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心”修复“破碎梦”
2018-06-21刘继滨郭艳军
文/刘继滨 郭艳军
吸毒者身份复杂,让人避而远之,她们却用耐心温暖感化;艾滋病患者让人不敢亲近,她们却用爱心坚守治疗;她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负能量情绪,却依然将最美的笑容留给戒毒者,为的是高墙后的新生,她们就是担负着“白衣天使”与“人生导师”双重责任、曾多次获得省级“三八先进集体”“五一巾帼集体”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的省公安厅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女警们。
省公安厅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全省唯一一家收戒病残人员的戒毒机构,有60%以上戒毒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甚至个别携带艾滋病戒毒者,为了放弃治疗和强戒生活,采取极端方式向民警施压,无形中增加了民警工作的风险和压力。但是,每一名女警都在这超强的负能量中传递着爱和温暖。
艾滋病戒毒人员小张焦躁冷漠,冲动暴力,不服管理,护士长骆阳揽下了这块“硬骨头”。期间,她查阅了大量艾滋病患者护理资料,学习静脉穿刺与创口护理,结合小张的临床症状,制定了专门护理方案。小张的抵触情绪强,每次处置时都对抗治疗,由于长期注射毒品,小张的静脉没有弹性,每次静点都要扎10针左右。每次静脉穿刺,骆阳都不得不多备几幅手套和针头,一边稳定小张的情绪,一边细心处置。小张自暴自弃,“我活一天算一天,别扎了”,骆阳说:“你是我的患者,这是我的责任,我不会放弃,你更不能放弃。”
小张这块“石头”渐渐变得柔软。一次聊家常,小张谈到母亲,“混世魔王”流露出想家的心情。骆阳捕捉到这条感情线索,立即与小张远在山东的母亲联系,让这对分别已久的母女在戒毒所里相见。母亲的探视成为小张戒毒历程的转折点,从那天起,她戒毒信心越来越足,同时还主动担负起内务环境卫生的清扫工作,积极参加康复劳动锻炼。
虽然吸毒违法,但她们也应享有正常人的尊严,这是女警们对每一位戒毒者的尊重。
2016年12月末,20岁的丛某被送进戒毒所时自言自语、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头发脏得粘成一坨。女警们不嫌弃,给她换洗干净,安排进专门监室,并让其她戒毒人员帮忙照看她的起居生活,医生王茜悉心地对丛某进行生理脱毒治疗。丛某精神状态迅速好转,不但配合治疗,还能鞠躬说感谢的话。
去年4月17日是丛某生日,女警霍燃为她买了生日蛋糕,跟同监室的戒毒人员一起为她庆生。真心换真情,丛某向霍燃敞开心扉。原来,丛某1岁时父母离异,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后来母亲改嫁、父亲去世,她初中辍学后误入歧途。由于接触的人群复杂,她跟51岁的毒贩王某同居在一起,从此沾上了毒品。18岁到20岁的3年时间,丛某诞下两个孩子,这期间她依然吸毒。后来王某被警方抓获,自己也被送来强制戒毒,外公外婆对其又气又恨。如今丛某十分愧疚,想念外公外婆却羞于启齿。霍燃得知后,联系上远在林口的外公外婆,让他们带着两个孩子跟丛某见面。看着年迈的外公外婆和襁褓中的孩子,丛某悔恨不已,泣不成声。霍燃知道,亲情的感动远比说教更能鼓励戒毒中的丛某。结束会见后,两位七旬老人抱着两个孩子行动不便,霍燃知道他们生活拮据,自己掏钱为其雇车送他们到火车站。丛某说,她感觉到霍燃对她的好,她感慨:“没想到,社会上还能有人善待我……”
体毒易排,心瘾难戒。吸毒者的复吸率高,就是因为走出戒毒所后,家人缺少科学的引导,割离不了原来的社会圈。
为此,一套“紫罗兰”教育计划诞生。首先,对戒毒人员进行课堂式教育,围绕毒品危害、法律、心理矫治等方面。其次,多次邀请心理专家对戒毒学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组织多种警营开放日活动,以感恩母亲、向亲人汇报等方式,用亲情打动戒毒人员。哪怕每次只有少数家庭悟到了其中的道理,这样的反复渗透,就像滴水穿石,女警们也锲而不舍。
针对吸毒人员低龄化的特点,戒毒所女警们走出工作范围,去留守儿童集中的中小学开展防毒、禁毒的宣传活动,让孩子们从小辨别毒品、抵制毒品,希望在戒毒所里与他们永不相见。
戒毒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所有女警并肩作战的结果。戒毒所20名女警,有19名已为人妻,18名已为人母。按常理,女性在照顾老人、培育子女上付出的更多,可是这些女警一走进高墙,就变成了“失联者”。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值班、加班,有的女警一年有近1/3的夜晚在监所度过。她们能记住每一位吸毒者的家庭信息和戒毒状况,却记不住孩子的家长会;她们能悉心照料每一位重症的戒毒人员,却没有精力照顾病床上白发的父母。特别是某次禁毒战役时,为确保“应收尽收”,全体女警保障24小时收戒通道畅通无阻。最多时一晚收戒34名吸毒人员,工作结束时天也亮了,没做休息新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就这样,这些“女汉子”们日复一日地战斗着、坚持着,跟毒魔、心魔撕扯,重塑戒毒者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