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电子机械模型的现状与未来
2018-06-18朱苏宁
摘 要:电子机械模型在电影特效技术发达的好莱坞已经极少使用,但是在我国却刚刚起步,我国电子机械模型的制作者们需要明确方向,将这一技术最有利的一面发扬出去,才能在数字特效极其发达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电子机械模型;电影特效;模型特效
今年暑期,影片《侏罗纪世界2》上映时,电影公司放出了部分拍摄花絮配合影片宣传,其中几段视频展示了特效公司为影片制作了一些等比例的实体机械恐龙模型,并用这些恐龙模型拍摄了很多重要镜头,如影片中大家在帮助受伤的迅猛龙布鲁止血的片段,男女主角为了给布鲁输血,去被麻醉了的霸王龙身上取血的片段,以及最后大战暴虐迅猛龙的部分镜头。这部影片使用了大量机械恐龙模型来拍摄特效镜头,这在当今数字技术极其发达的好莱坞已经很少见了。而在中国科幻类型的电影制作中,电子机械模型才刚刚开始被人们认知。
一、电子机械模型
电子动画技术的英文原文为“Animatronics”,是由Animation(动画)和Electronics(电子学)组成的合成词。电子机械模型通常与特效化装技术相结合,在逼真的表面皮肤内安装机械结构,再利用电子、电气控制及机械传动等手段来模拟这些动物或者生物角色的肢体动作以及表情动作。这项技术还会用来制作一些其他可动模型、如植物、怪物、机器人或者一些特殊道具等等。大家比较熟悉的影片如《大白鲨》、《星球大战》、《异形》、《侏罗纪公园》等经典的科幻影片,都使用了大量的模型道具和机械模型来拍摄。
电子机械模型的优点在于它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在拍摄时的真实度和配合度都是很高的,而缺点是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它并不能完全模拟出生物的细微动作,所以机械模型怎么拍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导演很气清楚模型拍摄的方方面面,才能拍出以假乱真的效果。
好莱坞在影片中使用电子机械模型主要是因为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好莱坞对于影片拍摄所使用的动物演员都会有很严格的拍摄要求和监管。我们经常会在美国电影或电视片尾字幕的最后看到这样一个声明:“No animal was harmed in the making of this film/television program.(在本片拍摄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这条声明是由美国人道组织(The American Humane Association,简称AHA)来发布。AHA组织发布的《影视媒体安全使用动物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Safe Use of Animals in Filmed Media)共有131页,详细列出了所有对于动物演员的“吃、住、行和工作”等的明确要求。一些影片中可能危及到动物演员安全的镜头,制作方一般会使用外表仿真的机械动物模型来拍摄,或者结合数字技术来制作这些画面。因此,就需要制作可以模拟真实动物外表和动作的模型动物来替代动物表演。
第二,科幻电影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主流类型,因此很多影片都会有幻想生物角色出现,在动作捕捉技术和数字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里,这类角色通常都使用特效化装技术和电子机械模型来拍摄,诸如我们熟悉的异形、铁血战士、ET外星人、侏罗纪恐龙等等。这些特殊的角色会由演员经过特效化装后来扮演,并在頭部加入电子机械结构来模拟角色的表情动作。
再者,在数字技术发展早期,电影公司通常先会使用真实的场景、道具、角色来拍摄,如果现实无法拍摄的镜头会优先选择模型来拍摄,包括微缩场景模型和机械生物模型,最后才会使用数字技术在后期进行处理。而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强大,模型结合数字的拍摄制作方式在会大大减少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增加画面效果的真实度,当一个片段中,真实动物、模型动物和数字动物的画面镜头混剪在一起后,观众就很难分辨出真假。另外,在某些特殊镜头中,如果演员要和数字角色有接触,那么这样有接触和互动的镜头单纯使用数字技术就很难处理,所以需要制作真实的角色模型来配合演员的表演,并在后期中使用数字技术再进行调整。这些就是机械模型的主要应用之处。
二、电子机械模型在好莱坞的兴衰
1911年,伟大的电影先驱者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为影片《征服极地(Conquest of the Pole)》(1912)创造了一个7.5米高的巨大冰怪的半身像,冰怪的眼睛、眉毛、嘴巴、手臂都可以活动,还可以不停的眨眼。1924年,著名德国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的影片《尼伯龙根之歌(Die Nibelungen)》(1924)中长18米的巨龙模型,它的骨架关节由铰链连接着,使它的身体和四肢能够自然的弯曲。这条巨龙可以喝水和喷火,还能流血,共有17个技术人员很费劲的来控制龙的动作。1933年,影片《金刚(King Kong)》(1933)上映,这部电影融合动画、真人和模型为一体,开创了特技片的先河。剧组为了拍摄特写镜头,在摄影棚里搭建了一个4.6米高、与原物一样大小的金刚半身模型,有三个人挤在金刚的头里,他们通过操作安装在里面的电缆、杠杆和空气压缩机来控制金刚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和嘴唇的活动。
