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8-06-21王菲菲

艺术评鉴 2018年7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方式

王菲菲

摘要:美术不仅是一门产生和创造艺术的学科,更重要的是美术教育背后的人文修养和素质提升。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发展专业美术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美术教育的发展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更应关注学科背后的情感表达及个性化的体现。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143-02

在高校专业更为细化和精化的今天,大学课堂的美术教育也纷纷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细分和改革,从笼统而庞大的范围分化出许多更为专业的子体系。而美术的教育问题也在不断变革中顺势而为,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硬性要求,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反馈力,因此注重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是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及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对苏联的借鉴

新中国时期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背景因素。当时的中国对苏联方式的推崇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学术上的开辟和拓展在“苏联式标准”带领下也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和优秀作品的问世。中国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中国美术教育的方向也是一致的现实主义定位。在学习大量艺术理论及文献后,美术教育的定位及标准是相对统一的,而且作品的特色也多为突显主题,有一定的情节设定等,也正是这种强制性的方法设定构建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初级规模体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的自主发挥,遏制了多样性的发展及对美学知识的多样心灵体会。

(二)专业性强化及细分下的美术教育更倾向于单项输出

随着美术的发展和扩大,社会及高校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前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专门型人才培养和输出中,美术教育的方式起到了决定性重要,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作品中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顺应美术教学目标中的教学前提与原则。学生的作品风格也趋于同质化,提升学术专业手法能力成为学科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美术作品对于一个个体的承载作用和情感寄托,失去了生命的艺术作品是没有感染灵魂的作用的。

(三)现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意识

在美术教育由基础教育和知识技能培养之后,教育界意識到了美术教育中核心素养的缺失是美术学科止步不前的重要瓶颈,而讨论核心素养的前提必须承认美术教学中的文化灌输。文化作为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其范围几乎设计到所有的学科领域,我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决定了一门学科中作者情感的投入量和输出量。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浸染了文化的气息,在作者牢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下,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磨以后倾斜而出的艺术品,多种艺术能力的融合塑造了作者独立而完整的个性化核心素养,而这样的人才输出才是艺术缤纷繁华的中流砥柱。

二、当下高校美术教育的问题和困境

(一)纷繁复杂的艺术理论乱象中缺少了坚守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教育也开始开立门户,吸收和借鉴国外的艺术理论和教学方法,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艺术理论也出现了研究乱象,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到多种理论教学的冲击,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经历了跟随、选择和盲从的创作过程。这些理论成果良莠不齐,有些与中国的国情及历史完全不相符,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在多样化的方式下也失去了核心素养的教授,转而进入边教边学的一知半解状态。在西方艺术理论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本土的美学被渐渐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而那些守老道走老路的研究也成为了即将被淘汰的落伍群体。尤其在与西方思潮接触较多之后,全盘否定和全部照搬成为了人们所谓的艺术改革和取精去粕的极端做法,而那些尚未研究的领域依旧没有任何突破和独到见解的产生。

(二)教学目标和学术要求下的量与质的严重失衡

在当下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下,教学目标的定性安排及学术作品的强硬规定的确使美术教育有了大步伐的跨越,但同时滥竽充数的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在数量的达标要求下,质量上的缺失就显得尤为明显。

1.从专业领域上来讲,专业的美术教育高校本是为培养高级而专业的艺术创作者及理论研究者,这就意味着创作中的艺术既要注重量的积累,也要注重质量上的影响力。一部作品的风格态度,格调高低,现实印象,真善美丑都是美术教学中要传播学习的案例。而过于繁琐严苛的教学目标对专业的美术教学而言,无意中形成了死板的教学思维,而这些美术中的精英分子,在教授过程中又将已形成的教学思维转接在学生身上,这种恶性循环的反复使质与量在不平衡中原地踏步。

2.从普及化美术教育的领域来看,学生对于晦涩的美术领域兴趣较浅,少有潜心研究学术的耐心和定力。因此教学目标和学术要求就成为了他们课题任务量,从无到有的过程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核心素养的整体参与和艺术基础及理论的完美诠释和应用,这种作品的创作造成了艺术领域中春风吹又生的杂乱学术现状。其中教学目标与学术要求虽达到了量的统计和积累,但质的飞跃消失于日渐程序化的教学过程中。

(三)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意识缺乏成为发展瓶颈

创新是发展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因素,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难激发的能力。学生如何在美术学习中充满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是他以后在艺术领域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的意义正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缺乏已成为发展飞跃的瓶颈,教师仅仅从教授知识能力和理论技巧出发,而学生从受教方面承袭教师的知识体系,再加以强化,其中自我创新的意识已被渐渐抛弃,另辟蹊径的自学方式不仅输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失败于教师对创新意识的不重视。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构思和开辟,老师的教学要求就会成为唯一的创作标准。

三、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寻求突破口

(一)注重教师的教学意识转变与改革

教师是教育中的引领者和启发者,注重教师教学意识的改革是美术教育的关键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客观直接观察来创新教学方法,所以美术教育的教育课程设计势在必行。通过对美术教室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的转变和改革,使其在结合学生和教育背景后形成独立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教育中从基础知识能力出发,上升到核心素养的整体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创作意识,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自身艺术能力的修养。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美术的跨领域学习和探究

一个创新意识的出现往往来自不经意的灵感,而这个灵感的积累则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多领域知识的融合与消化。在当今社会的便捷式获取信息背景下,一个人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他的创作眼界和思维,同时美术教育的发展也依靠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去理解和掌握美术,是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对美术创作的创新发展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维和新颖的创作想法。

(三)要依靠新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丰富作用

美术教育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展示和呈现,从古至今的作品展示不可能全部依靠直接观察来获取信息量,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就成为了美术教育中的辅助方法。在平面化的展示和现实实践中,学生可以从多维的角度学习美术的艺术性和美感,而这种方式的补充正好完善了艺术的输出效果。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到现代,多媒体方式的使用不仅补充了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是思维开阔的一种重要途径,从不同角度看待艺术作品的形式及深层内涵,进一步充实教学目标的成效。同时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借鉴,多种渠道的学习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专业性人才,也要求专业性人才的多功能型能力和素养。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和输出人才的战略基地,承载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方向。在创新教育的社会大倡导背景下,美术教育更应迎头赶上,在创新发展的潮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师要注重在艺术理论和技能传输的同时,切不可失去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有所长,技有所专,在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中注入作品灵魂與情感,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作品中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专业课题化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03):92-93.

[2]张俊.高校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9,(07):59-60.

[3]潘沛.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高等美术教育概述[J].戏剧之家,2018,(03).

[4]康亿平.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性”与“师范性”关系探讨——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教学方式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