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在树梢梢上的那个力
——洛阳村的发展推动力

2018-06-21

当代陕西 2018年10期
关键词:洛阳村干部果树

◎本刊记者 王 雅

“红彤彤的那个太阳山丹丹的那个花,春风那个吹绿了灰蓬蓬的山疙瘩”

——乔林生《延安情》

4月7日,罕见的倒春寒突袭华北、西北苹果主产区。气温从25度骤降至零下7度,并持续近8个小时,零度左右就会受灾的苹果花,面临灭顶之灾。

接到降温预报的那刻起,一场由村支部发起的“护花战”在洛阳村紧急打响。

村里所有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提醒、驻村“第一书记”在村民微信群里一遍遍地推送降温消息和应对建议,村子每个巷道、路口张贴降温通知。一时间,整个洛阳村笼罩在果园点燃的防冻升温“狼烟”里。

冻灾过后,洛阳村1820亩果园的坐果率“基本够用”。不少村民在微信群里感慨:今年,蔬果便是洛阳村的幸福。

支部要做产业发展的引路者

洛阳村2870亩耕地,三分之二在旱塬上,三分之一在洛河峡谷沟道。在栽种苹果前,塬上土地广种薄收,沟道土地旱涝保收,旱塬成了村民的心病。

村支部带领村民种油菜、种烤烟,交了不少学费、走了不少弯路,也得出不少经验。即便是最适宜生长的苹果被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也经历了无数磨难。

“如果没有村支部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洛阳村不可能有今天的红火日子。”村民邵爱玲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洛阳村已有600亩果园,不少人从中见到了利,但噩运随之而来。

接下来的连续9年时间里,处在冰雹带上的洛阳村遭受了8年冰雹和一年冻灾,受灾严重。

“面对天灾,村民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村支部一班人身上,这是对党员和干部的一次大考。”冯建海说,支部面临取信与失信的风口。

村上组织年轻男劳力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体弱的老人、妇女在家营务果园,套种杂粮。村干部和党员组成“互助小分队”,和村民一起抱团取暖。

为了不让村民失去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村里每年邀请县苹果专家为果农培训,在务果的每个关键节点,村干部都会上门督促提醒村民管理果园。

担心村民为减少税赋自毁果园,冯建海和段春季每人贷款4万多元,悄悄地替村民缴纳农林特产税。

年年遭灾年年栽,村支部带着村民像“西西弗”般悲情地做着“苹果梦”。9年时间里,洛阳村的果园面积非但没有减少,还从600亩增加到近千亩。

3000多个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不是一味地等待老天发善心,而是进行各种防灾尝试。搭建防雹网、人工干预极端天气等一整套防护措施也得以完善,村民们终于迎来了苹果产业的春天。

2005年后的十多年里,洛阳村苹果年年大丰收。旱塬的果园一亩的产值过万元,是洛河峡谷种玉米产值的整10倍。

居住在沟道的村民纷纷往塬上“倒流”。

不少村民称赞,村支部用9年的坚守不仅仅为群众呵护了致富的“金苹果”,也让旱塬和峡谷改变了山川原来的功能。

党员甘当产业创新的先行者

今年初,洛阳村对全村现有的1820亩果园的树龄进行完整统计,形成村里的“经济地图”。于是,一场果园“换新”工程在悄然展开。

果树树龄在30年左右,一般生长到25年便进入“暮年”,产量和果品双双下降。这样的果园,洛阳村有300亩。

新果树从栽种到大量挂果,至少需要5年时间,由此倒推,村里每年“换新”60亩,才不致出现扎堆减产的现象。

“一代人务不了两茬树”“树挖了嘴挂在树梢啊”,村民从眼前利益和情感出发,人人幻想自家的果园能“超期服役”,“换新”任务下达后,阻力不小。

为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人,不做老好人成为村“两委”成员的共识。

一部分村干部入户进园“督战”,一部分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接产业扶持政策,寻求资助,村里的党员带头认领任务、带头示范,这项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在洛阳村,这样的果园升级已进行了两次,每次都是在阻力中前行,每次都是以村民得更多收益告终。

2007年,洛川县的果树在经历数量积累后,迫切需要果品质提升。在全县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和无公害“四大技术”后,一项被果农称为“砍脖子工程”的挖改技术革新在酝酿。

传统果园每亩栽植56棵果树,挖改技术的标准是每亩只能留28棵果树,意味着一半的果树要被活生生挖掉,这对视树如命的果农确实难以接受。

果树专家对这项泊来的技术一致认同,但会不会“水土不服”谁也没底。县上相关部门找到洛阳村先行先试,理由是村“两委”班子群众威信高、有号召力。

正在主动谋求苹果产业变革的洛阳村感觉“好事找上了门”,大家推荐拿党员张延民家的果园当“小白鼠”。

“年初挖得很悲壮,差点把妻子气跑。”张延民说,等苹果成熟了,因果径大、色度好,市场苹果每斤均价1.7元时,他家的卖到2.4元。一算账,每亩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

村民最实际,不看广告看“疗效”,纷纷到村委会主动要求改。2009年,洛阳村所有果园全部完成挖改,彻底解决了通风透光问题。

2012年,着眼全国苹果发展方向,洛阳村在全县率先启动了苹果“二次间伐”,每亩再砍掉一半的果树,从28棵减少到14棵,为机械化作业打下基础。

4年时间里,洛阳村支部带领村民进行了两次苹果产业“技术变革”,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可小觑。

现在,洛阳村苹果平均亩产3500公斤,优果率达到95%,村民每年人均13709元纯收入来自苹果。

2017年,张延民家的6亩果园产值14万元,再次为村民树起了精细化管理的标杆。

干部善为产业健康的守护者

“黑云白梢子,必定有刀子”。

这是洛阳村干部长期对极端天气“察颜观色”后总结出的一条经验。

“上医治未病”。

这是他们应对极端天气的一条重要工作标准。村干部说,冰雹一旦开始下落,气象干预就变成了“样子货”,必须抢在其形成前驱散。

雷雨季节里,洛阳村干部经常凑到一起召开“气象会商会”,一个个俨然就是“气象专家”。

5月7日,冻灾发生一个月后,刚刚从果树上采来的3个指尖大小的幼果在冯建海和段春季手中传递。

“有这条‘冻顶’的苹果,长成就是受霜冻的霜环病果,缺乏商业价值。”他们边抚摸小苹果上的霜环,边向记者诉苦。

他俩正商量着为这些受了内伤的小苹果寻找补救办法,俨然一对“农业专家”。

村里牵头建立电子商务示范点,年销售苹果量达到190多万斤,越来越多的各地客商也慕名而来。

村干部主动与中国对外友好协会联系,促成大众、戴尔等跨国公司认领了村上“彩虹苹果园”391棵苹果树,一棵树1980元,提供苹果150斤,每斤苹果相当于13多元。

2015年起,洛阳村就借助洛川苹果采摘节搞起了旅游观光采摘园。一到旅游旺季,驱车前来的游客都能把不少果农家的苹果“摘得干干净净”。

“我们正在探索苹果分众化的营销路子,让高品质的果子有高回报。”新晋党支部委员、“苹果大叔”张永亮俨然就是“销售专家”。

猜你喜欢

洛阳村干部果树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果树夏剪有诀窍
洛阳正大剧院
不让干部挂“空挡”——一名村干部的成长档案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洛阳自古繁华
陕西脱贫攻坚形成大格局
——驻村干部已有3.7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