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航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2018-06-20宋丽
宋 丽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安保培训中心,北京 100102)
机场安全事关众多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民航安检部门压力重重。以防范危险物品进入控制区为主的传统安检模式存在诸多漏洞,民航安检部门一直在努力改进。2016年11月23日,国际民航组织第209届理事会第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7《航空安保》的第15次修订,增加了“行为检测”内容并建议各缔约国将行为检测纳入预防性安保措施①参见“Annex 17 Safeguarding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Against Acts of Unlawful Interference”(Tenth Edition,April 2017 to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ELECTRONIC BULLETIN EB 2017/14),以识别可能对民用航空构成威胁的人,降低民用航空面临的风险。行为检测技术正式进入国际航空安保视野。
一、民航旅客行为检测的概念与关注点
(一)旅客行为检测的概念
人的一动一静皆可称为行为。公安业务中常用的测谎仪器的测谎原理[1]是通过专业的询问技术使得被检测对象对刺激源产生心理反应,通过仪器来检测由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心率、皮肤电流等生理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被检测对象是否撒谎。“在测谎史上,经过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电子学家等研究证明,可利用的测谎指标包括:脉搏、血压、皮肤电、皮温、语音微抖动、脑电、心电、瞳孔、反应时,手指不随意运动、肌电、肾上腺素等”[2]。其中,对于脉搏、血压、皮肤电、脑电、心电、肌电、肾上腺素的变化需要通过仪器来检测;另一方面,由于刺激源的刺激,人的内部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也会反映到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表述等方面,这部分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学习,是可以在没有其他辅助仪器条件下捕获的。
“三严三实”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把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把自我约束和外在规范做了一个辩证的统一。
国际民航公约附件17中关于行为检测的定义是:行为检测指在航空安保中用以检测旅客某些已知行为指征以识别可能对民用航空构成威胁的人的技术,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旅客生理或手势表现的异常行为迹象①国际民航公约附件17(第15次修订)中定义Behavior detection为:Within an aviation security environment,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involving the recognition of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physiological or gestural signs indicative of anomalous behavior,to identify persons who may pose a threat to civil aviation.。国际民航公约附件17给出的概念涵盖了对人的生理行为和可观测行为的筛查,比如基于远红外技术对人体体温变化进行探测,基于数据分析的旅客购票行为规律和旅行的路径筛查等等。我国民航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应用现状分析主要是基于我国民航安检在现有工作条件下通过观察等手段捕捉到或者观察到的旅客行为。
(二)民航旅客行为检测关注可能对民用航空构成威胁的人
国际民航公约附件17关于行为检测的定义表明旅客行为检测更关注可能对民用航空构成威胁的人。对民用航空构成威胁的人可以分为两类[3]:一类是未经授权携带危及航空安全违禁物品的人,比如携带爆炸物品乘机的人。另一类是对航空安全有破坏企图的人,他携带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武器,比如一支普通的钢笔或者一根拐杖都可以成为行凶的工具。我们如何去识别他们?对于第一类,可以应用X光成像技术识别违禁物品,从而识别构成威胁的人,但这只是有限的识别,尤其对于新型违禁物品和变形后的隐匿物品的识别有较大局限性。同样,对于第二类旅客,其携带的看似“安全”的物品更容易让安检失去关注点。旅客行为检测技术能协助我们通过蛛丝马迹关注到这些“人”以及这些人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行为表现。
(三)民航旅客行为检测关注旅客两个方面的行为
