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2018-06-19孟庆均郭齐胜曹玉坤涂建刚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装备部队阶段

孟庆均, 郭齐胜, 曹玉坤, 涂建刚, 张 强

(1. 陆军装甲兵学院演训中心, 北京 100072; 2. 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工程装备系, 江苏 徐州 221004;3.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军政基础系, 安徽 合肥 230031)

我军装备试验鉴定体系调整完善后,逐步形成了以性能试验-状态鉴定、作战试验-列装定型、在役考核-改进升级3个环路为主体的装备试验鉴定体制。其中:在役考核-改进升级环路中的在役考核是全新的试验类型,是在装备列装服役后,为检验装备满足部队作战使用与保障要求的程度所进行的持续性试验鉴定活动。装备在役考核既不同于我军传统的部队试用,也有别于外军的后续作战试验鉴定。目前装备在役考核工作研究刚刚起步,关于装备在役考核“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问题亟待开展深入研究。

1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的逻辑过程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是在役考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过程,如图1所示。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工作自装备服役后开始,经过评估设计、组织实施、评估执行3个阶段,最终以装备的改进升级为标志,形成完整的闭环。其中,组织实施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满足评估要求的相关数据。装备在役考核评估工作可分为问题层、指标层、数据元层和数据源层4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评估设计与评估执行工作的内容相互映射,形成了多层面的对应关系。如:问题层中的“提出考核问题”对应“得出考核结论”,指标层中的“构建指标体系”对应“计算指标结果”。

其中:数据元是指满足指标计算的参数值、统计结果等经处理后可直接用于评估计算的数据;数据源是指可用于数据采集的自动记录结果、登统计表格、调查问卷、专家打分表等原始数据。可见数据元是数据源经处理后的结果性数据。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设计是保证在役考核工作有效开展并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也是当前装备在役考核的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包括提出考核问题、构建指标体系、提出数据需求和确定采集方案4个环节,前2个环节主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后2个环节主要解决“怎么考”的问题。

2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内容确定

为弄清装备在役考核“考什么”,需要综合考虑2个方面:

1) 把握考核重点。从装备研制和装备试验全局出发,准确定位装备在役考核的地位作用,分析装备研制过程中的性能试验、作战试验和在役考核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把握考核的重点。

2) 反馈和解决问题。从我军部队装备建设实际出发,通过装备在役考核反馈解决部队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装备在役考核关键问题确定

装备发展过程可粗略地划分为研制域和试验域。在需求论证、技术方案、工程研制等装备研制阶段,性能试验、作战试验和在役考核发挥着不同的支撑作用。

在研制域与试验域中,不同阶段需回答的关键问题也不相同。其中:研制域中的需求论证、技术方案、工程研制3个阶段是以“可设计制造”为目标进行逻辑递进,如需求论证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装备是否在作战使用能力方面存在某种优势”,回答“有无研制需求”的问题;技术方案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装备的各项作战使用性能如何保证”,回答“采用何种方案更好”的问题;工程研制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装备的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如何实现”,回答“装备的最终状态如何”的问题。而试验域中的性能试验、作战试验、在役考核3个阶段是以“可试验评估”为目标进行逻辑递进。如:性能试验的关键问题是“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要求”,回答“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作战试验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装备在不同任务条件下的作战效能与适用性如何”,回答“是否满足作战要求”的问题;在役考核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装备是否能够有效形成和保持既定的作战使用能力”,回答“是否满足服役要求”的问题。

装备研制域和试验域各阶段的关键问题存在一定的镜像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如:研制起始阶段需求论证的关键问题与试验鉴定最后阶段在役考核的关键问题是相对应的,同样,技术方案与作战试验、工程研制与性能试验之间的关键问题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2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内容界定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的重点是装备是否满足部队服役要求,特别是要考虑部队当前反映比较强烈的“不好用”“不好修”“不好保障”等实际问题。装备在役考核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2.2.1 前期不易充分考核的部队适用性

