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2018-06-20朱韩兵
朱韩兵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文化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软实力。为了更好支持各大学的的文化建设工作,本文拟从文献分析入手,通过实地考察和开放性访谈等途径,在遵循大学文化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方法,提出一种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进行实例分析与验证。
一、大学文化内涵与构成要素
在大学文化基本内涵方面,我国学界多数人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是“大学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共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构成要素方面,多数主张将大学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要素[2]。或认为大学文化应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3]。王汝发在分析和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大学文化分为五个一级指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特色文化[4],之后有研究对这五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形成19个二级指标,以此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模型[5]。赵国林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际,将大学文化评价体系设定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宏观指标,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第二级为中观指标;第三级为微观指标[6]。除此之外,有学者从其它角度对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进行界定。洪晓楠和林丹提出“软实力”概念,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软实力,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应从两个指标体系入手,分别是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基本指标由内核要素(对应大学文化凝聚力)、基础要素(对应大学文化吸引力)、集成要素(对应大学文化整合力)、表象要素(对应大学文化辐射力)和倍增要素(对应大学文化创造力)等构成。特色指标由大学文化风貌、特色文化、文化活动和技术文化等构成,折射出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特色与个性[7]。黄平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为10个评价项目,24项评价指标,并列出了不同等级标准的具体规定和要求[8]。目前学界对大学文化要素的研究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系数的确立
(一)建立专家库
所选专家对大学文化理论有一定的研究,或者长期从事大学文化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以此为原则,遴选从事大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39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库,专家主要来自安徽省内,兼顾全国不同地区的高教系统,其中包括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高校宣传部门负责人。所选专家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35-60岁,所从事工作年限均在15年以上。
(二)实施专家咨询
1.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1)前言部分。2)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3)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4)专家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调查表。具体赋值情况见表1和表2。
2.开展专家咨询
根据专家咨询法的相关原理,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对大学文化建设评价初拟指标进行筛选和确认,均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发放专家问卷,征求专家对评价指标意见。
表1 指标判断依据及影响程度
表2 指标熟悉程度系数
(三)统计分析
数据通过Excel2003录入,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等指标,对专家的权威程度和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用简单估价法对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
(四)专家咨询结果
1.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
专家的积极系数一般用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来表示。第一轮咨询发放问卷39份,回收31份,回收率为82%;第二轮咨询只对第一轮参与调查的31位专家发放问卷,回收29份,回收率93.5%。专家权威程度依赖于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判断的依据和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熟悉程度。专家权威系数用Cr表示,指标熟悉程度用Cs表示,指标判断依据用Ca表示,计算公式为Cr=(Cs+Ca)∕2。通过计算,Cs=0.87,Ca=0.76,Cr=0.82,说明专家权威程度较高,较高的专家权威程度能够很好的提升预测精度和咨询结果的可信度。
2.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主要用于评估所有专家对指标的理解是否存在分歧,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取值在0到1之间,越接近1,说明专家意见的一致性程度越高。两轮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85和0.405,假设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专家对指标评价结果的协调程度见表3。
表3 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3.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系数的确立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共有29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3项。采用简单估价方法,求得所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系数(见表4)。
表4 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
(五)分析与讨论
专家咨询法属于主观评价方法,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筛选,充分利用专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优势,依据专家意见进行科学预测。专家咨询法具有较高的信度,适合对众多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研究。专家库的建立是专家咨询法实施成败的关键,本研究所选专家都与大学文化领域紧密相关,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较高的学历以及较长时间的大学文化研究经历,专家人数适宜,有效地保障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专家咨询表的两轮回收率都远远高于50%的基本比例,说明专家参与咨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专家权威系数0.82,高于0.70的可接受临界值,说明专家对指标进行评价的权威性较高,结果的可信度有保障。两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都较高,意味着咨询结果准确可靠。因此,本研究中专家咨询法运用科学合理,保证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由表4可知,在6项一级指标中,精神文化指标获得了最大权重,其后依次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特色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和物质文化。