对民用航空构成威胁的人在通过民用航空安全检查时,通常有两个方面的行为表现:一是基于担心害怕或者内疚的原因而进行掩饰或撒谎;二是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表现出与大多数常规旅客不同的行为迹象或者与某些典型危及航空安全犯罪行为人行为模式相似的迹象,比如国际长途旅行没有托运行李就属于一个异常的迹象。我国民航旅客行为检测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二、行为检测在国际民航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美国民航行为检测技术应用概况
基于“9·11”事件的影响,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自2003年开始启动旅客行为观测筛选技术(Screening of Passengers by Observation Techniques,简称“SPOT”计划),在机场布置行为观察官员,对那些进入机场的旅客进行行为观测,从而搜寻那些潜在风险较高的人,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2011年美国“SPOT”计划增加了询问环节,在旅客出示登机牌和身份证件之后,他们还被要求回答TSA安检员(均接受过专门培训)提出的一些问题。根据美国心理协会发布的研究结果,机场安全人员使用新的基于谈话的检测方法捕捉经过伪装的模拟乘客的成功率远远超过通过检测身体行为的传统方法。通过在欧洲的八个国际机场进行的为期八个月的试验,安全人员使用新的检测方法检测到66%的经过伪装的模拟乘客,而通过观察只能检测到3%,这些特征包括缺少目光接触、烦躁和紧张等。“可疑行为的检测方法被广泛用于美国、英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机场,尽管它还没有在实验室或现实生活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心理学院院长Thomas Ormerod博士说。
(二)行为检测在国际民航应用的重要意义
1.弥补“以防物为主”的传统安检模式的不足
3.六种旅客行为指征均有应用
2.提高安检甄别的有效性
“9·11”事件、“也门炸弹包裹”、“鞋内炸弹”等每一起威胁航空安全的事件,都会引发机场对旅客采取更加严厉的安检措施,导致安检装备不断升级,安全资源持续投入。而这些投入主要针对极少数恐怖、高危旅客采用的新型威胁手段,对绝大部分普通“低风险”旅客的常规犯罪或违规行为,安全资源大量投入是一种无形的浪费。如果能够通过实施旅客行为检测技术进行分类安检,针对那些潜在危险程度较高的旅客执行较严格的安全检查措施,则既能提高安检效率,又能缓解安检与机场旅客运输周转量之间的矛盾。
基予“任何犯罪行为都不是完美的”这一理念,通过对旅客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那些行为不正常或者具备某些特定指标行为的旅客进行细致安检,进而提高安检的甄别有效性,更有利于安全。
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由于受到传统灌溉技术的影响,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素,从以下三方面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通过行为检测技术实施分类安检,提高机场安检效率
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因营养丰富,做法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学习新的小麦种植技术,掌握最科学的小麦种植工艺技术。此外,小麦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病虫害的威胁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提高小麦种植收益,需要深入研究小麦的栽培技术,学习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三、我国民航旅客行为指征分类、检测方法与应用情况
(一)旅客行为指征分类
借鉴我国公安人员总结出的“看脸色、看眼神、看行动、看衣着、看证件、看物品以及记特征、听言语”经验,结合民航特点,可将民航旅客行为指征归纳为七个方面,即持有的证件票据、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外表着装、携带物品、语言陈述和其他。
证件票据指真实、合法、有效的证件,包括身份证、护照、机票等,可以证明一个人的真实身份和有效乘机手续。安检工作中,证件是必须接受检查的项目之一。普通旅客都会用本人的合法有效证件登机。面部表情包含眼睛、嘴部、头部、眉毛、鼻子等部位以及面部整体的行为与特征表达。行为动作主要指肢体语言,也包含不符合逻辑的具体行为。外表着装主要是服装、发型、饰物等穿着打扮以及佩戴品,它们会传递一定的行为信息。携带物品通常包括人们携带什么样的物品、怎么携带、怎么掩饰。语言陈述主要是指说话者言语内容之外的语言特征,如语音语调特点。其他主要指前面六类未涵盖的行为信息,如特殊气味等。
(二)旅客行为检测方法
