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闻捷在丹徒
2018-06-20魏长顺
魏长顺
年5月,闻捷调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是年秋,闻捷由作协上海分会经省、地委转介到家乡丹徒县体验生活,并担任丹徒县委常委。
闻捷回到故乡,县委办公室原打算给他安排一个环境优美的住处,配一位专职服务员照顾他生活,让他安静舒适地写作。闻捷坚决推辞说:“你们千万不要把我当客人、当诗人看待。今天我回来,是向你们学习的,是拜家乡父老为师的,只要在县招待所给我安排一张床位就行了。”在闻捷的坚持下,从1962年秋回到丹徒到1964年底正式离开返回上海,他一直住在丹徒县招待所三楼一间普通房间里,生活上没有一点特殊照顾。因为他经常写作到深夜,县委领导请招待所为他准备点夜餐,他都婉言谢绝,一次也没有接受过。
体验生活期间,闻捷经常下乡了解情况,几乎走遍了丹徒县的山山水水。他来到四面环江的江心公社小住,半个月中跑遍了江心洲的村头田舍、堤岸大坝。他见人“三先”,即先自报姓名,先甜蜜地一笑,先伸出温暖的手。出自内心的“三先”,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没有一点生硬勉强。很快,从公社书记到普通社员,都成了他无话不说的朋友。他和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总是聚精会神地认真听,待到晚上,才凭着记忆,把该记下的东西记录整理到笔记本上。
丹徒县位于长江南岸。上世纪60年代时,全县江岸线长68.8公里,有近半数乡镇沿江,其中有三个公社是长江中的沙洲。闻捷童年生活过的家乡高资,就是长江南岸的一个重镇。闻捷常说:“长江啊,我是你的儿子,是你的乳汁把我喂养成人的。”一次,他在前往江心洲的轮船上,望着舱外浩瀚的江水,那样地专注、深情和眷恋。船过镇江焦山时,他对同行的县委领导说:“在国外,我也看到过一些河流,我总是拿长江跟它们比。大江东去的雄放气势,曲折跌宕而又永不疲惫的航程,一泻万里,日夜奔涌,流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战斗不息的民族精神。长江,既有我们民族的特色,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要写部长诗,用五年或十年时间,写一部《长江万里》!你们看,怎样?”说到这里,他极其欢悦而又谦逊地笑望着同行的人们,抒情诗《长江万里》的主题思想,在江波上形成了。
于是,闻捷放下了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第三部紧张的写作,开始认真阅读研究《中国地舆志》《水经注》《中国水域图说》《丹徒县志》等资料,多方面地去熟悉长江的地理历史,了解丹徒县的变迁,搜集创作素材。闻捷除了去江心公社,又去了高桥公社以及沿江的高资、大港、大路等公社。清晨,当朝霞染红东方天际,闻捷常常漫步在江堤上,眺望不尽长江滚滚西来,目送滔滔江水入海东去。长江,激荡着诗人的胸怀,引发了诗人的豪情和创作灵感。为了丰富创作素材,闻捷还去了镇江市(时为县级市)所属的四面环江的新民洲农场,在那里住了20天左右时间。在那片芦柴滩上,初创的农场里,闻捷走访解放前逃荒到洲上的老农民,听他们讲述从“难民洲”到“新民洲”的演变;他召开青年拓荒者座谈会,体会年轻人的理想、愿望、喜悦和苦恼;他漫步在被命名为“青春路”的泥土道上,浮想联翩……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察、积累,万里长江流进他的血管,滔滔江水化为他的血液,诗稿在诗人的腹中不安地躁动着……之后,闻捷把自己关在县招待所三楼的小屋里,闭门赶写,夜以继日。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2月,闻捷完成了《长江万里》第一、二、三、四、六片段的写作,并于1963年2月始,先后发表在《上海文学》《人民日报》《人民文学》《雨花》和《甘肃文艺》上,与读者见面。这是闻捷继《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两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后,写出的又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闻捷曾对人说:“长江是浩荡的,长诗将采用长句形式,节奏时急时缓,自由流动,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气象。”可惜他在完成《长江万里》第六片段后,回到上海不久,便忍痛放下长诗创作,奉命调到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去写唱词了。
《长江万里》第一片段《流向晨曦、朝霞和太阳》,总共只有七十五行,却概括了西起青藏高原,东至波涛万顷的大海的整个长江历史和它的地理风貌。诗人浓墨重彩,描绘了这条六千三百多公里长的巨流的壮丽雄姿:
啊,长江!
你这太阳的忠诚追求者,
永不回头地一直向东流着、流着……
流过一万多里千回百转的长途,
流过海拔三千公尺直下海平线的坎坷的河床,
流过像執戈的武士那样遥遥对峙的金山和焦山,
流过古代的朱方,当代的丹徒;
——长江啊,你可知你正缓缓地流过我的家乡?
