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行气活血方联合阿昔洛韦口服加二味拔毒散外用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2018-06-19夏振凯夏卫峰
夏振凯,夏卫峰
(河北省安新县中医医院,河北 安新 071600)
带状疱疹是一类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急性传染性疾病,可见神经和皮肤双重受累特点,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发疹,水疱沿周围神经分布并簇集,常合并神经疼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流行病学报道显示,我国人群年发病率为97.7/10万,每年新发人数可达120万,且有逐年增加趋势[1]。目前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多采用常规抗病毒类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属肝经郁热症,心肝风火与热毒相搏犯于肌肤则发为该病,而经络阻隔、气凝血滞则表现为疼痛之证[2],治宜行气血、化毒瘀。2015年3月—2017年2月笔者观察了自拟行气活血方联合阿昔洛韦口服加二味拔毒散外用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我院收治带状疱疹患者60例,均符合《皮肤性病学》[3]西医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医肝经郁热型诊断标准,入组前1周未曾服用抗病毒类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及过敏体质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片(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1367)口服,0.2 g/次,5次/d;阿昔洛韦乳膏(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9462)外涂皮损部位,3次/d。观察组在口服阿昔洛韦片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行气活血方加二味拔毒散外用。组方:延胡索20 g、川芎20 g、生地黄20 g、板蓝根20 g、赤芍20 g、白芍20 g、川楝子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薏苡仁10 g、蜈蚣2条及甘草6 g,1剂/d,早晚分服;二味拔毒散由雄黄与白矾等比例研细混合制成,以温开水调成糊状后涂于病变疱疹处,3次/d。2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文献[5]制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皮疹及局部痛痒感消失,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皮疹和局部痛痒感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1%~99%;有效:皮疹和局部痛痒感减轻,疗效指数20%~6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②中医症状积分:采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6]进行中医症状评分计算,分值0~3分。③疼痛程度:采用视VAS评分[7]进行疼痛程度评价,分值0~10分。④记录患者疼痛消失、止疱及结痂时间。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消失、止疱及结痂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发病与人类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该病毒可经结膜、上呼吸道侵袭人体诱发毒血症,其中20%~40%患者可立即发生水痘,其余患者则转为隐性感染;隐性患者体内病毒主要潜伏于脊髓后神经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细胞中。对于合并全身慢性疾病、恶性肿瘤、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患者,在多种因素导致抵抗力明显下降状态下,潜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开始于神经根部位大量复制增殖,并在达到一定量后沿神经轴侵犯由相应神经支配皮肤,形成局部水泡为主皮损[8]。已有研究显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如不及时控制,可导致炎症加重甚至诱发受累神经水肿坏死,并最终形成神经痛;剧烈疼痛易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此为导致生存质量下降主要原因[9]。
目前医学界对于带状疱疹临床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用药仍是主要治疗方案;西医治疗药物多为抗病毒、消炎及镇痛,但疼痛、水疱症状改善尚不明显,长期应用后产生耐药性,疗效明显下降,且存在药物不良反应[10]。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草药在控制病毒复制增殖方面疗效确切,这一疗效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祖国传统医学将带状疱疹归于“蛇串疮”“缠腰火丹”范畴,认为外感湿热淫邪,搏结壅阻于肌肤,循经蛰伏于厥阴肝经环绕之处;其中邪毒多聚于肝胆二经,病者如其他疾病罹患日久则气血亏虚、正气难补,故邪毒难以去除,久之则发为本病[11]。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病者主要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难疏,久而化火蕴积而难以发越,久之外溢皮肤而发为水疱[12];同时毒热化火,内灼气血,则发为疼痛、红斑;而肝火湿热搏于经络,气血痹阻则可诱疼痛缠绵。故中医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当以行气活血、清热化湿及解毒止痛为主。本研究所用自拟行气活血方加二味拔毒散外用疗法中,自拟行气活血方由金铃子散、芍药甘草汤及桃红四物汤三类方剂组成,其中金铃子散疏肝降火、散瘀止痛;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通络镇痛;芍药甘草汤则补虚止痛;此外板蓝根解毒泻火,薏苡仁清热祛湿,蜈蚣祛风活血;诸药合用可共奏行气血、缓急痛及清湿热之功效。而二味拔毒散组方雄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既可解毒杀虫,又能祛湿散结;而白矾则可化痰利湿、解毒止痛;全方共用则可速止疼痛,快解瘀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仁及其提取物具有双向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拮抗机体炎症反应等作用[13];红花可发挥良好抗炎镇痛效应,其水溶性提取物中红花黄色素成分具有能改善一氧化氮合成能力、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及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等多方面作用,对于拮抗机体炎症反应具有重要作用[14];川芎嗪成分能够显著拮抗钙离子通道功能,促进局部血管舒张,从而达到改善机体局部微循环的作用[15];白芍提取物中白芍总苷可通过高效抗胆碱能作用显著缓解机体疼痛,降低致炎因子合成水平,并可通过调节T细胞活性和水平发挥免疫功能调节作用[16];而雄黄和白矾外敷则能够直接作用于带状疱疹皮损部位,活性成分经皮肤或黏膜表面吸收后,能够更为高效地促进局部炎症介质吸收,加快皮损结痂脱落和创面愈合进程[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消失、止疱及结痂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自拟行气活血方联合阿昔洛韦口服加二味拔毒散外用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可有效缓解相关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感觉,缩短临床病程,且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 孙晓燕,张美芳,马小萍,等. 住院患者发生带状疱疹87例临床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36-37
[2] 李长江. 清利湿热、解毒止痛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2):980-981
[3]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5-21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5-139
[6] 徐迪华,徐剑秋. 中医量化诊断[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2-78
[7] 高万露,汪小海.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的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144-146
[8] 郑桂香,张玉,余兰,等. 伐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2013,34(23):3660-3661
[9] 范敏,李伦兰,董普林,等. 氦氖激光联合心理干预在急性期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7):741-744
[10] 杨洋,李军.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2013,6(2):155-158
[11] 杜长明,江磊磊,梅晓云,等.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1):95-96
[12] 陈体高,相勇,曾衍胜,等. 火针联合中药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5):147-149
[13] 许筱凰,李婷,王一涛,等. 桃仁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5,46(17):2649-2655
[14] 陈梦,赵丕文,孙艳玲,等. 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2012,5(7):556-560
[15] 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2013,4(3):44-48
[16] 李文艳,黄山君,王瑞,等. 中药白芍的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2):118-122
[17] 王丹,谌莉媚. 二味拔毒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2016,31(2):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