虽然案例中较少明确持有乘机证件异常与危害航空安全之间的直接关系,但是有8%的旅客在验证阶段因为有异常的持证特征而被重点关注,甚至取消其乘机资格。我国对此类人员没有进行专门的长期跟踪和记录,以前亦没有将其列入黑名单。今年在《关于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民用航空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发改财金[2018]385号)文件中明确,“使用伪造、变造或冒用他人乘机身份证件、乘机证件”、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将被限制乘机,使得该指征应用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安检现场工作中,观察法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有目的地观察旅客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判断其不同于常规旅客的心理活动。询问法主要用来补充获得更多的旅客信息,从而协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直觉和经验判断法实质上是一种瞬间做出判断的能力,安检现场的经验判断法,就是安检人员根据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的一些专业经验,在第一次接触旅客时凭直觉对旅客行为可疑性进行判断。
(三)安检现场各岗位应用旅客行为检测技术的情况
1.安检现场各岗位均有应用旅客行为检测技术
表1 安检现场各岗位应用旅客行为监测情况
如表1所示,根据收集的156个有效案例信息,安检现场应用旅客行为检测技术的岗位有验证检查岗位、人身检查岗位、前传引导岗位、X光机操作岗位、开箱包检查岗位、维序检查岗位、值班领导/巡视岗位、物品移交岗位和前方宣传岗位。可见行为检测技术在当前安检现场所有岗位①参见《民用航空安全检查人员定额定员》(民航发[2011]65号)。均有应用。
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大部分设区市(仅有石家庄、保定除外)的城镇化测度值高于信息化测度值,表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在耦合度方面,除了石家庄、唐山、保定和邯郸处于城镇化和信息化的磨合型阶段,其他设区市均处于二者的拮抗型阶段,城镇化和信息化如能同步提升,则可顺利进入后期的磨合及高水平阶段。在协调度方面,河北省衡水、承德、张家口、邢台、秦皇岛、廊坊等地区处于一般水平协调阶段,表明城镇化和信息化之间仍然存在非同步的问题,因此,平衡好二者的发展关系,是提高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度,进而增强二者发展后劲的关键。
表2 行为检测方法应用情况
如表2所示,156个案例全部应用了观察法,应用询问法的案例有97个,应用直觉的案例有82个,至少有53%的案例同时应用了观察、询问和直觉三种方法,仅使用观察一种方法的寥寥无几。这说明在安检工作中,除了观察之外,询问也是必要的方法,是安检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这与美国SPOT计划中加入询问环节的必要性是一致的。案例当中还包括了一例通过“嗅觉”发现旅客身体气味异常的案例。
传统安检强调“对物不对人”,将安检重点放在截取危险物品,如枪支、刀具和爆炸物等。这种“以防物为主”的传统安检模式在防范变幻莫测的恐怖危险时是存在技术漏洞的,如2001年发生的“鞋内炸弹”事件、2006年发生的“液体炸弹危机”、2009年发生的“内裤炸弹”事件等,这些新型的犯罪技术或手段,难以通过常规安检进行有效识别。防范危险的物品总是存在于未知领域,同时基于“危险分子手里的剃须刀比普通旅客手里的手枪更危险”这一观念,防范危险的人在一些未知领域显得更加有效。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是中心工作,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通过教师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定型,思想波动大,在面对当今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此,教书与育人的同步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更加严峻
表3 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指征应用情况
从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56个案例中,六种旅客行为指征均有应用。除此之外,青壮年的年龄特征和一些民族特征在旅客行为检测中也有应用[4]。案例虽然不能说明青壮年的年龄特征和民族特征与携带违禁物品危害航空犯罪之间的直接关系,但是这种指征在美国旅客评估系统CAPPS(Computer Assisted Passenger Prescreening System)①参考Topic:Computer Assisted Passenger Prescreening System,http://www.factbites.com/topics/Computer-Assisted-Passenger-Prescreening-System。美国自1998年起,FAA要求航空公司实施CAPPS,根据行为来协助辨识危险旅客。系统把旅客的数据信息与航空公司所定的大约13个指标进行比对,指标包括:是否单身、年龄、性别、旅行时间、单程票、是否72小时内开票、是否现金买票、是否开票地、护照类别、目的地与护照、出发地与护照、行程、行程与携带行李。对每一位旅客建立个人的危险评估档案,也随机挑选旅客接受加强检查。和到访美国计划US-Visit(United States Visitor And Immigrant Status Indicator Technology)中也是有应用的[5],美国曾把某些国家及其青壮年旅客列为高危、重点检查对象。我国当前并没有建立类似基线,但在部分地区有采用此类特征的案例。