部队适用性是检验装备完成作战使用任务的满意程度。虽然在作战试验鉴定阶段对装备的部队适用性进行了检验,但由于样本量、试验周期、试验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对装备的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进行充分的检验,需要在装备服役阶段持续进行成建制、成规模、实际环境、长周期的检验考核。

1) 装备的使用可用性。需要在装备成建制、成体系列装后,在部队实际使用、维修、保障和管理环境条件下,经过长周期、大样本的战备完好性统计,得出真实可信的结果。

2) 装备的任务可靠性。若在作战试验阶段进行完整充分的任务可靠性试验,将导致装备列装定型的极大延后以及作战试验费用的急剧增长,这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此,需要在装备服役阶段开展长周期、大规模的跟踪考核。

3) 装备的维修适应性。由于在作战试验阶段难以充分考核任务可靠性,因而,在作战试验阶段就难以充分识别装备的故障规律,以及故障后装备便于维修的程度,特别是在作战试验阶段,由于新装备尚未形成中继级和基地级维修能力,因此,难以检验装备是否完全适应部队的计划维修体系,需要在装备服役阶段持续检验。

4) 装备的保障适应性。在装备服役前,由于针对新装备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检验装备的使用保障方案、维修保障方案、备品备件、保障设备设施、保障人员人力等保障要素的适用性,需要在装备服役阶段通过在役考核、迭代建设加以不断完善。

2.2.2 装备质量保持程度

装备列装定型前通过性能试验、作战试验确定的质量水平是否能够在装备服役阶段得到很好的保持,是在役考核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关于装备质量水平保持问题,需要重点关注2个方面:

1) 装备生产从小批量跨越到大批量后,其质量是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由于大批量与小批量生产的装备质量可能存在差距,因此,有必要将大批量生产的装备质量与装备作战试验检验的质量水平进行有限比对,以评估大批量生产的装备是否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

2) 装备大批量列装部队并长期服役,其质量水平是否出现快速下降的现象。在装备服役阶段应对装备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行跟踪监控,及时防范装备质量特性下降风险,同时发现影响装备作战使用的质量缺陷问题[1-2]。质量特性包括通用质量特性和专用质量特性:通用质量特性是指保证各类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有效发挥的一组共有技术特性,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等;专用质量特性是指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如飞机的速度、作战半径、飞行高度,舰船的排水量、航速,导弹的射程、精度等。

2.2.3 装备服役期的经济性

装备经济性是装备建设发展的重要命题。随着装备结构日益复杂化、高技术化,装备经济性越来越成为装备建设的重要约束条件。从装备经费支出的比例来看,装备服役阶段发生的使用与保障费用一般占装备寿命周期费用的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3-4]。因此,装备列装部队后,要重点关注“买得起、用不起”的问题。通过在役考核,一方面可发现导致服役阶段装备费用高昂的关键因素,回答装备“是否用得起”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评估装备发生的费用相对其有效工作时间“是否合理”的问题。

2.2.4 装备编配与部队编制的适应程度

装备编配是军事组织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部队的组织关系、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人员数额、职务区分等一起构成军事组织编制的内容。科学合理的军事组织编制及其装备编配,对于实现各级各类军事组织建制单位的合理编组,实现人和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提高战斗力,使军事组织成为精干、合成、高效的能够完成各项任务的严密组织实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因此,装备编配是否与部队现行编制“合拍”,部队机构设置、人员编配、职责分工与装备能否“有机融合”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生成过程和结果[6]。通过装备在役考核发现装备编配与部队编制不相适应的问题,为装备体系的调整优化提供依据。

2.2.5 装备与装备体系其他要素有效匹配的程度

现代化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装备体系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即装备适配性,是保证装备体系有机融合、力量倍增的重要因素。若装备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产生“干涉”或“内耗”,将严重阻碍装备体系作战效能的发挥[7]。因此,装备适配性评估旨在考核装备体系内部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

3 在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笔者在系统分析装备试验鉴定的性能试验、作战试验、在役考核等阶段的任务分工,统筹界定装备在役考核需回答的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在役考核的主要评估指标,构建了装备在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装备在役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4 评估指标确定方法