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中,制作了史前类人猿的表演服,并在猿人头部安装了机械结构,由演员自己来控制,在1977年,《星球大战(Star Wars)》中的角色楚巴卡、尤达大师等外星角色也都使用了这一技术。
1975年,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白鲨(Jaws)》(1975)上映,这部影片奠定了斯皮尔伯格在电影史上的位置。影片共使用了三只机械鲨鱼来拍摄,由于制作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当时制作的机械鲨鱼存在诸多问题,影片的拍摄过程困难重重,导致制作成本大幅度超支。但是正是由于机械鲨鱼的不足促使斯皮尔伯格只能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鲨鱼的恐怖,正如导演自己说的“机械鲨鱼不能工作可谓是天赐良机。电影风格变得更像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而不是雷·哈利豪森。”“水中的鲨鱼看起来越是虚假,我就越是焦虑地告诉自己必须提高演员表演的自然程度”。
1993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上映,斯皮尔伯格再次使用了机械恐龙模型来拍摄,而这次制作机械恐龙的任务由创造了异形、铁血战士、终结者等经典科幻角色的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来完成,温斯顿工作室为影片设计制作了大量、完整可动的等比例尺寸恐龙模型。温斯顿说:“我们几乎尽可能地做了每个古生物方面的研究,我们和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一起工作,试着把大象、蜥蜴和鸟这些观察到的信息和古生物的迹象相联系,因此我们把它们做得相当真实。” 这些机械恐龙外观制作精良,动作模拟细致入微,这一次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是如虎添翼,影片真实的展现了这些庞大的史前动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斯坦·温斯顿也因此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四个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
另外,《侏罗纪公园》作为电影视觉效果的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影片不但使用了大量的恐龙模型来拍摄,它还是第一部使用了CGI技术制作生物的影片,这为机械模型与数字特效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开创了先河。数字特效大师丹尼斯·穆伦为影片制作了大量的数字恐龙,来拍摄机械恐龙不能完成的镜头,这也标志着数字特效技术开始了在电影领域的应用。
至此,一个全新的数字特效时代开始了,而曾经那个辉煌的时代也悄然衰退。随着美国电影工业逐步的成熟,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如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这样对特效技术不断突破的导演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如今,数字特效已经发展到无所不能的高度。2008年,传奇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去世,温斯顿工作室就此关闭;2011年8月,前工业光魔模型部,电影特效界最伟大的模型团队之一的Kerner Optical集团正式宣布倒闭,这也标志着属于模型特效的时代就此过去。
在现代好莱坞电影中,数字特效已经变的平常,观众们也早已习惯那些酷炫的视觉效果冲击。现在只有少数对模型有情怀的导演和个别特殊的情况还会使用模型特效来拍摄,我们只能在极少数影片中还能看到电子机械模型的身影。
三、我国电子机械模型的兴起
说起中国电影特效,首先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数字特效的发展。我国于1996年的长沙中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将“数字电影制作”隆重提上日程,在政策层面开始大力推进电影数字制作的发展。1997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由中国电影科研所、清华大学联合申请的《连续图像数字处理应用技术研究》课题,制作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电影特效制作技术自此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并不断培养特效人才,我国数字特效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现今我国的数字特效技术与好莱坞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尤其是数字角色部分,几乎是空白。第二,特效化装技术的发展。在1982年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片中塑造了大量的神魔鬼怪造型,成为我国特效化装的里程碑作品。