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读写结合中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

2018-06-21胡莹莹

文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能力提高作文写作读写结合

内容摘要:在现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境中,作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难点,而作文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么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读写结合便是一种很好的作文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培养与提高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關键词:读写结合 作文写作 能力提高

一.初中生写作现状

1.作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所占比例大,任务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生的语文作文训练要求是每周一次,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也就是意味着作为一名初中生在3年中,要写的作文数量至少在84篇。暂时先抛开作文的质量、内容的好与坏,单从数量上而言,这一个量化在某些程度上对于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是有所帮助与提高的。但仅关注作文量是不够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初中生作文的“质”,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初中生对于作文写作依旧缺乏兴趣,作文写作与初中生生活相分离,每周一次的写作训练也是以教材中每单元的“阅读”共性来安排写作内容,教学与生活像脱节,初中生对于一些题材不感兴趣也是正常现象。最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能否保证每周一次的作文训练?

2.初中生对于作文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应付作业,为了考试得分不得不写的态度。在《课标》中,对于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索素材、构思立意、列刚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然而在初中生的潜意识里面,作文是件大工程,初中阶段的600字在他们眼里好难,但又不得不写,因为考试要得分。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这种情况,无论命题半命题作文要求写什么方面的,他都有那么一段话是万能模板,其实这算是学生的一种积累,那么为什么他翻来覆去的只有这一段话?是学生平时的积累不足,课内外既积累程度低。他们认为反正我可以写出600字就好了啊,所以在初中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和心理上是不平等的。

3.依赖网络大环境。在当下的网络大环境中,查找文章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初中生对于网络世界也是充满了好奇,简单几分钟就可以“摘录”一篇作文,毫不费力。当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时,学生出现依赖他人成果的现象,拒绝自己动脑思考,出现过眼不过脑的现象,对作文写作开始依靠其它渠道而不是作为自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读作文写作更是丧失兴趣,认为写作是种负担、压力。

4.忽略自己的真情实感,初中生在学校所学的课文或内容有些时候是建立在一定高度之上的,并且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受到文章作者情感或者是任课教师的主观情感影响。学生接触的内容也会脱离日常生活,对他们日常的写作会造成困难,让学生感觉写作有门槛、长此以往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心理暗示,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产生排斥心理,初中生在写作时便脱离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最初要培养的写作目标相背道而驰,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失初中生应有的写作特色。

二.初中生写作中“读”与“写”分离现象

1.“读”与“写”关联性弱。在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以及课外材料的积累,然而这些积累在初中生作文中体现的微乎及微。在初中学生中出现了“读”与“写”分离的现状,阅读的书籍、课文并不少,但到了提笔写作的时候却捉襟见肘,无法将自己所读所见运用在文章中。这一现象在语文教学中与长期将“阅读”和“写作”作为两个独立版块教学有关,在传统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长期当做两个独立课程教授。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作为接受者,自然将“阅读”与“写作”在脑海中分隔开,没有读与写二者结合的概念,也就造成了“读与写”无法结合的情况。

2.初中生的作文写作会借鉴课外读物,在课外读物中看到好的语句会记录下来。但这种现象为什么仅存在课外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单元培养的是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的能力。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综合性呈现的表现为语文素养,并不是独立的。从教材的编写来看,“读与写”是一体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阅读与写作时一贯的。”而之所以出现二者相分离的现状,是因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很多读与写的运用不灵活、不生动形象,没有生成习惯、缺乏连接性和整体性。

3.写作是一件抒发胸意、运动大脑的事情;然而在现在的初中生眼中,写作文似乎是件“很难”的事情,初中生对于作文练习的畏惧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无论是自小的懈怠还是在教学中脱节的训练导致的,都造成了现下初中生写作的困境。写作其实是将自己的生活所感所想写出来,而不是偏离生活去写与初中生生活相隔甚远的题材,感知生活,叙述生活。

三.利用读写结合方式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

写作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积累和实践。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不乏一些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在学生们背诵了、记忆了课文是否将吸收的文字转换用在平日的作文写作中,是阅读的吸收与写作的倾吐结合的重点。“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理性的看待“读写结合,”将课内的“文”同写作的“文”相结合,更好的利用初中课本课文载体、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目的。初中阶段的读写结合应该是分阶段进行的。

1.第一阶段重在比较、模仿。学生们的思维停留在小学的模仿模式中,那么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们模仿写作。这样既可以降低开始的写作难度,也可以给予学生的信心和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读懂、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于优美的句子进行模仿写作,更能够让学生学习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春》这篇课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几句话里面含有反复、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在读懂和理解了课文的写景手法后,可以将这些方式和表达技巧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同时作者在课文中也是描绘出了几幅春景图,可以和同学讨论最喜欢的春景图。《春》作为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学生们可以学习和吸收作者写作方式,学习这类文体的写作方式。教师也可以要求或者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文字,将读与写在初一阶段打好基础。

《秋天的怀念》是写人记事文,是作者怀念他的母亲所写,文中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无尽的思念,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方式,例如文章中出现两次“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儿,好好活儿……”平静的叙述中存在着感人的力量,这些细节描写都是初中生写作需要学习的方向。

2.第二阶段,重在想象、扩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初中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适应,并且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自我思想,能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把握主旨,可以进行扩写,写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思想。八年级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古诗词比例增大,教师可以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成作文,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对于古诗词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锻炼学生的扩写能力。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诗人对于情景的描述,学生都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阴风怒号”的“怒”字是作者将风拟人化,将自然规律融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境。从而使作品具有生命力,可以将其写成一篇记叙文,这一行为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桃花源记》这篇叙事散文,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可以说是对正在发育的青春期学生而言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课文,课后题问学生们:“你们认为到底有没有作者描绘的地方?”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想法,写成一个作文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行扩写,融入自己的见解。

3.第三阶段,创意写,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九年级阶段的学生作文写作大纲和逻辑上是没有较大问题的,对于文章主题、作文结构、思路、语言表述上进行深入。现阶段的作文训练是有创意的表达,做到有自己的风格,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这一阶段,作文写作不能局限于原文,既要读懂原文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不局限于原文力求自己创新。当学生读一篇课文的时候,能够写出多篇文章,写作能力同时相应的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水平发展,教师也要做到其中包括字、词、句、段、观后感的训练,学生应具有发散思维,此刻对作文写作不抗拒,前两阶段基础牢固才可以写出好作文。

例如《孔乙己》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想象性填补,孔乙己的长衫哪去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进行写作,进行课文之外的延伸。还可以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文字解说,这类解说词是表现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学生可以灵活的进项写作,也可以说是二次创作,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也可以进行假设,创设情境。“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你是怎么理解他的精神的?

例如课文《愚公移山》,试问学生:“你们认为愚公这样的做法对还是不对?”“你们有什么好的其他建议吗?”类似于这样带有探究性的课文,教师都可以让学生们畅谈想法,青春期的学生本来就是多边思维发展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读写结合的方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能很好的将“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有机结合,又能够让学生学会阅读、再此基础上学会写作,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从小学写作的记录、模仿阶段开始走向创作、倾吐的过程。当然这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令人担忧,而“读写结合”提高初中生小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读与写很好的避免了二者分离的教学情境,这也是对教师功底和能力的一种考验,二者相辅相成。使每个教育者理性客观的对待读写结合,將读写结合更好的用在初中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文集》第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1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08

(作者介绍:胡莹莹,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能力提高作文写作读写结合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通过多元调动引导学生以手写心的研究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初中一年级新生作文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分析
浅谈《论语》教学对学生作文写作的启示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