4.1 部队适用性

4.1.1 使用可用性

使用可用性重点考核装备能够随时投入使用或作战的能力。一般采用使用可用度(Availability)A0和平均完好率(Mean Serviceability Rate,MSR)作为评估指标。

使用可用度A0是与能工作时间和不能工作时间有关的一种可用性参数,是装备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8],计算公式为

(1)

式中:TW为装备在役考核期间能工作的时间;TA为在役考核期间的总时间;TF为装备在役考核期间不能工作的时间。

平均完好率(MSR)是指装备能够随时遂行作战任务的完好数与武器装备的实有数之比,装备平均完好率是在日完好率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2)

式中:N为装备在役考核阶段的天数;MSRi为第i天部队装备的日完好率,即装备当日完好数与实有数之比。

4.1.2 任务可靠性

任务可靠性重点考核装备在执行任务期间发生故障的频繁程度,以发现经常发生故障的部件或部位,分析其影响装备执行任务的程度等。一般采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和平均致命性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Casual Failures,MTBCF)作为评估指标。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装备在执行任务期间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发生故障的平均时间[9],计算公式为

(3)

式中:NF为装备在役考核阶段发生任务故障的次数。

平均致命性故障间隔时间(MTBCF)是装备在执行任务期间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发生致命性故障的平均时间,计算公式为

(4)

式中:NC为装备在役考核阶段发生致命性故障的次数。

4.1.3维修适应性

维修适应性重点考核在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已建立的情况下,部队装备维修人员顺利恢复装备技术状态的能力[10]。一般采用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MTTR)、基层级修复率(Organizational Level Repair Rate,OLRR)、维修人员满意度(Maintenance Staff Satisfaction,MSS)作为评估指标。其中,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和基层级修复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5)

(6)

式中:TR为装备在役考核阶段故障维修总时间;NR为装备在役考核阶段故障修复次数;NOR为装备在役考核阶段基层级故障修复次数。

维修人员满意度(MSS)为定性指标,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部队维修人员为调查对象,对装备的维修可达性、零部件的标准化和互换性、防差错措施与识别标记、维修安全性、维修难易程度等进行定性评估。

4.1.4 保障适应性

保障适应性重点考核装备在部队实际保障体系下,其自身保障特性和可得到的保障资源满足作战使用要求的程度。一般采用使用保障适用性(Applicability Of Using Support,AOUS)和保障资源适用性(Applicability Of Support Resources,AOSR)作为评估指标。

使用保障适用性(AOUS)是指装备在部队现有保障体系下完成加水、加油、挂弹、充电、充气,以及日常训练的动用前检查、动用后保养等使用保障活动的适用程度,该指标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定性评估。保障资源适用性(AOSR)是指装备配套的保障资源满足部队作战使用实际要求的程度,重点从备品备件的配套率与有效率、保障设备与设施的满足度、技术资料的可用性、训练器材的配套率与满足度、运输工具的类别与便于获取的程度、计算机保障资源便于获取的程度等方面,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定性评估。

4.2 质量稳定性

质量稳定性主要采用质量水平差异性和质量水平变化率作为评估指标。

4.2.1 质量水平差异性

质量水平差异性重点考核大规模生产的装备的质量特性是否与列装定型前保持一致,或不同生产批次之间的质量水平是否保持一致。一般采用通用质量特性差异率(Generic Quality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Rate, GQCDR)和专用质量特性差异率(Speci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Rate,SQCDR)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分别为

(7)

(8)

式中:GA为装备某典型通用质量特性(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在作战试验阶段的测量值;GB为该典型通用质量特性在装备服役阶段的测量值;SA为装备某典型专用质量特性(如射程)在作战试验阶段的测量值;SB为该典型专用质量特性在装备服役阶段的测量值。

4.2.2 质量水平变化率

质量水平变化率重点考核装备在服役期间质量水平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装备质量水平急速下滑的趋势。一般采用通用质量特性变化率(Generic Q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nge Rate,GQCCR)和专用质量特性变化率(Speci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nge Rate,SQCCR,)作为评估指标,计算公式分别为

(9)

(10)

