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维度
2018-06-20莫思凡
莫思凡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国内关于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研究的一部分。相关研究工作始于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对和谐社会的界定。此后学者从和谐社会的内涵逐渐演化出和谐社区的内涵与建设标准,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来构建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
国内目前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过程与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等方面展开。总的来说,目前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尚不稳定,缺乏比较稳定、认可度较高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另外,对和谐社区的内涵挖掘的不够,缺乏统一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反映的不够,也缺乏反映社区综合发展状况的评价。目前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等一系列政府部门的探索和学者们的讨论,对建立我国和谐社区的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但从构建的过程来看,缺乏相关专家、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在构建过程与方法中,既要结合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也要充分关注建构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将其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当中。同时,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过多地强调社区的管理和体制等宏观层面的硬性指标,缺少文化、参与等方面微观层面的软性指标,且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凝练。而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中也体现的不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与一般城市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所不同。
总之,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能够充分发挥相关理论的指导作用,将和谐社会理论和社会质量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指标层面,使得具体的评价过程有科学有效的理论框架作为基础。另外,在构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注重社区建设不同主体的参与,能够加深各界对和谐社区建设过程的理解和认同,并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思路。
一、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理念与理论基础
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反映,是理论的操作化过程。明确的理论和理念是构建客观、科学、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在理论的整理和挖掘的基础上,选择和谐社会理论和社会质量理论作为构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并通过结合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际对相关指标进行构建、修订和转换,尝试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和协调理念,强调了社区互动与参与,实现个人、社区与社会的共享发展,对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协调的发展理念的精髓在于非冲突性和非对抗性,旨在通过避免交流和沟通的障碍,促进社会成员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和谐发展。在社区层面,协调发展理念一方面强调社区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缓解社区内部矛盾,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也着眼于社区成员的互动与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和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和谐社区的概念来自于和谐社会,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居民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单元,社区成员之间的共建共享对于社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
(二)以和谐社会理论为基础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构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支点。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4]。“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作为和谐社会六大基本特征,与“完善民主法制、致力共同富裕、保障民生之本、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全民素质、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八个和谐社会建设具体目标,为和谐社会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了理论框架。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尝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和谐社会的八个目标为着力点,构建一套切合实际、科学客观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三)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借鉴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目前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新视角之一,其所蕴含的测量维度和政策向度,对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概念背景和内涵上,社会和谐概念源自东方,它在本质上强调民众与政府、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能够得到和平解决。社会质量是以欧洲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及现代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将结构性因素和个体因素结合起来,旨在提升人们的福祉与潜能,强调建立一个美好社会[5]。在社会与个体关系上,两者都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但社会和谐更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社会质量着重公民培育的个体性。在测量上,中国在测量社会和谐方面的努力仍然比较欠缺,而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来说,具有中国背景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社区建设,与欧洲语境的社会质量虽然在经济发展、制度环境、社会结构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仍然在实践中相互借鉴。
首先,在价值层面,社会质量理论契合了和谐社区建设的价值追求。社会质量理论倡导社会和谐的精神,强调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等规范,主张以强化社会团结和增进社会福利的途径来提升社会质量状况。体现的是“社会正义、团结、平等价值观以及人的尊严等”的基本价值观。这与以维护公民权利、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区建设在价值上相契合。其次,在内涵层面,基于社会质量条件性因素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欧洲话语的社会质量与中国语境的社区建设在内涵上不谋而合。“社会经济保障”所指“人们随时可获取用来提升个人进行互动所必须的资源”正是和谐社区建设中维护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物质保障之所在;和谐社区建设强调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与“社会包容”内含的“人们可以并且正融入到组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机构和社会关系”的主张具有一致性;和谐社区建设强社区文化建设,建立统一和谐的价值观,逐步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与“社会凝聚”包含的“社会关系基于认同、价值观和规范基础上的共享”相契合;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强化社区自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关注个人能力的建设与发展,正是“社会赋权”所指“个人的力量和能力通过社会关系得到加强”的客观体现。最后,社会质量理论为构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可借鉴工具和手段。欧洲语境下的社会质量理论通过对“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条件性因素的操作化,将社会质量评估体系分为 18个主领域、50个次领域和95个普适性测量指标[6]。这一测量维度为分析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影响因素和城市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具体借鉴和参考工具。
二、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一)构建思路
