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夹脊为主温通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观察
2018-06-20,,
,,
颈痛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主诉之一,颈痛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18%,在个人一生中的发病率为30%~50%[1]。针灸是目前治疗颈椎病颈痛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以颈夹脊、大椎穴为主温通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并与电针治疗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70例病人,均为2012年3月—2015年9月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与电针组,每组35例。温通针法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35岁~60岁(40.29岁±11.72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27.33个月±8.23个月;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53.64±19.48)分。电针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35岁~60岁(38.96岁±12.21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28.24个月±7.54个月;NPQ评分(50.1±20.48)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颈椎病以颈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风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7版《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3]诊断标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且属于神经根型颈椎病;②以颈痛为主诉者;③年龄16岁~65岁;④纳入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sogue scale/score,VAS)>3分;⑤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⑥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②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有颈部骨折或手术史、先天脊椎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精神病病人;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其他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取穴标准参照国家《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12346-2006)。主穴:以双侧颈夹脊穴为主。配穴:风寒湿邪内侵配合谷、列缺、风池;气滞血瘀配膈俞、血海。针具均选用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是0.30×(40 mm~50 mm),电针选用华佗牌SDZ-Ⅱ型针灸治疗仪。
1.3.1 温通针法组 病人俯伏坐位,暴露颈椎,操作者沿脊柱由上往下,于C1~C7平面范围内在脊柱及脊柱两侧0.5寸区域内进行触诊,在阳性反应平面上选取双侧夹脊穴。术区常规消毒后,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毫针向脊柱方向成 30°直刺,得气后进针约1.0寸~1.5寸行温通针法[4]。大椎穴针刺法,沿疼痛部位分别向正上方、左上方及右上方三个方向斜刺1.0寸~1.5 寸,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向上扩散至整个颈项部;余穴用平补平泻针法,行针约1 min,针刺完毕后皆不留针,直接出针,按压针孔。
1.3.2 电针组 夹脊穴常规消毒后仍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快速向脊柱方向成30°直刺,进针1.0寸~1.5 寸,得气后接华佗牌SDZ-Ⅱ型针灸治疗仪,疏密波,调节频率与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有舒适感为度,留针15 min。余穴操作同温通针法组。 两组均每日治疗1 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第1疗程及第2疗程结束后用NPQ评分统计疗效。
1.4 疗效评价指标 采用 NPQ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该量表由9个条目组成,包括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的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搬抬重物,读书/看电视,工作/做家务和驾驶汽车等9个方面的感受。每1个条目包含5个等级的答案,从没有问题(0)至极其严重(5)。NPQ量表的总得分为各条目实际得分占最高得分的百分数,得分越高,表明受评者因颈痛引起的生存质量情况越差。最高分为100分,提示病人因颈痛影响,生存质量最差;最低分为0分,提示病人没有颈痛,生存质量完全没有受影响。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7年版关于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治愈:原有症状、体征均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症状消失,但仍有部分体征,功能改善;好转:原有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无明显受限;未愈:原有症状、体征无消失,功能无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和组内差异。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第1疗程及第2疗程结束后3个时点NPQ评分分别与前次评分比较呈下降趋势(P<0.05),提示两组均能明显改善颈椎病颈痛症状;组间比较,温通针法组在第1及第2疗程结束时评分下降较电针组更为明显(P<0.05),表明温通针法组在改善颈椎病颈痛方面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治疗时点NPQ评分比较 (±s) 分
3 讨 论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脊髓前中央动脉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5]。属中医“痹症”“项强”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正气亏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阳经,致经络不通,气血壅滞所致。颈痛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Binder等[6]研究发现,全球约有2/3的人群在其一生中会患颈痛。Trinh等[7]分别于2007年1月Spine杂志及Trinh等[8]发表了针灸治疗颈痛系统性文献评价,在分析了最新文献的基础上作者认为:相对于安慰针对照组,有证据说明针灸治疗颈痛确实临床有效,这标志着针灸治疗本病已取得了循证医学证据。李江惠等[9]对国外大规模针灸临床疗效系统评价进行了再分析,结果发现颈痛是针灸有效的病种之一。王莹等[10]认为针刺可以通行气血,舒缓筋脉,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度,解除肌肉痉挛,加速神经根受压后的水肿吸收,恢复神经根血供,增加颈椎局部的血流灌注,进而显著减轻颈痛症状。
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影响方面,相关影响因素甚多,其中寻找针刺操作手法的规范化及量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针刺操作手法杂乱,缺乏标准,不利于推广运用。温通针法是郑魁山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其理论来源于《素问·调经论》中“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加之疾病的发生多为外邪入侵和内在失衡两方面,导致临床中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因此,郑魁山确立了以固本清源、温通为大法的温通针法。该手法进针前先用左手揣穴,取穴定位准确,知穴深浅,针刺易于得气,针感强,同时操作过程中配合左手施以关闭法,易使气至病所。该手法右手操作趋于量化,整个过程中右手捻按操作共两步,每一步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右手提插操作共一步,针尖拉着有针感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且捻按、提插频率均以9次为度。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精湛之手法配以精当之选穴,临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力专而效宏[11]。
在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选穴原则方面,目前临床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针灸处方的筛选上,寻找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特异性穴位方面还未形成统一。本研究以颈夹脊穴为主,取穴精少,颈夹脊穴与督脉和足太阳经关系密切,督脉入络属于“元神之府”的脑,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系,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系提供了基础条件。基于“治病求本”的原则取用局部的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夹脊穴能通调督脉之气,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后能使全身阳气得以振奋,阴血得以流通,气血通畅,“通则不痛”诸证皆消。根据颈夹脊穴局部解剖,其穴位下分别有相对应的颈神经分支和血管分支分布,因此针刺作用于病变部位,可缓解颈部肌群的紧张状态,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改善神经根、颈椎周围组织的营养和血液供应,调节植自主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颈夹脊为主温通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肯定,且选穴精少、操作手法规范、趋于量化。
参考文献:
[1] 狄忠,姜硕,梁兆晖,等.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问题及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199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3]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8-99.
[4] 方晓丽,郑俊江,郑俊武.郑魁山教授“温通针法”临证运用规律总结[J].中国针灸,2007,27(4):287-290.
[5] 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6] Binder AI.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neck pain[J].BMJ,2007,334(7592):527-531.
[7] Trinh K,Graham N,Gross A,et al.Acupuncture for neck disorders[J].Spine Jan,2007,32(2):236-243.
[8] Trinh K,Graham N,Gross A,et al.Acupuncture for neck pain[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6,3(3):CD004870.
[9] 李江惠,宿杨帅,景向红,等.对国外大规模针灸临床疗效系统评价报告的分析[J].中国针灸,2011,31(7):665-669.
[10] 王莹,沈卫东,王文礼,等.“项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5):442-444.
[11] 方晓丽.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