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传统红拳文化创新研究

2018-06-19向玮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向玮

摘要:创新是文化的灵魂与生命,是文化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源。明晰红拳文化创新的规律、内容,是红拳文化创新基本理论问题。文章梳理了百年来红拳文化的发展状况,依据红拳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红拳文化创新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和创新的内容,对红拳文化的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陕西传统武术 红拳 文化创新研究

中圖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18) 4-0017-05

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渗透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人就越呈现为“文化的存在”。而文化的这一重要功能决定了文化创新的迫切性。文化为什么需要创新?这源于两个根本理由:其一,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核心标志就在于文化的积累,这种积累,既体现在量的方面,也体现在质的方面。其二,文化创新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力。[1]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问题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任务,这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指明了路径。[2]

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汇融合的发展趋势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也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文化变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如何传承、挖掘、创新出传统武术优秀文化,融入“文化强国战略”。特别是发源于陕西关中的红拳,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与社会变革相一致,使其富有时代特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武术文化需要,使红拳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更加富有竞争力,这需要武术学人特别是新一代红拳人高度关注和反思。

1 百年来红拳的发展状况

渊源于陕西关中的红拳,历经明清几百余年,红拳人的执着追求,精心研练,屯美流施,厚积薄发,终于迎来了如日中天的红拳大发展鼎盛时期,清代红拳名师辈出,外向汲取传播,内向交流发展。如明师通圣者乾隆年间陕西凤翔红拳神手师宝龙。创《师宝龙拳法》。洋洋五佰八十余字,实乃集明清红拳之大成,几百余年来为红拳理论定型之作——红拳拳经所在,意义非凡。创红拳八法、传红拳拳经的红拳开派宗师黑虎邢三。与潼关饿虎苏三、三原鹞子高三并称于世,时人谓之关中三三。红拳开派宗师飞腿鹞子高三。高三是一位对红拳的发展传播和对中国武术贡献卓著、影响至深的一代宗师。千里访教于黄河两岸远及鄂赣,转益多师,终汇诸家之长熔为一炉,偏精独诣斐然名家。高三有古任侠尚义风骨,拳技精绝,砺盘功精子拳、抹手背腿独步于时有飞腿之誉。及南下成都与川之武林名家马氏放对打手跑拳,寻以身矫如飞鹞穿林,出手如飘风迅雷,角而胜之,义结金兰之好,声名震于川滇。府督观而极赞,始获鹞子绰号。后设馆于御前之街,演红拳于西秦会馆,播技于巴蜀,川人崇为诸拳之冠,远技于云贵之域。百年流传,至今犹颂公之大名,其功厥伟矣。三位宗师初步构建起了红拳拳系,为红拳随后的大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国年间红拳得到了较广泛传播。1929年(民国十八年)教育部通令全国各省市中小学开设国术课。陕西省教育行政部门聘请知名武术家于各中小学执教,充任国术教习之职。当时陕西的国术,以红拳为普遍,所请者均系红拳名家。如经教育厅李景耀举荐,红拳名师咸阳张汉鼎应西安中山中学(后为西安市二中)之邀来校执教。陕西省国术馆馆长杨瑞轩,幼从高三弟子魏金仲、王振西习武,精红拳“虎翻身”势法。任职期间,团结西安市各个武术流派、名家人士,聘请富平杨杰,长安杨天成,西安姚德元等为国术馆教练。对红拳的普及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每当节假日,均要进行国术表演,不但陕西省国术馆的名家成人表演,而且还有充满生气的中小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红拳拳械表演。现在有不少耄耄老人都说他在西安上中学时学过红拳。突现了当时古城习练红拳的热潮和红拳后继有人的勃勃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红拳主要代表人物全国献技。1953年在天津举办全国民族形式及表演大会。陕西省有四人代表西北,以红拳拳械套路参赛。这四人是:耀县宋仕杰,咸阳冯建勋、冯俊骥,?胃南张生芳。他们表演的套路有:二路红,八虎拳,加枪棍,八面金刀和子棍等。原西安市体委老主任刘侠僧的武术情缘。1960年刘侠僧主任调任西安市体委主任后,关心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这与其终身习练红拳之情结有关。当他发现武术流派具多,内容各具特点,又深受广大人民喜闻乐事,但传承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自相授艺相对滞后时。对确有真才实学而又年高的传统武术名家后继无人而忧虑,得到市体委党组支持,市体委以政府行为,组织了西安市武术收徒拜师会。数以千计的武术爱好者参加了这一隆重而庄严的大会,将武术运动推向新的高潮。这一壮举在全国也是空前的。当时,陕西省武术队也积极响应,由马振邦、徐毓茹、高西安、白文祥等四人拜当时陕西省戏曲学校武功教练、红拳名家杨杰为师,学习红拳高派拳技。西安市收徒拜师会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还引起了时为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的重视,并特邀杨杰先生赴京,参加了由国家体委组织的武术观摩专场表演。刘侠僧还以陕西省领队身份,几次参加全国武术运动会。其擅长红拳炮捶、飞雀门子、云手九拳等套路,技艺堪称一绝不愧是红拳宗师张九山最出色的弟子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竞技武术推广,各级体育管理单位的武术队以竞技武术为主体。红拳逐步退出了武术竞赛体系,掌握红拳古老拳法、技击要领的老拳师年事已高不再授徒,甚至有的拳种艺随人亡。许多宝贵的套路、方法、谚语已经来不及传授就已丢失。1995年在陕西省武术队主教练马振邦倡议下成立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举办观摩赛,为保护传承红拳做出了卓越贡献,2005年马振邦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原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随后组织红拳专家学者成立“申遗”小组,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红拳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各项红拳赛事,设置红拳传习所,由传承人申请,经过调查考核,符合条件准予建立,现已设置100多所。为红拳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2016年8月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红拳第二届青少年红拳大赛参赛运动员达1300多名。 在红拳理论研究方面2005年陕西省武协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学者,由杨宝生教授任主编组织编写《中国红拳》一书于2006年9月出版。该书立足正本清源、传承发展,挖掘整理了自周秦汉唐以来,内涵丰厚的红拳文化,风彩独具的红拳魅力,源远流长的红拳历史,承传千秋的红拳人物,自成体系的红拳风格,个性鲜明的红拳特点。