1954年美国医师穆瑞肾移植手术首次成功,拉开了现代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的序幕。1968年美国制定《统一尸体提供法》,规定了有权捐献遗体的近亲属范围及顺位等,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器官移植法》,成立专业机构负责器官捐献与分配。美国是国际上器官捐献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只要公民自己有捐献意愿,任何阻挠均为违法,捐献死者器官的最终决定由具有代理权的人或家属做出。负责全美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信息采集、管理及配型的是器官获取与移植网络(OPTN),该组织在财务、人员等方面具有非赢利性和独立性,按照申请先后、病情轻重、距离远近及国内优先等原则,保证器官受植者机会平等。
四、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一)岗位应用比重分析
1.仪器操作岗位参与旅客行为检测比重高,安检仪器辅助下的行为检测技术应用比重较大
在当前,人身检查岗位、X光机操作岗位和开箱包检查岗位是应用旅客行为检测技术的主要岗位,他们在156个案例中的参与比例分别为62%、22%和22%,相对比率分别占43%、15%和16%。这说明安检仪器辅助的行为检测所占比重较大。
2.前传引导和巡视等岗位参与的比例较低,没有实现安检工作前置
前传引导岗位、巡视岗位和前端宣传岗位处于安检现场的前端,且工作繁重程度比其他岗位稍轻,更便于在前期对现场排队旅客进行浏览式观察,在安检前端及早发现异常的旅客,提高安检的有效性。根据表1统计数据,前传引导岗位、巡视岗位和前端宣传岗位应用旅客行为检测技术的相对比率较低,分别为0、3%和8%,说明以观察为主的行为检测技术在安检现场前端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即没有实现安检工作前置,没有在安检的最前端实现积极的安保策略。
3.验证岗位参与的比例不高,旅客行为检测重心后移
在156个行为检测案例中,验证岗位参与行为检测的案例比例为17%。这意味着还有超过80%的行为检测需要依靠后续的仪器操作岗位去发现,导致行为检测重心后移,同时使得仪器检查岗位的工作更加繁重,这不是行为检测技术应用布局的最佳方式。同时也说明当前行为检测工作重点仍然是依靠仪器操作岗位查获违禁物品。
(二)行为检测方法应用情况分析
1.观察法是必用方法和主要方法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强化,就要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强会计管理的力度,完善会计管理的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才能够保证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表2所示,156个案例均用到了观察法。观察法的应用在安检现场有两个特点:一是部分观察基于仪器检查时旅客的反应。比如旅客通过金属探测门时的反应(比如某旅客过金属探测门时发现没有发生报警便长舒一口气,或报警后出现情绪激动、紧张等反应),或是人身检查时,检查到某部位旅客的身体反应等。二是通过观察X光机图像,而获得的潜在携带违禁物品的线索和可能性,进而采取策略并对旅客行为进行关注。如在某案例中,观察X光机图像发现一把刀柄,不属于违禁物品,但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询问,观察旅客的反应,顺藤摸瓜查到刀具一把。
2.询问建立在观察有疑点的基础上
受询问人员身份和场所的限制,安检人员的询问通常是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的,时间有限,询问也非常简短。询问法的应用在安检现场有两个特点:一是直觉可疑或通过观察不能排除疑点时进行询问。如在证件检查中,认为持证人与证件照片不是很一致,证件又未发现明显伪造痕迹,那么可以通过询问来判断或排除疑点,进而决定是否采取下一步行动。二是根据仪器检查情况,对那些模棱两可、不能排除疑点的图像或报警情况,通过询问,确认自己的怀疑是否可靠。根据统计,有28%的行为检测是在X光机图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某旅客行李X光图像显示有一条线,这条线可能是一把刀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可以通过突然发问“你包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观察被询问者的反应,进而发现可疑点或排除疑虑。
3.直觉在安检行为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直觉在53%的案例中发挥着作用,说明安检人员的经验和阅历非常重要。比如某机场旅客行李已经过检,准备开机放行,但安检员发现该旅客神色紧张,似乎急于拿取行李,凭借高度的安保意识,安检员看了一下受检行李,发现有一把黑色的伞,银色伞柄处有异常的感觉,但X光机图像中并无可疑,遂让开箱包员检查该伞,发现伞骨处藏匿打火机一枚。还有旅客通过金属探测门时发生报警,按照经验此人身上应该没有金属物质,不应该有报警点,所以认为可疑,对其从严认真检查,最终在鞋底查获一把刀具。这些案例凸显了安检经验的重要性,也是安检员工直觉的应用高达53%的原因之一。
(三)利用7类行为指征的情况
