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8-06-21刘成柏关树文胡鑫吴永革赵国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

刘成柏 关树文 胡鑫 吴永革 赵国安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对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国际化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决定人才培养的效果至关重要。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一系列改革实践,构建了两种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营造了国际化教育环境,探索并实现了多种国际化培养通道,极大地提高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国际竞赛;国际交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2009年教育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教育改革项目,其目的即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宽厚的学科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发展潜力的理科大师级学科后备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和探索的过程中,国际化培养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及途径在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吉林大学于2009年首批入选“拔尖计划”,并成立以吉林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命名的试验班——“唐敖庆班”。生命科学作为“拔尖计划”的五个基础学科之一,在我校实施开展,以其强大的发展势头及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愿景吸引着优秀的英才不断投入其中。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及改革实践,通过建立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各类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引进国外优秀教师进而引进海外优质课程资源、开设国际前沿讲座带动国际性学术交流常态化等改革措施,构建了“长、中、短”三位一体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以及基于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的自主创新性培养两种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同时探索并实现了多种国际化培养的通道,为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培养环境,推进了学院国际化教育的进程,提高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长、中、短”三位一体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流动是国际化培养的重要形式和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以及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长、中、短”三位一體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长”是指学院以“2+2”“3+2”等形式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中”是指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实施至少一学期的境外研修培养;“短”是指选派学生参与国外一流大学的短期科研训练项目。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的不同需要。

(一)建立拔尖学生海外教育基地,开展阶段性国际化培养。自2013年以来,学院已建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海外合作培养基地,先后选派数十名唐敖庆班学生赴国际高水平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境外培养。此外,利用校内优质资源,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女王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开展境外联合培养,并进一步开拓和打造新的海外教育基地。

(二)深入开展短期境外研修项目,拓宽拔尖学生国际交流渠道。几年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UCLA-CSST留学项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命科学暑期交流研修项目”以及学院新开辟的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暑期学校等短期研修项目,分批选派了数名拔尖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参加教学及科研实践活动,接触和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动态,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融入国际化的教学科研环境之中。

(三)打造“2+2”“3+2”等联合培养项目,构建长周期国际化培养模式。学院于2014年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订联合培养本科学生的协议,通过“2+2”“3+2”的方式,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通过国内和国际的衔接,扩展、深化和拓宽学生在生命科学以及化学等其他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学习新技能,掌握新能力,使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长周期培养模式,并从不同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中受益。

二、构建基于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的自主创新性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学院以开展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国际生物大分子设计大赛(B1O-MOD)等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为契机,通过学生自发开展科研训练、组队参赛等方式的研究与探索,构建了拔尖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培养模式,并将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打造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方式和有效途径。

IGEM(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推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于2003年开始发起的一项国际性学术竞赛,要求学生能够用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的综合手段去解决科研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目前是全球生物学领域顶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BIOMOD全称为Bio-molecular Design Competition(生物分子与设计大赛),是2011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创办的一年一度的有关生物分子设计的国际顶级在校大学生学术竞赛。

自2014年以来,在备战年度国际竞赛的同时,学院致力于通过这种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并通过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这一有效平台开展实施。学院秉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宗旨,通过采取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自主选题、设计方案、开展科研到完成课题以及成果展示和最终答辩的全过程,初步建立起了“学生主导、导师把关”的新型培养模式。

利用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的优势,让学生站在国际学术平台上拓展国际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根据国际竞赛的标准进行备战,并贯穿为期接近一年的整个过程,在学院营造了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去国际知名高校参赛,分享交流比赛成果,也为拔尖学生搭建了与国际名校师生相互交流的良好平台。此外,学院于2016年还参加了首届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并获得创新成果二等奖两项、优秀论文奖一项。参加iGEM、BIOMOD这样国际顶级大学生学术竞赛,不仅能让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竞争与展示,更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素养,进一步坚定学生学术生涯的发展信心,同时参加竞赛的队员也基于拔尖班向其他专业推广,在全院形成了参加国际竞赛的热潮,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这种基于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的自主创新性培养模式充分受益。

三、利用学院的国际资源。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开设前沿讲座带动国际性学术交流常态化

通过短期课程、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学院各类国际资源及合作途径,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设讲座及报告,并与唐敖庆班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及座谈,让学生领略世界学术前沿,拓宽学生的科研思维。几年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来院开设前沿讲座,平均每学期4~6次,实现了国际性学术交流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国际学术交流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把握国际科研的动态和前沿,也引领学生从更科学的角度去规划学业及未来的发展发展,同時还在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学习氛围。

四、通过引进海外教师带动海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提升拔尖学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有研究显示,追踪美国中西部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看出:“教师是关键,课程体系是核心。”因此,引进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深化开放环境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可以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进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通过海外优秀教师的引入,带动海外课程的引进,提升了学院高水平课程的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几年来,通过引进哈佛大学医学院万由衷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高印副教授等优秀外籍教师,推进了学院《癌症生物学》《基础糖生物学》等前沿课程的引进和建设;同时还邀请美国罗格斯大学EddyAmold教授、瑞士ChristianBachofen高级工程师等国际知名学者为学生开设了《结构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短期课程。这些海外优质资源的注入,在促进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动态的同时,也为学院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和良好活跃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国际化教学的水平。

五、结语

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对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教育对象对高等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现实问题,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拓宽国际交流渠道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改革,探索并构建两种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提高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应用于学院其他专业,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实现了多种国际化培养通道,推进了学院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念上,通过积极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仅满足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与交流的需要,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在标准上,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始终坚持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可比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到国际一流高校继续深造的实力和水平;在空间上,推进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坚持做到既将教育对象通过各种通道推向国外,也接纳国际教育的引进和输入;在资源上,通过建立各类海外基地以及各种联合培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
浅谈临床见习阶段国际交流对医学生的影响
AStudyo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WillingnesstoCommunicateandtheInfluentialFactorsinsidetheClassroom
关于强化高校国际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建设新型艺术类高校 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傣族系属及民族识别思考
傣族系属及民族识别思考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广西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现状分析及发展途径探究
广西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现状分析及发展途径探究
商代时期有着怎样的“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