首次有根据地提出红拳拳系自成体系的“一系七拳”。深刻解析了红拳的精髓——撑、斩、勾、挂、缠、拦、沾、挎的“八法”和“三十六基本势法”。系统地整理和披露了清代红拳流派、陕西关中几名红拳宗师的身世和拳法,其中第一次问世的“师宝龙拳法”集明清以来红拳拳法之大成,乃红拳“拳经”所在;武林界影响极大的杰出的一代宗师神枪赵武,黑虎邢三,饿虎苏三,鹞子高三(高占魁),神腿李九(李邦彦)等,奠定了至今红拳拳系的风貌。将流传于晋、秦、陇等地的鞭杆、条子、母子、壳子、天启等棍棒的“西棍”,根据其渊源、技法、风格特点,充实、归纳为四大体系,即关中母子棍、秦安壳子棍、河州天启棍、秦冀阴手棍。

这些都为红拳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系统的资料,并将填补中华武术文库尚无系统的红拳科研资料与书籍之空白。

2014年陕西省文化厅出版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红拳》,由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本书系统梳理了红拳历史和各流派的传承谱系,十几年来的各项保护活动进行了归纳总结。

在红拳百年来的传承中,由于陕西国术馆成立较晚(1937年)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没有参与到中央国术馆及其他国术改革中去,由于地处西北受西方体育文化影响较小,红拳保持了既有的特色,建国前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如张汉鼎、杨瑞轩、王来潮、杨杰、赵彦标、宋仕杰、冯建勋及外省甘肃孙彦彪,重庆的张腾蛟,成都陈大章、杜自明等。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起,竞技武术的全面推开作为传统武术的红拳逐步退出了武术竞赛体系,以及红拳传承人的保守在套路体系上没有做出相应的改革,陕西省武术队在传统武术类没有选用红拳而选择了翻子拳、形意拳、八极拳等拳种。从而使红拳在民间小范围传播,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大潮下大部分非从事武术工作的传承人因工作原因和经济生活的影响,习练、传授红拳无法确保时间,进行有规律、系统传授,且传授都为民间、自发和无序及传承人技术的退化。再加之应试教育青少年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大,习武的青少年少之又少,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及多元化也使得较多的人对红拳的兴趣愈来愈淡化。