图1和图2显示,动作、表情以及语言表述的比率与询问比率接近,一方面说明动作、表情以及语言表述与询问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询问在获取旅客更多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有经验的安检人员可以将询问与观察结合起来,娴熟应用。
保健目标:预防初生乳猪腹泻;增强仔猪体质,提高成活率;预防细菌、病毒性的疾病发生;减少断奶时的各种应激;预防断奶后腹泻及呼吸系统疾病。
肾结石是临床上多发的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男性发病率通常多于女性,大部分肾结石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结石比较大,移动度很小,患者活动增加时会有钝痛或隐痛。比较小的肾结石引发的绞痛通常会在腰腹部骤然出现像刀割般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病情没有发作时,患者只会有轻微的腹部胀痛感后酸疼感,很难察觉以致最佳治疗时机错过。治疗时间耽误的越久患者体内的结石就会逐渐变大,尤其是进行剧烈运动后,往往会出现血尿和腰腹部绞痛。肾结石的手术治疗因其创伤较大,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带来比较大的痛苦。
图1 7类行为指征应用情况
图2 行为检测方法应用情况
1.旅客行为指征的应用多以询问为基础
2.持有乘机证件异常的指征应用占8%
安检现场安检员非专职从事行为检测工作,亦没有经过系统的行为检测专业培训,他们所采用的方法需要具备难度低、简易实用两个条件。结合实践工作,我们选用了常用的观察法、(简单的)询问法和直觉(又称经验判断法)三个方法,来研究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的应用情况。
2.多种行为检测方法综合应用
3.8%的旅客行为指征应用是在发现违禁物品的一部分后进而查找到违禁物品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使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IL-6、IL-8、IL-1β、CRP等指标对疾病恶化的预测价值。
查获携带违禁物品也属于判断潜在危险性旅客的指征之一。利用行为检测的方法挖掘和发现潜在藏匿的违禁物品是值得提倡的。在安检现场,有8%的案例是通过发现违禁物品的相关部分进而找到违禁物品的。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制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经历了多次改革,我国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
4.旅客随身携带物品的指征应用面狭窄
再比如美国的女诗人狄金森,一辈子没怎么走出她的房子多远。她死后,人们从她的抽屉找出了一叠叠的诗稿,这才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女诗人。她的思维所抵达的角落,是当年好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所不能够抵达的。她穿越的思维空间,是那些双脚印满了欧亚大陆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她靠了什么?不过是与世隔绝,不过是封闭自己,不过是两个字:清寂。
旅客随身携带物品的指征应用基本发生在X光机成像判读时,没有一例是通过旅客随身携带物品的直观表现,如行李与身份、衣服不相匹配来判断其可疑的。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安检员掌握旅客信息有限,不了解旅客出行目的和职务身份,不能够直观了解其出行与随身携带物品之间的关联性;二是直观检测随身携带物品指征在我国安检现场表现并不突出,可能与我国的多元文化有一定关系。比如穿西装搭配运动鞋、运动包外出旅游的现象在我国并不罕见。
五、当前我国民航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行为检测技术在安检现场查获通缉人员、蒙混过关人员、违禁物品以及缉毒、打黄扫非工作中均发挥了显著作用
在156个案例中,通过运用行为检测技术与现有安检技术相结合,查获违规使用登机证件的有11起,查获通缉人员的有2起,查获反动分裂人员的有1起,安保违禁物品的有96起(包括火种类、刀具类、易燃类和枪支器械类),查获扫黄打非宣传品的有4起,查获毒品的有24起,发现精神异常人员的有9起,其他7起。可见行为检测技术发挥了显著作用。
表4 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效果
(二)验证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危险人员进入民航系统
验证岗位通过行为检测技术查获涉及反动分裂人员的1起、通缉人员的2起、其他违规使用证件的11起,虽然这些涉案人员没有明确对航空安全实施危害的企图,但是查处使用违规证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危险人员进入民航系统的作用。
(三)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流程基本顺畅
