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的差异化研究

2018-06-19刘玉振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差异化

刘玉振

摘要:高校作为武术教学的主要阵地,承担了武术发展的重要责任,无论是教学改革亦或是理论研究,都是现今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虽然众多研究已提出诸多改进方案,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将高校中的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进行差异化研究,进行深层次的区分与剖析,以求促进武术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武术教学 其他体育项目教学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4-0088-03

武术自进人大学校园以来,其发展程度与普及规模较以往而言已取得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但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成就时,这些不菲的成绩距离“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华夏精神”的核心主旨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一同在教学领域经受着“教学过程”的考验,武术教学也逐渐从“套路学习向实际应用转变”这一思路逐渐向“段位制教学”以及“术道并进,德艺双馨”的改革方向快速迈进。研究从高校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的差异化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持。

1

核心价值层面

武术教学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从学校体育教学范畴而言应该具备相同的核心价值,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综合体能,教授学生基础的运动技巧等等。但实际上武术教学除上述价值外,更重要的就是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将习练者的身心高度统一,完成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身心锻炼。故而,当我们在探讨武术教学时应将身心融合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仅是身体层面的强化,总而言之,应将武术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进一步的突出。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华夏文明,无论是技术技击外在层面所表现出的“术”,亦或是拳理文化等内在层面所蕴含的“道”,无论从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方面还是软性实力的全面提升,这些核心价值全面契合了国家发展方向与时代的要求。

2 教学内容层面

武术教学虽然从核心价值层面较其他体育项目教学有着一定的差异,但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就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只有内容设置合理才能将武术的核心价值更好的表现出来进而完成传承。其他体育项目一帮会将其技术特征作为教授的主要内容,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按照项目本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展开的。这种评价体系与标准也深深的影响着武术教学的变化方向。由此,武术便形成了功法、套路、实战的分化演变,学校将武术套路教学与散打教学分别开展就鲜明的表现出这种演变。当然,从竞技项目角度来讲,套路表演属于难美类表演项目,而散打属于身体对抗类项目,正所谓“丑功夫俊把式”,这也使得套路与实战的发展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对于武术的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判断所选课程,并不会去区分武术中的套路与实战,只是源于他们对于武术本身特质的期许来进行选择的。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既包含套路也包含实战,因此,我们也应反思武术课程按照套路和实战的分类是否合理,是正对需求还是南辕北辙。

于学校而言,应在套路教学的过程中贯穿攻防含义的教学,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武术套路动作中的真正作用,而不应将武术变为“舞术”,将本应拥有实战含义的动作变为操划。此外,还应增加学生之间的对练环节,选择相对较为安全的对抗性动作,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将促进学生对于武术技击层面的理解。

3 教學方法层面

教学方法在很大层面上可以决定教学内容,武术课教学如果按照套路和实战来划分的话即为闭环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这两种对立的教学模式既不符合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也与学生预期的武术教学大相径庭。目前高校中所进行的武术教学有别于传统武术教学,与健美操类型的体育课程更为相似,即老师在前面示范,学生在后面跟着比划。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对于学生学习武术的情绪有所影响,更使学生对于武术的理解向更为狭窄的方向去发展。所以会出现学生对武术存在非常大的兴趣,但对课堂中的武术教学没有兴趣。

目前已有研究已表明,开放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于武术而言,其包含闭环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两种形式,所以课堂中将两种教学方式融合起来,协调使用,其效果不言而喻。

另外,课堂组织形式也将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班级制的教学单位虽然从时间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也限制了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与武术传统的师徒传授存在一定的差距,师徒制教学从现今时代而言更像是精英式教育,武术的精髓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对一教学而全方位传递,但传播规模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且对师资要求较为严苛。对于大学课堂而言,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引入精英培养,对于大多数同学以兴趣培养为主要目标,而针对有明确意愿的个体,在其掌握好已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知识深度,当然具体操作层面还需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4 评价体系层面

从体育教学实践方面而言,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才能切实明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是否完成。目前,大多数体育项目教学的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基础体能、学习运动技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但对于学生的运动意识的培养以及团体协作能力等软性技能的拓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所以,武术教学在现有体育项目教学评价体系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层次挖掘就成为学生软性技能即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层面传承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武术教学的体操化评价体系已成为主流评判手段,武术逐渐向“舞术”转变,动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已被现有评价体系统统过滤,这就导致学生只是盲目的跟着老师在学习动作,尽量完成老师设定的标准,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最终会将真正的武术过滤成体育教学中一个普通项目。所以,我们除了关注武术学习、武术教育所获得的“成绩”以外,更应关注到学生在学习真正武术过程中发生的综合变化,无论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举止,都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只有将教育贯彻始终才能将真正的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深度融合,实现和谐统一。

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归根到底属于体育学门类细化出的分支,依据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体育学的主要学科门类,例如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等。武术是随着其他体育项目一同被引入高校教学领域的,所以其理论依据也必然会受到其他体育项目的影响,这就使得武术教学形成以西方体育理论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及方法,而自身所拥有的理论建构渐渐式微,武术本应拥有的深刻内涵与自身特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武术传播者本身淡忘,与其他体育项目趋于同质化的症结也正在于此。

5 结语

高校武术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在实践中逐渐找寻着属于自身发展的道路与特色,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过程中,武术的发展正逐渐与西方教学文化、教学体系进行融合,但自身本应保留的重要特质却也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平庸起来。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武术的本质,使武术教学能够真正传递出其所应有的文化与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学校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力生.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与发展历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87-89.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6.

[4]康戈武,洪 浩.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5]蔡 纲.中国武术的分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66-67.

[6]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99-1401.

[7]陈

琳,王智慧,陈 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及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5):30-34.

[8]华 傅.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32.

[9]康戈武,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5.

[10]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2.

[11]梁启超,蔡元培.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國友谊出版社,2008:12.

[12]王智慧.传统教武程序与现实教武现象的悖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差异化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层次要点及其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