1995年以来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及红拳赛事的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请成功,传习所的设置,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各大媒体对武术的关注,使一大批红拳传承人回到了这个大家庭,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为自己热爱的红拳努力做好传承工作。但是,在多年来的保护传承过程中,规划不尽合理,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保护体系,再加之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是民非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致使红拳的保护传承效果不够理想。 “从传承人的年龄分布来看,50-70岁年龄段的传承人最多,这说明红拳的功法套路处于严重弱化的趋势”。[3]通过对红拳传承人学生情况的访谈调查得知,传承人没有长期固定学生,老一辈的传承人想把自己的红拳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很多青年都忙于求学或工作,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练习时间不足,年轻人很少能系统学习红拳,红拳传承出现真空状态,不能不使人陷入深思之中。还有,红拳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系统创新不足,不能适应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加之人们对体育文化生活的多元选择,红拳文化的发展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

由此,红拳文化要在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就应对文化理论和技术体系做好全面诊断,进行科学合理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创新发展规划并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修订,使红拳迎来新的大发展,大繁荣。而要成功的实施这一计划,就需要相关的创新理论做支撑。

2

红拳文化创新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文化创新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还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和规律,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凹列宁指出: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5]因此,在红拳文化的创新中遵循的规律,也就是处理好影响红拳文化创新的一系列重要关系。从宏观层面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1 红拳文化创新与社会变革的一致性,注重文化创新的实践性

坚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规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是文化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6]实践是红拳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如鹞子高三,千里访教于黄河两岸远及鄂赣,转益多师,终汇诸家之长熔为一炉,形成红拳高家流派;黑虎邢三在师宝龙“红拳六法”基础上扩创为“红拳八法”,西走凤翔访教神手师宝龙,以武会友,以“五花神棍”换艺《师宝龙拳法》和《八卦步法》,才得以流传今世,形成红拳邢家流派;师宝龙在红拳的精心研练中创立红拳拳经,二创八卦步法,三创“狮子园边踩” 师宝龙还精于医道,继承明代王宗点穴之法,手法之妙,击人以穴,在继承传统撑斩人体要害手法基础上辅入点戳人体经络重要穴位手法,变人格相杀而为人斗相制,技法之精妙,世称技击上乘法门,并善用铁筷子制敌,为红拳研究中医经络学说点穴制胜的应用,开创了新型之道。

2.2 红拳文化创新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加强文化创新的自觉性

解放思想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提,在红拳文化创新上,解放思想的任务更重、更紧迫。西方文化的紧逼和我国社会的变革是红拳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但是不会自发产生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个自觉的过程,文化自覺是文化创新的前提,费孝通先生把“文化自觉”定义为一种对文化的“自知之明”,而把握这种“自知之明”的本质意义是汲取“文化自觉”观的思想养分、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关键。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红拳文化的创新应自觉地解放思想,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从多视角积极进行红拳文化研究,多维度保护传承。实现红拳文化的文化自觉,本质上就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清醒的认识。

2.3 红拳文化创新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超越的统一,彰显文化创新的民族性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条永不间断的河流,每一次文化创新都是注入文化之河的新鲜血液。[8]因此,任何时代文化创新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文化创新的根基。红拳文化的创新,百年来红拳人不仅为红拳积累了相关成果而且构建起了红拳拳系,非物质文化的申报成功和民非团体的不断壮大也为文化创新营造环境、氛围和土壤。文化既有它的世界性,更有其强烈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最大的个性,文化的个性就是文化的优势。[9]在全球化和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变革中,维护文化的民族性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前提,因此,红拳文化的创新不但要保持民族性而且要保有地域文化特色。当然,在红拳文化创新中我们还应去伪存真,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红拳文化主体意识,以开放视野,积极、科学地吸纳、借鉴和融合东西方体育文明的有益成果强化和锤炼红拳文化的民族性。

