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征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018-06-20李秀平耿园园冯长明
李秀平,耿园园,冯长明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北廊坊 065000
现如今,临床上对于肺孤立性微小结节影像学表现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孤立性结节(SPN)病变性质不同,对其开展早期定性诊断,对于发现、治疗肺癌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现实意义。SPN指的是肺实质中边界清晰、类圆形、椭圆形,直径在3 cm以下的结节。临床将直径为1~2 cm的结节称之为小结节,1 cm以下称之为微结节[1]。因医学技术发展,微小结节的检出率也明显上升,微小结节影像学特征不显著,术前很难做出公允化诊断,因此,肺微小结节的定性诊断,为影像学重点研究内容。CT在诊断多种疾病中均体现出了满意效果。为了证实CT血管征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合实际情况,该文方便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该院接收的150例肺部微小结节病变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命题开展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接收的150例肺部微小结节病变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CT扫描检查。入选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卫计委颁布的肺部微小结节病变诊断标准、神志清晰、无重大性疾病、体力充沛、自愿参加实验调查。排除对象:年龄区间不符者,药物依从性不佳者,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疾患,家属不同意参加实验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烟酒嗜好者。按照患者病理分型,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将恶性病理改变者为观察组,共计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区间为33.25~69.52岁,平均年龄为(49.28±2.14)岁。病理诊断结果为:鳞癌30例,腺癌2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2例,未分化癌21例。
良性结节者为对照组,共计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区间为35.85~68.44岁,平均年龄为 (50.21±3.04)岁。病理诊断结果为:硬化性血管瘤12例,平滑肌瘤9例,炎性肉芽肿12例,炎性假瘤6例,软骨瘤型错构瘤15例,炭末结节6例。除病理诊断结果外,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均衡性。该实验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以及家属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双源CT设备,开展检查。参数情况为:电压120 kV,探测设备组合咋0.625 mm×64,螺距1.07,球旋转时长0.75 s。矩阵512×512,层厚5 mm。患者仰卧接受检查,平稳状态呼吸。在各个序列内平扫层面。保证后续处理阶段所测定的兴趣区为相同层面。平扫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对肺微小结节实施定位,缩小范围,直至结节上下2 cm。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在静脉内高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2],从肘静脉开始输注,剂量为 90 mL,速度为 4.0 mL/s,完成后 10 s,开展动态增强扫描。
1.3 图像处理
患者扫描后图像均以MPR技术完成重建,对结节病灶开展图像重组处理。完成重组后的图像,将能够以最佳视角观察结节和血管关系为标准,并将重组后的图像视为下一步判定依据。
1.4 血管征分类情况
在显示微小结节同时,分析该结节范围内血管征情况,分型情况如下[3]:I类:血管于病灶边缘被截断,单支或者多支血管末段呈现出杵样增粗。II类:血管于病灶边缘被截断,血管末段未呈现出杵样增粗。III类:血管穿透病灶或者深入病灶。IV类:血管依附在病灶边缘样走行,压迫弯曲样变化。
1.5 统计方法
该实验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血管征比较情况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管阳性征明显较多,敏感性较高(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病患血管征比较情况[n(%)]
2.2 患者血管征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管征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分布在I类和III类,对照组在II类和IV类。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征情况(%)
2.3 两组血管征阳性者动态增强CT特征性参数情况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强化峰值与动脉强化值比(SPH/PPH)、CT 强化峰值(PH)明显更高(P<0.05),见表3。
3 讨论
和以往相比,我国医学影像学技术取得了长足性进展,薄层CT也被逐渐应用到临床诊断中。文献证实[4],超过半数的SPN会呈现出恶性病理改变,其初诊结果对于疾病诊断和干预计划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选择151例SPN包括100例恶性结节和51例良性结节,恶性SPN的HRCT征象中前4位依次为毛刺征71.0%、分叶征66.0%、胸膜凹陷征45.0%和血管集束征35.0%,均高于在良性SPN中的发生率(P<0.05)。
所谓CT血管征,指的是在CT影像下血管呈现出增多、扩大以及迂曲表现。癌瘤在生长过程中,会令相关血管呈现出代偿性扩张现象,释放血管增生因子,或者出现侵袭性增长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动脉末梢增生,其为CT血管征病理基础[5]。
SPN直径和癌瘤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即便是1 cm以下的微结节,同样存在恶化风险。吸烟、高龄、肺纤维化、以及恶性疾病史为引起肺癌的危险因素。和以往相比,当前我国SPN检出率有所上升,结节直径也不能成为判定其性质的标准。既往胸针穿刺活检、支气管显微镜等检查方式在定位肺微小结方面显得困难重重,检出率低。X线检查也无法明确显示出微小结节,进而为诊断带来一定影响[6]。
在工作中发现,直径在1.5 cm以下的微小结节和1.5 cm以上结节的CT征象差异较大,后者具备典型良、恶性征象,前者恶性征象特征少,术前诊断不易。通过对肺微小结节调研式分析证实,恶性结节出现血管征阳性概率较大。该组内: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管阳性征明显较多,敏感性较高(P<0.05)。观察组出现CT血管阳性征象概率约为对照组的2倍左右。
无论良性还是恶性肺微小结节,均会出现分叶征,表现类似。该组内小肺癌典型分叶征。所以说,分叶征在判断肺微小结节性质中,不具备参考意义[7]。
有文献指出[8],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患者出现胸膜凹陷征的比例相似。在良性病变中,仅炎性病变者存在此类征象,基底部较宽。部分恶性病变也会出现该征象,这一点重点体现叶间胸膜牵拉凹陷中。该组内出现其余小肺癌征象概率偏低。
该实验结合肺微小结节和血管关系,将血管征分为4个类别,结果指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管征分型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恶性结节出现血管征概率明显较大。在微小结节内,出现血管征概率较高,其中I类和III类一般为恶性,诊断容易。但如果为II类和IV类血管征时,应结合其他CT征象开展诊断。
该组内,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强化峰值与动脉强化值比(SPH/PPH)、CT 强化峰值(PH)明显更高(P<0.05)。证实开展动态CT增强扫描,能全面提升对CT血管征阳性者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表3 两组血管征阳性者动态增强CT特征性参数情况(x±s)
[1]李镛,周进,严峻海,等.CT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5(6):403-406.
[2]张松山,张汉松.CT多平面重建在肺部磨玻璃小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7):43-45.
[3]邓波,孟令平,孔鹏,等.螺旋CT靶扫描及重建联合Fisher判别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5):809-813.
[4]叶风平,许兵,孙高峰.高分辨CT征象对肺内孤立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5(6):517-519.
[5]周晓秋,王宝春,操啸,等.多层螺旋CT征象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7(12):2270-2274.
[6]郑海平.多排螺旋CT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5(22):3319-3321.
[7]陈颖,胡春洪,林盪,等.多排螺旋CT薄层重组和高分辨率CT靶扫对肺微小结节的价值比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11):1617-1622.
[8]赖宝艺,孙华平.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鉴别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2):2274-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