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D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课堂应用启示
2018-06-18李铠乐孜KanjanitaSuchao-inPh.D
李铠乐孜 Kanjanita Suchao-in Ph.D
【摘要】“最近發展区”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提出的:即学习者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笔者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以“支架式”及“分层”式教学法为手段,试以解决基础外语(汉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案例以证明该理论在基础外语课堂中的可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实证课堂研究得出教学启示。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外语教学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76-02
一、研究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汉语热”再次在全球掀起。学汉语、懂中国文化,已然成为全球必不可挡的流行趋势,其中“汉语热”在泰国更是方兴未艾。汉语在泰国的授课对象自幼儿园至大学,课型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曼谷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特批的四所海外办学院校之一,“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BBS)”作为第一所中国在泰国开办的学历学位教育机构,该学院学生不仅需要用英文学习中国相关的专业课知识,同时还需用汉语学习专业课知识以外的更多补充性中国文化,汉语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外语课程之一。汉语作为必修课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的,而在如此复杂的学情和学习环境内完成教学目标无意也是对授课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
二、研究问题
汉语课程是BBS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就课时、教学环境及学情分析来看,该班基础汉语教学面临这巨大的挑战。基础课的学生皆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班级,一周仅有一次课能聚在一起,汉语水平几乎皆为零基础,找寻适合的教学法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基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则对此课堂教学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案例展示
学生是备课的第一要务,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搭建学生可利用的支架才是提升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理支架以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从第一水平通过搭建支架以完成任务从而顺利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如在生词教学时首先呈现的是图片配拼音,图片有最直观的记忆优先性,再者是图片配拼音加汉字,然后再将图片撤掉只剩剩下拼音和汉字,最后只剩下汉字。在汉字复习时笔者采用图片配汉字的形式,而拼音作为读音辅助已经不再需要,学生要做得应该是图片与汉字意义的直接匹配。在此过程中每一步都是衔接的步骤,同时又是可以拆分单独进行的阶段。笔者在层层递进的搭建支架以帮助基础较差学生能实现“跳一跳”可实现目标。同时,这样搭建支架既可以满足程度差的学生“有得吃”,又可以避免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发生。
四、启示
1.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从而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支架,提升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和进度应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3.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是有其实用性和优越性的,做一名“有心”的教师,从课堂及课后反馈中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正确的评价是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前提,而能否找到最近发展区是搭建合理支架的不要条件,而这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总结
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应该是单项、片面和静止的。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同时以动态的视角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故而最近发展区也会随之改变。以静止的观点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教师要准去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效的教学应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使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而超前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Applebee, A.N. & Langer, J. (1983).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 Language Arts. 60(2), 168-175.
[2] Asmolov A.G. (1986). Basic principles of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the theory of activity Soviet Psychology. 25(2), 78-102.
[3] Brookes A. & Grundy P. (1988). Beginning to Wri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enson, B. (1983). Scaffolding (Coming to Terms). English Journal. 86(7), 126-127.
[5] Bransford, J., Brown, A. &Cocking;, R.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and Experience & School.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6] Bright, J. A. & McGregor, G. P. (1970).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London:Longman.
[7] Brown, H.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