业发展尚无明显带动作用。产品档次不高、产业链条短、物流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也不利于发挥本地优质中药材的产业功能和品牌效应[2]。另一方面,清流县没有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企业与农户间尚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龙头”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2.3 产业扶持政策亟待补足 中药材种植生产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偏低,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协同创新不够,区域内外围绕中药材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动效应没有形成,也是造成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清流县仍然缺少相关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配套扶持政策,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信贷支持力度小。因中藥材种植前期投入大、生长周期长、风险高,导致刚起步的企业和种植户资金周转困难,持续经营能力弱。
2.4 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一方面,中药材种植、加工既要讲究传统方法、道地性,又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提高产量、保证质量。但清流县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尚未成立专门的中药材种植推广机构,也没有专业的长期从事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的科技队伍,技术服务力量相对薄弱。由于中药材的种植和生产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在种子种苗培育、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缺乏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种质资源筛选、中药材品质检测和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环节的缺位,也使得清流县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导致中药材的生产成本高、药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2.5 信息保障力度不强 由于中药材种植区域受交通条件、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因素影响,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而清流县没有中药材交易市场和相应的信息服务网站,多数农户对中药材种植缺乏必要的市场、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往往凭往年的生产经验和市场行情来确定当年种植中药材的品种及面积,在种植上的盲目性导致丰产不增收情况经常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3]。
3 科技支撑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中药材产业化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助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通过“加强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规范化种植养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等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因此,建议清流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时,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的策略,在以科学的方法加强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中药材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有效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并大力提升大宗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品质。
3.1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开发中药材的食用价值 科学种植,规划先行。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建议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摸清林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清流县的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市场需求情况等,因地制宜地科学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一两种道地中药材种植品种。规划要突出特色,防止“一刀切”,避免对野生中药材滥采滥伐,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同时,避免人工种植中药材盲目跟进、一哄而上。积极引导农户分散种植百香果、三叶木通等可以“药食两用”的林下经济作物,既开发利用中药材的食用价值,又能降低成本、分担风险,还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林农收入和经济收益。同时,可以试种名贵中药材,通过申请产品认证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其它涉农企业一样,具有投入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从开始种植到后续的加工和销售都有很高的门槛。要想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对清流县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帮助相关企业解决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问题,并在平整土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植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带动林农增产增收。同时,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加入。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设立引导资金的形式,重点扶持具有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药材种植,组织本行业专家在进行充分论证之后,加快资本与产业的对接。
3.3 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 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院所具有种植和加工技术优势,产学研结合将可以使科学技术和资金有效结合并转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在种植、加工、销售、宣传和招商等方面,清流县可以与科研院所、中药制药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专家恳谈会、专业论坛会、项目合作等形式借智借力,邀請专家、企业代表就清流县中药材发展问诊把脉、实现优势互补和二者的双赢。另外,通过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加强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及繁育工作、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又可以在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提取浓缩有效药用成分、产品质量检测和产品可追溯体系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还可以促进中药材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当地中药材企业提高承接项目、资金的能力[4]。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探索“引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合作模式。一方面,加强对本地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应用推广人员和技术能手的培养力度,就地解决中药材种植、生产和加工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机构达成合作模式,加强学习和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增强本土中药材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5]。另外,建议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中药材专家队伍,钻研开发中药材栽培新技术,探索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将中药材生产中的各项增产技术组装配套,针对中药材大面积生产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积极探索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提高药材增产技术普及率,为提高药材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种植效益提供保障[6]。
3.5 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学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加强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基础上,加强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和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议成立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机构,积极引进和培养从事中药材种植推广及研究的科技人才,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为广大中药材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配套服务,指导农户不断提高种植技术,规范化、标准化采收、加工、贮存,切实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同时,组建中药材种植协会,优先把种植基础好、又能够带动广大农户致富的农村能人、种植大户组织起来,以订单生产为突破口,力争使分散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2]。另外,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为广大中药材种植户提供技术推广、政策引导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加大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尽可能避免农户盲目生产,最大限度抵御市场风险。
3.6 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休闲旅游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药材产业除了种植、加工以外,还要加大第一产业的“接二连三”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首先,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有一定的连片效应,适宜打造田园综合体。可以充分开发它的旅游价值,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吸引组织摄影比赛、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带动当地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和土特产品的销售,发展休闲农业;其次,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拓展销售渠道,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大数据分析,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不断提升当地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再次,加强道地中药材的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尽快形成当地中药材的拳头产品和品牌优势,全方位挖掘中药材的利用价值,多渠道宣传和传播本地中药材文化。
4 结语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清流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就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大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林下的广阔空间,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切实兑现有关部门提出的“不砍树、也致富”的目标,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而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形成完整产业链、增强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对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现代农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俊安.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J].南方农业,2015(28):66-69.
[2]洪金焕,寸福香.浅谈鹤庆县中药材产业发展[J].云南农业,2016(9):69-71.
[3]付亮,谢洲,李勇,等.达州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2015(18):140-142.
[4]周先治,阮召群,顾木金,等.光泽县中药材产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23):206-210.
[5]张海涛,李红雨,傅海燕.推进贵州省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5(1):12-15.
[6]柳喜琴.浅谈华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0):78-7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