由于当前的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是建立在现有岗位上,并作为辅助措施执行的,因此它在流程上依旧按照既有安检流程将可疑信息向下逐层传递。如某机场维序员在发现待检区几位旅客行为异常后,会通知值班队长与相关安检通道验证检查员,之后值班队长立即赶赴相关安检通道,同时验证检查员等以上旅客进入安检通道后,用暗语通知组员对他们进行严格检查。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的基本运行流程已经比较顺畅。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如果没有实验学生仅仅从教材中获得书面上的知识,学生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只能在抽象中感知化学知识,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形成,但是做化学实验又有很多的限制条件,比如仪器设备、场地等.但是,如果引进了微课进行做实验,就可以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可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实验的微课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就会直观形象地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进而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四)当前的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侧重点仍然是关注其有无携带违禁物品
当前我国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与美国SPOT模式有个别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SPOT在机场布置观察员,在安检通道布置询问官,目的在于发现危险的人,而我国当前的模式侧重于通过检测异常行为指征来追查其是否可能携带违禁物品。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当前的安保侧重点与美国“9·11”前CAPPS旅客评估计划的侧重点有类似之处①CAPPS集结从各国政府或民间商用资料库中收集到的各类咨询,对每一位旅客建立个人的危险评估档案,也随机挑选旅客接受加强检查,当某个人被随机选中时,航空公司柜台会收到指令,在该旅客的登机证上分类标注,该旅客以分类登记进行不同程度的安检,其行李必须检查看有无爆炸物,或是等旅客登机后,其行李才得以载入飞机,其背后的思维是:若有人要夹带爆炸物上飞机,他们应该不会登上该航班。然而“9·11”事件颠覆了这个思考逻辑。。
对于那些证件没有问题,或者仪器检查也没有问题,但表现异常的旅客,如何处置,决定了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的侧重点是关注人还是关注其携带的物品。
(五)受制于语言问题,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在国际旅客安检区应用有限,国际旅客安检工作存在风险
在收集的案例中,国际案例较少,同时国际案例中应用询问的更少,有询问的也是发生在中国籍旅客身上,没有询问环节就很难获得更多异常指征信息,很难进行有效的异常行为识别。
案例较少的原因,主要考虑是语言沟通的障碍问题。以色列航空公司要求其询问官会多国语言,甚至了解相关国家的概况,以完成异常行为识别中的询问环节。我国没有专门设置这样的询问官岗位,同时当前的安检人员外语水平有限,难以完成外语询问环节。
(六)脱离仪器辅助的安检现场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根据前面的分析,安检仪器辅助检查比例很大,安检前端参与行为检测的比例较小,而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对行为检测的应用基本都在仪器检查之前,侧重于人的心理活动导致的外在表现的观察。相比较来看,我国脱离仪器辅助的旅客行为检测技术应用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七)安检岗位人员对行为检测技术的认知还有很大的培训和强化空间
通过对安检岗位人员运用行为检测方法、特征和全面性等情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安检人员对于行为检测技术的掌握水平属于:有应用但不是很清晰的理解,了解一些特征指征但掌握有限,方法上还缺少一些技巧,内容上还缺少充分交流和理性认知,应用上更多凭直觉,整体处于在实践中摸索和自行发展阶段,还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和强化。
行为检测技术是一门科学艺术,对行为检测技术的应用亦涉及管理科学,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复摸索和实践,为更好地保障航空安全打下良好基础。
[1]杜娟,陈小萍.测谎实验的原理及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50-53.
[2]李文石.测谎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科技导报,2002(1):16-19 .
[3]宋丽.透过美国炸机未遂事件看航空安保措施的有效性[J].民航管理,2010(2):53-55.
[4]“六看一记一听”甄别犯罪嫌疑人工作法[EB/OL].(2015-09-24)[2018-02-12].http://www.cpcnets.com/bencandy.php?fid=26&id=24623.
[5]美国机场安检措施BDO行为侦查官[J].飞行安全冬季刊,2011(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