……
这段抒情,闻捷通过长江时急时缓的流淌,表现出他对家乡丹徒三千年历史的骄傲和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我们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经济困难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意气风发、共度时艰的精神,引发诗人放歌长江,实际上是在讴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前进着的中国人民!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爱国主义激情和对人民深沉的热爱,构成了这部抒情诗的思想倾向。气势磅礴、大起大合的手笔,反复吟叹、铺陈排比的手法,又构成了《长江万里》这部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这里,不得不提出未见发表的《长江万里》第五片段。这个片段未和读者见面,是诗人对初稿不满意、需要重写或修改呢,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接着“文革”浩劫,闻捷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人亡稿毁。当我们现在阅读、研究这部抒情长诗已发表的几个片段时,中间缺少第五片段,遗憾。
1963年1月5日至18日,丹徒县第三次党代会在镇江市卫生学校礼堂召开。闻捷作为高资基层党组织选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后召开的县三届一次全委会上,闻捷继续当选为县委常委。
根据会议安排和代表的要求,党代会结束前,县委书记请闻捷以诗的形式作一个大会发言。1月16日上午,闻捷头戴鸭舌帽,身穿一件藏青呢大衣,恭恭敬敬地坐在主席台上。他走上发言席,首先脱帽向全场代表深深一鞠躬,顿时,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拿出连夜赶写成的发言稿,用略带家乡尾音的宽广嗓音,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赞美和对党深切的爱。诗的最后,闻捷声情并茂地朗诵道:
我脱帽,深深地鞠躬,
再一次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和期望;
我将借用长江那磅礴的气势与歌喉,
为家乡的胜利而放声歌唱。
《我的发言》共分四节,每节八行。诗不算长,但感情真挚,歌颂了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自然灾害取得的新胜利,令人动容。诗朗诵结束,整个会场掌声雷动,出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高潮。
1963年1月20日,《我的发言》朗诵诗在《镇江日报》的《金山》副刊上发表。对这首朗诵诗,县广播站也录了音。可囿于当时的设备条件,噪音过大,录音效果不理想。县广播站同志商量,请这位“跋涉过万水千山的游子”到县广播站重新补录,闻捷欣然答应并进行了认真的补录。可惜这段重新补录的磁带未能保存下来,但闻捷“借用长江那磅礴的气势与歌喉”发出的心声,至今仍回响在丹徒山山水水的上空,回响在当年那众多的听众耳畔。
1961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闻捷《我爱民歌》一文,文中写道:“我很喜爱民歌,它给人以美的享受。”闻捷到故乡丹徒体验生活,不忘普及创作新体诗和新民歌的有关知识,助推新民歌大众创作。他曾应邀到丹徒县大港中学、谏壁中学和宝堰中学为师生们作文艺讲座,谈学习,谈理想,谈诗,谈新民歌创作,师生们受益匪浅。
1964年1月上旬,丹徒县文化馆在江蘇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的支持帮助下,组织全县十多位新民歌业余创作者,在宝堰区集镇召开新民歌创作座谈会。闻捷此时正在宝堰区蹲点搞社教,应邀抽空在座谈会上讲了一课。他一一浏览座谈会上刚创作的一些新民歌稿件,边看边赞扬这些作品“生活气息很浓,乡土味很浓,有的也很感人。搞创作离不开生活啊……”接着他没有去讲什么创作理论,而是讲了自己在大草原、在新疆等地生活的感受,讲了他如何发现和收集素材、创作诗歌的一些体会。他特别强调如何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例如观察草原上的晚霞,如何绚丽多彩,如何变幻莫测……他的讲话,深入浅出,生动风趣,有时还朗诵几首描写大草原的诗歌,不时引发阵阵掌声,会议气氛十分活跃。闻捷大约讲了两个小时,他祝愿大家多写一些人民喜爱的新民歌,获得更多的成果。他的讲话,给与会的农村业余作者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是年,丹徒县新民歌创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人民日报》《民间文学》《雨花》《江苏文艺》等报刊都专栏发表过丹徒县新民歌作品,报道丹徒县开展新民歌创作活动的消息。丹徒县农民歌手还向全国各地的农民诗人、歌手倡议,在《人民文学》上赛诗。《人民文学》1964年第5期、第6期、第8期开辟专栏,分别以《山歌向着北京唱》《公社鲜花朵朵开》《千山万水共太阳》为栏目,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大量来稿中,陆续发表了包括丹徒县歌手在内的28位歌手写的新民歌。
1964年底,闻捷正式离开丹徒返回上海。1965年5月,闻捷经无锡最后一次回到故乡,看望了几位朋友,便匆匆离去。是年5月,闻捷写了最后一首诗《火颂》,向敬爱的党呈现出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充分表现出他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那颗一刻也不停止跳动的革命战士的心!
火!为生产,为劳动;
火!为战斗,为革命;
火!为祖国,为人民;
你是无往不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