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MT:导师制支撑学生管理
2018-06-19王慧
文 王慧
青岛二中采用走班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以拓展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学校开设了10个创新实验室满足更专业发展的需求。但校长孙先亮觉得这还不够,驱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问题驱动,学生带着问题就会更高效地自主学习。如何落实这一切呢?2016年,青岛二中正式开启六大MT育人模式。
MT全称Magnet team,可意译为“吸引力团队”,是青岛二中为了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及优势智能,推动学生开展自我发展规划,提升管理工作效能的一次重大变革。
具体的方式就是取消以前的班级概念,取而代之的是6个MT,分别为人文MT、外语MT、数学MT、经济MT、生化MT、理工MT(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规划,自主选择合适的MT。每个MT设立首席导师一名,首席导师负责组建导师团队,共同负责MT的运行。每个MT又根据学生人数分为几个微团队,比如自然科学MT,6个班,300人,那就是一名首席导师+5名助理导师。
以前,学校的班级管理是重头,即使是在青岛二中这样学生自觉性很高的学校,一个班一个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也是疲于应对。现在班级取消了,采用MT团队模式来管理,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管理权限的下移。
首席导师在贯彻学校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或者协调各导师的教学理念,开展自己MT各个环节的设置。
以前是考察一个老师的管理能力,现在是展现整个MT老师团队集体的智慧。
像这一届高一军训,就充分地把每个老师的特长体现了出来:
理工MT有5个导师,语文老师擅长写作,那就负责理工MT团队的宣传工作,公众号一天一简报干得麻溜儿的;有个老师擅长德育,那开MT大会的时候就由他主讲;有个老师善于做家长工作,于是家长会就交给他……
集体的力量被整合后,发挥了每个人个体的价值,工作效率提高了,但每个老师的杂事却减少了,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中去。
在MT团队管理模式下,首席导师的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整个MT团队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权,以前只有一个班可管,思维较为局限,现在整个年级都是你的,可以更宏观地看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理解学校所做的决定。
第二,除了国家必修课程,每个MT的特色课程谁来定?导师团队对整个MT团队的课程设计有统整权。导师们可以采用众筹外包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地把家长资源利用起来。这不仅要求了首席导师有课程设计能力,也要能够帮助团队内的导师研发自己的特色课程。比如桥牌,这在别的MT可能是要被禁止的,但数学MT开了这门课,找来桥牌协会的老师给大家上课,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指导社团的权力,每学期学生除了可以参与学校范围内的社团外,还可以参加各自MT的专业社团,这样的社团学术性更强,当然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更高。
第四,划分为6个MT以后,教学的专业性变强了,导师就需要与校外企业或高校接洽,建实践基地,一起开展研究。
第五,MT内部的活动,当然需要首席导师的规划和支持。
学校分给每个MT一个活动室,活动室的布置由导师团自己决定。刚开学的时候,孙先亮本来决定,每个活动室拨一点经费给他们做装修用,结果还没等事情落地,2016级人文MT的装修工作就已经完成了。
原来,导师们召集家长周末来到学校,把整个教室粉刷了一遍,再买好家具、椅子、桌子、花草,使原本寡淡的活动室马上耳目一新。孙先亮立刻召集其他MT的导师:“我们给人家剪个彩吧,这一个月不到,全到位了。”
每个人都是一座富矿。划分6个MT以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方面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实现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是个性发展的根本。
而每个老师也可以在统筹、协调、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平台施展才干,是权力的下移给了老师们发展的空间,驱动着每一个老师的进步。
学校提倡自主创新的文化理念,的确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很多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找到了人生的规划,也实现了自我的发展。但这在某种程度上,给老师增加了不少压力。
很多二中的老师都表示“压力山大”。为什么呢?“学生看的书比你老师还多,有时候问的问题你当时都回答不上来。”
特别是现在划分了6个MT以后,学生问的问题更有深度了,这就要求老师需要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上,下更大的功夫。
可以说,学生的兴趣推动了老师的研究。反过来,老师对于自己的课程研究得更透彻以后,学生会更喜欢这门课,也更喜欢那些学术性的社团活动。
自己的课被学生深深喜爱,这也是老师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