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探索
2018-06-18毕少飞
毕少飞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抽象的、笼统的大学生对象,而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熏陶下耳濡目染的、受到特定地域文化载体影响下的大学生个体。所以生活化创新很有必要。
恩格斯说过,“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可见,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体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同时又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脱离实际,远离生活,拒斥社会,要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而通过合理地使用“地方性知识”,能够有效实现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取得教育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环境和条件、类别和层次、遗产和传统、优势和特点。依据于此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生命力。没有学校差异、地区差异,就没有一个有活力的机制。而这个机制,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活力的外在社会源泉。从大方面来看,尊重各地的差异性,从小的方面来看,尊重学校的差异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是雷同划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富有个性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创新的实践性策略
2.1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地方性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同时,对于各地的地域文化、学校特点和学生素养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有所关注,但重视程度不够,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要求与地方特色等诸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合力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选择“地方性知识”建构生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充分考量地方社会生活的现实。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地方”都是相对意义上的“地方”,任何地方的生活世界都是更大范围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不从这个角度加以考虑,地方就成为被孤立出来而成为僵化、静止的东西。从时空观的角度来看,任何“地方”的现实生活都是立足于自身特定历史传承并体现为特定价值立场、审美情趣与现实生活方式的。离开生活世界,“地方性知识”就会因为历史与文化的失语而走向表面化,甚至会成为人们眼中的“赝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创新中科学运用“地方性知识”,就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到“学校”本身的特点,在将“地方性知识”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时,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出发,选择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地方性知识”,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地方性知识”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要求与地方性丰富的现实社会的统一。
2.2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关注“地方性知识”
各地、各高校由于自身的历史、行业专业特点、发展理念、环境的不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而“地方性知识”是内隐的,也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才能使人受到感悟。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使参与者自觉置身于重构的历史时空之下,通过传承的历史记忆,激发集体共通的情感,发展出对于人生、历史、世界、宇宙的观念看法,产生价值取向上的趨同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化效果。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以增强其渗透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3生活实践中的“地方性知识”思想政治体验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学生的生活是其生命活动的展开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学生的生活过程是相一致的。家庭和社区生活是学生完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代替家庭、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们各自独特的价值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全部。我们不能将他们的生活分割成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生活的碎片。认知、体验、理解、感悟、实践共同构成学生生活的完整形式。而当前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用“知”一个方面的内容包揽“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仅传授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因而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整形式,就应重视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等形式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改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生活实践的作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空间向校外扩展,时间向课外推移,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家长会”是中小学主要运用的一种家校合作教育方式,但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由高校将这种方式借鉴过来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4历史背景下“地方性知识”的实践性运用
“地方性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存在物,而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将“地方性知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容易忽略这点,而仅倾向于观照、剪裁地方历史中的“奇”与“怪”。事实上,决定某一具体的“地方性知识”能否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并非它的“奇”与“怪”,而是看它能否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是否能被有效运用。将地方特色和差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创新的内容,很容易造成只关注地方差异或特色性事物而忽略地方社会的整体实际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从而将其引上一条为特色而特色、“喜新猎奇”的道路,从而背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意。对所谓“地方性知识”的盲目追求,造成某些落后的或者已经失去生命力和保护价值的“地方性知识”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地方性知识”的运用沦为一种缺乏实际效用的点缀,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没有多少益处甚至还有消极作用。也就是说,只有根本上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种“地方性知识”才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否则,无论它多么具有特色,即便是本地传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不应该选择。
总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资源。过去的若干年中,专科院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以“地方性知识”沟通国家意志与现实生活,实现立德树人新途径的拓展,我们应该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