通过文献分析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内涵和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挖掘并确定构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理念和理论基础。基于已有研究研究成果,并以问卷调查、社区走访、焦点小组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关主体进行访谈与资料的收集,并对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现状进行深描与诠释。了解社区建设不同主体对和谐社区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选定合适的二级指标并构建科学客观的城市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构建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测量工具,对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进行评价和应用,据此验证具体指标的有效性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从而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修改与完善。
(二)指标的选取
1.社区环境
和谐社会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区作为人与人互动的基本场所,其内部环境的经济保障水平、适居程度及治安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和谐社区建设水平[7]。具体来说,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经济物质保障、客观环境状况和社区服务水平三个方面。经济条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物质保障,客观环境是社区得以建设的基础,社区服务水平反映了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状况。因而,我们选定社区环境作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一级测量维度,用以反映社区建设整体状况。
2.社区主体能力
和谐社会强调在共建基础上的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如图1所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主要包含三个重要的主体,分别是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社会组织。这三个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建共享是社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我们选定社区主体能力作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一级测量维度,用以反映各社区主体的参与状态和其发挥作用的程度。
图1 社区建设主体关系图示
3.社区文化建设
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自然意志、自然感情、归属感、同质性和共同价值等都是“和谐”的得以实现的基础,社会主义价值观则是社区共同的价值基础和文化背景[8]。社会质量理论中的社会凝聚维度强调社会关系是基于认同、价值观和规范基础上的共享,文化是维系居民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维度[9]。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的营造有利于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共享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因而,我们选择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的一级测量维度,用以反映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和凝聚力。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本文以提升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水平为目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以和谐社会与社会质量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用于评价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主要分为社区环境、社区主体建设能力和社区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社区环境指标下设社区客观环境和社区服务水平2个二级指标;社区主体建设能力指标下设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社会组织3个二级指标;社区文化建设指标下设社区文化营造和社区文化认同两个2级指标。在三级指标的操作化过程中,社区客观环境指标下设社区总人口数、社区人均收入、社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社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社区绿化率、社区空气质量、社区噪音度和社区犯罪率8个三级指标;社区服务水平指标下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社区服务设施使用率、户外公共活动空间面积、健康教育普及率和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社区总人口的比重5个三级指标;社区居民指标下设基层选举投票率、社区志愿者人数和社区成员自组织数3个三级指标;社区管理人员指标下设社区管理人员数量、社区事务公开透明度、社区居民诉求满意度和居民生活满意度4个三级指标;社区社会组织指标下设参与社区事务的社会组织数量和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数量2个三级指标;社区文化营造指标下设社区公共文化场所数量、社区公共文化场所使用率、年度文化公益活动数量和社区文体团队数量4个三级指标;社区文化认同指标下设社区制度规范认同度和社区文化活动满意度2个三级指标。
表1 初步构建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三、城市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问题
城市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和研究,也需要实践的调查探索和验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改变以往侧重从定性角度对社区进行考核的问题,促进社会建设相关主体从量化角度准确评估和谐社区建设情况,能够为发现、寻找并解决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供新的决策依据和思路,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以和谐社会、社会质量理论为切入点,列出其主要维度,为指标具体的操作化下建立参考,但不可避免也存在局限,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细化和量化。后续的研究可以尝试运用回归分析探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影响因素,并在初步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应用和验证,从而改进和完善城市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
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实际有效的评价工具和途径,在将和谐社区建设操作化为具体指标的过程中,要综合不同主体的意见,对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方面采用部分定性指标。 同时,还应索质化研究方法在选取和构建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保证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二)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地区发展差异
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目前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的不够。比如发展程度不同,东部城市社区和西部城市社区指标应有所不同,另外,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其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与一般城市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所不同。在这些情况下,需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从而使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更加科学、合理。
(三)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社区建设主体
已有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与社区和谐的宏观层面,而未关注居民个体发展和能力建设微观层面的需求,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评价中,除了包含反映社区的管理和体制等的硬性指标,还应关注社区文化和认同等软性指标,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杨涛,吴国清.我国城市社区和谐社区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 方妍.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6).
[3] 卞国凤.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6(1).
[4] 夏建中,张菊枝.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证调查和研究[J].城市观察,2012(5).
[5] 张海东.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W. Beck, L. J. G. vander Maesen and A. Walker, ends. The Social Quality of Europe, The Hague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6-7.
[7] 张建利.西部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09(11).
[8] 陶宏斌,刘力.武汉和谐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习与实践, 2006(7).
[9] 张再云.和谐社区测量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概念界定与基本维度[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