式中:GT1、GT2分别为装备服役后在时间点T1与T2(T1

4.3 装备经济性

4.3.1 平均维持费

平均维持费重点考核装备在服役期间正常开展训练活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使用、保养、维修以及各种保障费用的平均值,其适用于使用时间(如年均摩托小时或工作小时)相对固定的装备。一般采用年均维持费(Annual Support Cost,ASC)作为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

ASC=(CU+CM+CR)/NY,

(11)

式中:CU为油料等的使用保障费用;CM为各种保养、故障维修和计划维修费用;CR为各种保障资源消耗的费用;NY为装备在役考核期间的自然时间,单位“a”。

4.3.2 平均动用费

平均动用费重点考核装备在服役期间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油料费、器材费、设备折旧费、设施折旧费、技术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维修工时费等[11])均摊到有效工作时间后的费用,其适用于动用时间或工作量不固定的装备。一般采用时均动用费(Average Hour Cost,AHC)作为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

(12)

式中:NH为装备在役考核期间装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单位“h”。

4.4 装备适编性

4.4.1 任务适编性

任务适编性重点考核成建制列装的装备能否适应部队需要完成的使命任务,发现装备在作战体系内存在的作用小、贡献率低、环境适应性较差的问题。一般采用作战方向适应性(Operational Direction Adaptability, ODA)和作战地域适应性(Operational Zone Adaptability,OZA)作为评估指标。

作战方向适应性(ODA)是指装备执行列装部队作战方向的作战任务时,能够发挥装备作战能力的程度。一般可结合部队综合演训进行评估,重点从装备作战准备、开进展开、火力打击、综合防护等各个环节检验装备是否存在限制作战效能发挥的短板弱项。作战地域适应性(OZA)是指装备在列装部队的作战地域长期服役时,能够适应其所在地域环境的程度。一般可结合部队的日常训练及野外驻训进行评估,重点检验装备适应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海拔、日照、电磁等环境的能力。作战方向适应性(ODA)和作战地域适应性(OZA)2项指标均可通过对部队指挥机构相关人员的调查分析进行定性评估。

4.4.2 数量适编性

数量适编性是指部队编配的装备数量能够满足战备、作战、训练等任务需要的程度。特别是要考虑在战备与训练装备轮换的情况下,装备数量是否有效保持装备整体战斗力的问题。一般采用装备数量满足度(Equipment Number Adaptability Degree,ENAD)作为评估指标。

装备数量满足度(ENAD)是指装备列装部队的数量支撑其完成既定作战任务的程度。一般可结合部队现有战备、训练和作战任务量进行分析,以发现装备在完成任务中是否存在缺口或闲置的现象。装备数量满足度(ENAD)可通过专家评判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估。

4.4.3 人员适编性

装备人员适编性重点考核部队实际编配的装备使用、保障与管理人员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12]。一般采用人员数量适应性(Adaptability To People Quantity,ATPQ)、专业岗位适应性(Adaptability To Professional Position,ATPP)、技术等级适应性(Adaptability To Technical Level,ATTL)作为评估指标。

人员数量适应性(ATPQ)检验部队装备相关人员的数量是否满足要求;专业岗位适应性(ATPP)检验部队装备相关人员在关键岗位、可替代岗位上是否专业对口、比例适当;技术等级适应性(ATTL)检验部队装备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否满足装备操作、维修等技能要求。3项指标均可通过对部队装备相关人员的调查分析进行定性评估。

4.5 装备适配性

4.5.1 机动同步性

机动同步性重点考核装备与装备体系内其他装备同步开进时,其机动速度与其他装备协同一致的程度。一般采用自行机动同步性(Self-mobility Synchrony,SS)和运输机动同步性(Transport Synchrony,TS)作为评估指标。

自行机动同步性(SS)是指装备利用自身机动能力与作战体系内其他装备开展同步机动的协调程度;运输机动同步性(TS)是指采用公路、铁路、水路、航运等运输方式,装备与作战体系内其他装备开展同步机动部署的协调程度。2项指标均可通过对部队相关人员的调查分析进行定性评估。