2.4 红拳文化创新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统一,突显文化创新的世界性

在世界文化的各种样态之中,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类型,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在文化交流与汇通中把握机遇,在危机中实现一次次“华丽变身”的结果。[10]如印度的瑜伽,巴西的柔术,日本的空手道、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中创生,在文化、技术体系、传播方法都充分体现了世界性,可见,以上传统养生、传统武道不仅坚守文化的民族性,更是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并把它融汇到民族文化创新中。所以,诚如费孝通所言,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的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了解和认识这世界上其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11]红拳文化的创新应用现代的科研方法对其历史、文化生态、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和研究其它武道文化创新历程的应对方略,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时刻保持自省与反思,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克服红拳文化创新中的重重困难。

3 紅拳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

3.1 理念创新为主导

理念创新,即在文化观念和认识上的突破与超越,是文化发展上的与时俱进。[12]黑格尔曾经说过: “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观念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发展性特点,只有观念的不断正确更新和变革,人们的行为方式才逐步改变,进而影响民族文化获得合乎未来发展的认识。因此,红拳文化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更新。红拳文化理念的创新对红拳文化创新具有主导性作用,红拳文化创新首先就是从红拳是传统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对红拳文化片面性和狭隘性的理解和认识中解放出来。唯物史观认为,文化观念是特定历史时代文化现实的反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发生变化,因而不存在永恒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理念。因此,依据我国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需要,实现红拳文化观上的更新和变革,就是文化时代性的体现就是文化观念和文化理念上的与时俱进。现阶段,红拳文化应在文化作用上从单一的传统武术保护传承转变为在红拳文化主体基础上进行多元开发,服务社会文化生活。在红拳文化发展方式上由单一的红拳文化事业转变为红拳文化事业与红拳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等。这就是对红拳文化认识发生巨大的转变即红拳文化理念的创新。

3.2 价值观变革是创新之基

价值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文化是价值的历史和存在方式,价值观上的突破就是文化上的根本变革。[13]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转型和更新,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和标志。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的文化,我们的红拳文化也应当与时俱进,与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习近平主席说: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4]红拳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之重大。首先,核心价值观是红拳文化文化根基之一,其次,红拳文化“崇礼尚右”的思想促成了中国红拳的道德观、“阴阳辨证“的思想衍生出中国红拳的思维观、“兵学思想”的渗透派生出中国红拳的技击观,以及不同时期涌现出的英雄和革命人物使红拳文化必然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第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向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红拳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可行路经,使红拳文化得到提炼并焕发新的活力,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进行新的阐释,促使红拳文化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红拳文化的当代发展。

3.3 思想内容创新是灵魂

即在文化所涵载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精神价值上的突破与变革,特别是对思想导向和精神价值的肯定与崇尚。[15]思想内容是红拳文化创新的内在灵魂,红拳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就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对红拳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新的阐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红拳文化的创新要以纳异进取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武德提升人、以恒久的精神鼓舞人。因此,红拳文化创新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何种路径,始终要坚持在红拳的传承保护中要提炼经典的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生活特色,从而使红拳文化传承人、大众参与者获得有益的启迪,从而产生审美的心理共鸣。这正是红拳文化创新的灵魂和实质之所在。

3.4 形式创新是关键

形式创新,是文化表现方式和创作方法的创新突破和革新,是探索和发现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新颖别致的传播、展现和弘扬文化的有效途径和载体。[16]红拳文化创新的形式选择,形式创新是否科学有效与文化的物化形态和传播方式密切相关。首先,对红拳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学术论证及文化精神的凝练。对红拳技术体系进行修复,提炼经典。其次,在红拳文化精神凝练,提炼经典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体系作为传播主体,第三,红拳文化创新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传播技术的影响。在今天,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数字电视和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等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形式。当然,红拳文化创新的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要为表达红拳思想和体现红拳文化精神所用、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追求,永远都不是“单纯”的和“惟一”的,而必须与其所涵载和表达的红拳的思想内容相呼应、相融合、相一致,并有助于和有益于红拳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价值的彰显与表达。

参考文献:

[1]邹广文.现代文化创新的四个尺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6(5).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1).

[3]翟少红,张 洁.西安市红拳传承人调查分析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3(7).

[4]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田 丰.论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J].学术研究,2004(2).

[7]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8]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9]郝良华.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J]理论学刊2007(1).

[10]马 妮.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J]社会科学,2013(3).

[1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月刊,2003 (7).

[12]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13]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14]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2-25.

[15]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16]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