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品格教材渗透
2018-06-18谢燕红陈佩怡冯志桃冯小凤
谢燕红 陈佩怡 冯志桃 冯小凤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对其背后文化的教学。修订中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年)(以下简称《课标》)确立“文化品格”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指出文化品格是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高中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本文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指针,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出发,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旨在给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提供指导,使高中英语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天地。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 学科核心素养 文化品格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37-02
一、前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樹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高洪德,2017)。教材是实施英语课程、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应试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因素滞后了教材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文化品格成为了学科核心素养下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英语教材文化品格渗透的理论依据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王蓓,2017)。文化品格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和解析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历程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1985)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师除了讲授语言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其文化的渗透及呈现的渠道是提高学生德育和培养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
三、高中英语教材对学生文化品格的渗透
本文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至五语篇中文化的分布及有关人物的年龄角度,探究高中英语教材对学生文化品格培养渗透的情况。
1.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卡克鲁(Kachru,1985)的同心圆学说(concentric circle),全球的英语分为内圈(inner circle)、外圈(outer circle)和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内圈指的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圈指的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南非等;扩展圈指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我们可以把教材的文化分为目的语文化、世界文化和民族性文化。以此为依据来分析教材中的文化分布情况。(唐娟等,2017)(见表1)
由上表可知,目的语文化分布最多,在每个模块当中占比较大,说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与当下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英语思维,以文化促进语言学习的教学观相吻合。但母语文化在各个模块占比分别为27%、56%、30%、18%、27%,明显比目的语文化少。
《课标》中文化品格定义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高洪德,2017)。(如下图所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使教育强国得以实现,必须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有助于学生提升人文修养,打开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这是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在外语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侧重无可厚非,但母语文化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2.教材中的文化输入内容还可以从教材中主人公的年龄展开研究(张红玲,2007)。考虑到学习者是青少年,因此可以探讨教材语篇中所选人物的年龄是否容易激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详见表2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语篇中主人公的年龄分布表。
从教材中主人公的年龄来看,教材中主人公的平均年龄为47.3岁,可以看出年长者占了很大的比例。
“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教育部,2012)。”贴近时代,就是要注入有时代气息的相关语料,让学生丰富对知识的体验。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由表2可知,教材中主人公以年长者居多,但因时代不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思考
高中英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因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并不代表学生的文化水平,否则学生即使应试能力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必然弱化。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不失时机地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增加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语篇,能达到逐渐形成学生的文化品格的目的。
1.民族性、地方性文化语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民族性文化语篇的数量,让学生了解本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如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如何向世人介绍我们的文化,用纯正的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感,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2.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语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基于表2 的分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语篇容易唤醒学生相关记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将语言学习、文化学习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通过不断地体验对比,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行、态度和人生观的反思,才能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作用。
五、建议
处于静态的教材要不断应当瞬息万变的社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就必须依靠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灵活地驾驭教材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在以下方面做适当的调整。
1.给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适当地增加本国文化的学习。如在必修一Unit3中在介绍西方国家如何度过圣诞时,适当地拿春节作对比,可以使学生明显地感到中西方庆祝节日的不同习惯。这不仅使学生对中外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2)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课程资源。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物片段来教授相关知识,将语言学习、文化学习和自身的体验结合起来,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给教师的建议
(1)拓展多样的文化资源。如教师可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游学、研学,在与外国朋友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中西方思维活动、行为准则等的不同。
(2)教师也可以提供符合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资料和英语电影,要求学生在阅读观看时注意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将更全面、更成熟,从而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六、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品格目标性显著提升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我国外语课程的重要发展(高洪德,2017)。高中英語教师要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从“走形式”转向“走心”(王蓓,2017),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洪德. 文化品格目标: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J].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7, (1): 6-9.
[2]王蓓.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7, (5): 7-12.
[3]程晓堂, 赵思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5): 79-86.
[4]萨丕尔. 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186.
[5]唐娟, 逄英晗, 杨园园. “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学生英语语篇选择的民族文化性探究[J]. 师道·教研, 2017, (10): 31-32.
[6]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034fc30102wmkv.html,201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