4.5.2 火力协同性

火力协同性重点考核装备与装备体系内其他装备协同作战时,其火力打击能力与其他装备协同配合的程度。一般采用火力范围协同性(Fire Scope Synergy,FSS)、打击目标协同性(Fire Target Synergy,FTS)和毁伤能力协同性(Damage Capability Synergy,DCS)作为评估指标。

火力范围协同性(FSS)是指装备的火力打击能力能够与其他装备有机衔接、有效配合完成一定范围内目标毁伤任务的程度;打击目标协同性(FTS)是指装备符合部队作战方向战术纵深内任务目标种类合理分配的程度;毁伤能力协同性(DCS)是指装备毁伤能力能够对其他装备进行有效补充的能力。3项指标均可通过对部队操作使用人员的调查分析进行定性评估。

4.5.3 信息通联性

信息通联性重点考核装备与装备体系内其他装备存在指控通联关系时,能够及时有效通联的程度。一般采用与上级信息通联性(Communications To Superior,CTS)、与友邻信息通联性(Communications To Partner,CTP)、与下级信息通联性(Communications To Junior, CTJ)作为评估指标。

与上级信息通联性(CTS)是指本级装备与上级单位或信息节点之间保持信息有效通联的程度;与友邻信息通联性(CTP)是指本级装备与同级其他单位或信息节点之间保持信息有效通联的程度;与下级信息通联性(CTJ)是指本级装备与下属单位或信息节点之间保持信息有效通联的程度。3项指标均可通过对侦察、预警、探测、指挥、控制、通信等信息装备使用人员的调查分析进行定性评估。

4.5.4 战保协调性

战保协调性重点考核装备或装备体系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装备作战行动与抢救抢修、弹药输送、油料供应、信息安全等保障要素相互协调的程度。一般采用作战与抢救抢修协调性(Emergency Repair Coordination,ERC)、作战与弹药输送协调性(Ammunition Transport Coordination,ATC)、作战与油料供应协调性(Oil Supply Coordination,OSC)、作战与信息安全协调性(Information Security Coordination,ISC)作为评估指标。

作战与抢救抢修协调性(ERC)是指抢救抢修装备满足主战装备战场抢救抢修保障需求的程度;作战与弹药输送协调性(ATC)是指弹药输送装备满足主战装备战场弹药供应保障需求的程度;作战与油料供应协调性(OSC)是指油料储运装备满足主战装备与保障装备战场油料供应保障需求的程度;作战与信息安全协调性(ISC)是指信息装备满足战时信息安全要求并可靠运行的程度。4项指标均可采用对作战人员的调查分析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估。

5 结论

装备在役考核工作是摸清我军现役装备底数、发现短板弱项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连接训练场与战场、牵引装备改进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权衡分析不同目标、提升装备建设整体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装备在役考核的评估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指标确定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装备在役考核评估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但是对于不同装备的具体考核项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结合实践工作深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装备质量管理术语:GJB 1405A—2006[S].

[2] 金永锡.提高汽车铸铁件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措施[J].现代铸铁, 2016(6):27-29.

[3] 马学军,张怀强,郢瑞.基于BP神经网络的武器装备经济性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4,38(1):194-196.

[4] 张怀强,王孟,卢远超.基于面板数据的装备经济性评估[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7,29(1):54-57.

[5] 钱海皓.军队组织编制学教程[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66-67.

[6] 舒华,柴怡,赵劲松,等. 车辆野战维修装备编配数量建模和仿真[J].兵工自动化,2012,31(1):26-28.

[7] 李忠光,汪江,刘亚东,等.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装备保障能力解构[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4, 16(5):42-44.

[8] 孙秀才. 装甲装备完好率评估管理研究[D].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2007.

[9] 张艺琼,曾照洋,刘萌萌.结合测试性验证的任务可靠性验证方法[J].航空科学技术,2016,27(4):46-49.

[10] 黄德所,杨善超.维修性定性要求评价指标融合模型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38(4):87-89.

[11] 王骞.战区通用装备维修保障费用效益研究[D].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2009.

[12] 张明.一种工程系列装备编配方案评估方法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21(1):104-106.

猜你喜欢

装备部队阶段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