结果表明专家一致认同精神文化在大学文化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影响力渗透到大学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所有师生员工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10]。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代表,大学精神以其先进性和创造性引领社会主流文化不断向前发展[11]。精神文化包括4个二级指标,其中“校领导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指标在总权重中得分非常高,说明大学文化建设效果与学校管理者的主观意志有很大关系,但也意味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在制度层面上还不够规范,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大学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指标同样获得了较高的权重,表明大学文化的精髓在于其人文性和价值观,而非单一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因此,大学应坚持文化育人的教育本质,在注重科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构建优质的大学人文环境。大学文化建设不应局限于校园自然环境和宏伟的学校建筑,而是依赖“大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外化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内化为一所大学的文化性格和价值取向。
本研究将大学文化的社会服务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专门设立了“社会服务文化”一级指标。结果显示,“社会服务文化”得到了较高的权重分值,表明大学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可[12]。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应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的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和智力的支持:利用文化优势,大学通过大讲堂和继续教育课程等形式,组织专家学者向社区传播优秀文化;利用知识和技术优势,高校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和技术;利用资源优势,大学向所在社区适当开放校内设施,包括图书馆、体育设施和实验室等,实现与当地社区的资源共享[13]。
三、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在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对某二本院校大学文化建设进行实地评估。依据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大学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问卷中每个题项的答案分成三个等级:优、中、差。选取该校教学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按照相应指标对该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评分。调查问卷共发放95份,回收88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获取了大学文化建设情况的有效数据,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分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精神文化”指标为例,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一)隶属度矩阵计算
(二)评判矩阵计算
B精神文化=W精神文化=R精神文化
=[0.298 0.197 0.269 0.263]·
同理,可计算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和特色文化等指标评判矩阵。最终,总隶属度矩阵的结果如下所示:
(三)最终评判结果
该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总评价结果为:
B′=W·B=
[0.254 0.177 0.104 0.177 0.115 0.173]·
由总评价结果可知,该校文化建设优秀等级的隶属度为42.6%,中等等级的隶属度为44.1%,差等级的隶属度为13.3%。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隶属度最高的等级为被评价对象的结果,因此该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级别为中等。
四、小结
1.确定评价指标时,力求评价指标的目的性和现实意义。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应与时俱进,不同时代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突出表现为大学功能的演变。今天的大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重视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大学文化使命之一。因此,衡量一所大学及其文化的价值,决不能忽视大学文化的社会功能。
2.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有助于认识大学文化的本质,定量研究有助于揭示内部规律。大学文化建设评价研究,应该在质性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精确的量化处理。在初拟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文献分析、个案调查、口头访谈和现场调研,获取关于大学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然后以此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处理。
3.建立有效的以发展为目的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反馈机制。为了检验文化建设评价的效果和功能,大学文化建设主管部门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形成反馈意见,并建立评价档案,为进一步的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4.目前鲜有针对特定类型和层次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研究。因此,大学文化建设评价要因校制宜,不能简单的“一刀切”。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对指标的选择应有所侧重,区别对待,尤其要突出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 张慨,李长真.试论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3- 02- 26.
[3] 王凤兰.高校校园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6,30(5):459—462.
[4] 王汝发.大学文化建设的量化评价[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1):96—100.
[5] 蔡劲松,王军霞.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76-80.
[6] 赵国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 (6):112-114 .
[7] 洪晓楠,林丹,等.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J].文化学刊,2010(1):48-54 .
[8] 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46-48.
[9] 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10] 寿韬.高校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及特征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5):58-62.
[11] 刘向兵,伍聪.如何认识一所大学的精神——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9.
[12] 詹林.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分析[J].学术评论,2012(5):121-127.
[13] 朱韩兵.大学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发展: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江淮论坛,2018(1):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