然而,由于人才的匮乏,刚刚起步的特效化装行业嘎然而止,直到 2012年,由乌尔善导演执导的影片《画皮Ⅱ》上映,特效化装又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随着一定数量同类型影片的拍摄,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特效化妆师。现今,许多国产影片使用了特效化装技术来塑造不同形象的角色,这一技术的重新兴起,也带动了整个特效化装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特效化装从技术到所用材料都已经与好莱坞接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对模型特效热爱的影视工作者也开始摸索着研究电子机械模型技术,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然而,电子机械模型在我国影视行业制作中刚刚起步,但是应用的成功案例还很少。一方面,一件电子机械模型需要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是雕塑、模具制作、上色、机械结构、电子装置以及表演等等的综合产物,只有少数对机械模型感兴趣和有一定能力人才能去制作。虽然一些传统道具行业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但由于基础知识的缺乏,大部分人都是在照葫芦画瓢,制作水平层次不齐。另一方面,虽然模型特效在好莱坞已经拥有相当长的历史,我们也见过不少相关的资料,但在我国影视行业中,绝大部分电影创作者并没有亲眼见到过这种可以动的仿真机械模型,大家并不知道这类模型怎么去应用,怎么拍摄,可以给影片解决什么问题。即使有部分创作者对电子机械模型有所了解,他们也会觉得在我们国家没有人能做出这类模型,所以在创意阶段就不会考虑相关的想法。还有,很多后期特效公司也对这项本来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模型特效存在很多误区,反而认为使用实体模型拍摄和数字特效是相对立的。加之往往由于时间和预算的限制,使创作者更愿意使用后期特效来解决前期拍摄遇到的问题。这些是电子机械模型发展初期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
四、我国电影机械模型的未来
纵观美国电影特效发展史,好莱坞能达到现在的数字特效水平,是从模型、特效化装到数字时代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现的。而国内的特效行业更多的是“拿来主义”,这致使我们的特效技术发展如空中楼阁一般,并没有一个长久的积淀作为稳定的基础,这就形成我们用着和好莱坞一样的技术但是依旧还是在追赶好莱坞。在模型特效几近消失的时代里,我们才刚刚开始了特效化装和模型特效,虽然看似我们落后很多年,但我认为也无非不是件好事。模型特效尤其使电子机械模型的使用,可以给电影增加更多不可能,或者说,使用电子机械模型拍摄的影片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风格。然而,对于电子机械模型的发展,虽然我们没有必要沿着好莱坞特效发展的脚印再从头走一遍,但是这些不可或缺的阶段是我们必须经历和积累的。
因此,特效制作者想发展利用电子机械模型在电影拍摄中有所作为,就需要经历一段十分艰难的过渡期,需要用高质量的作品去告诉国内电影人;机械模型是什么,我们也可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做好,争取更多机会将电子机械模型应用到影片拍摄中,让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它。目前,国内一些导演也开始尝试使用电子机械模型来拍摄部分特效镜头,如邵晓黎导演的影片《我的宠物是大象》使用了电子机械象,管虎导演的《八佰》使用了电子机械马,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也使用了部分电子机械模型来拍摄等等。另外,新一代的导演已经开始试水科幻片,如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自己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即将上映,这部影片就使用了很多道具模型去拍摄,这对于这个行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五、结语
在未来,数字特效必将完全取代模型特效,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虽然我们的技术晚了好莱坞几十年,但我相信处于刚起步的模型特效还会经历一段鼎盛时期,这是中国电影特效发展不可却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模型制作者们如能认真踏实的走好这段时期,将其发展起来,必定会对中国电影及电影工业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聶春辉,朱苏宁.电影机械模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7.
[2]谢辛.“侏罗纪”系列电影CGI、Animatronic视效技术与传—受效果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2018(08):4-7+63.
[3]潘明歌,王艺霖.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J].大众文艺,2014(23):195-196.
[4]刘言韬.中国电影特效发展历程[J].电影艺术,2018(05):53-59.
[5]郭昕.中国特效化妆之现状[J].艺术教育,2013(08):185.
作者简介:
朱苏宁(1985——):宁夏银川人,汉族,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