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2018-06-17许仕明
许仕明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式。方法:对于200例进行临床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明确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值和脑钠肽浓度。并对其治疗一个月之后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对比治疗前后的相关参数值。结果: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作为一类常见的疾病,其在发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心脏扩大以及心功能障碍等,因此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就大大提升。另外,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后,患者的脑钠肽浓度明显提升;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之后,患者的p受体阻滞剂使用量明显下降(P<0.0 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大大提升,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相关药物,将对心衰的治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相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的发生几率大大提升。冠心病就是这类疾病当中的一种,由于治疗方式不断提升,这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其导致的并发症 慢性心律衰竭的发病率却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与此同时,并发症之一的心律失常也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为了研究这种方式的治疗效果和意义,本文选取200例进行临床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成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00例,并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都确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入院的时候进行过造影诊断,明确患者的心律衰竭不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另外,有严重的肺部、肝脏以及原发性心肌病的患者都不能入选,防止对于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200例患者的年龄在12-61岁之间,平均年龄(44.22土4.23)岁。以NYHA作为评定标准,患者心功能在三级的有80例,四级的有120例。
1.2 观察指标
对于患者入院时的室性心律失常类型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值以及脑钠肽浓度进行测定;观察患者住院时所使用的心律失常药物以及治疗一个月之后患者的心律失常恢复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于计量资料引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引入t检验,P<0.05时被认为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左心室内径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纳入实验指标当中的200名患者当中,有90例出现了明显的心律失常,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其中,有59例发生了室性早搏以及14例发生率短阵室速。实验数据表明,随着患者左心室内径的不断增大,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如表1所示。
2.2 患者心律失常与BNP和LVEF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发生了心律失常的患者,其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LVEF值低于非心律失常组,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越来越成为心律衰竭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冠心病患者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心肌缺钙以及心室重构的特点,也加大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本实验结果表明,心律失常在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患者当中的发病率比较大,而且随着患者心室内径的不断增大,这一疾病出现的几率就大大提升。
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肌发生损伤,进而使得心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心肌重构是造成这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心肌重构的基础上,患者的细胞连接就会出现异常,进而造成心肌自律性的不断提升,为潜在异位起搏点的增多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冠心病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以及缺氧症状,进而就会影响细胞膜上面的离子泵功能,为离子跨膜交换提供了一个基础,进而使得心肌出现异位搏动,加快舒张期的除极速度,使其自律性不断提升,进而对于心肌细胞膜表面的电位兴奋性以及传导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大大提升,最终诱发心律失常。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在患者的体内会一直存在,从而使得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改变,心脏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出现自动扩张的趋势,使得心脏自动收缩的功能大大降低,为电活动的不稳定性提供了一个环境基础,进而也就加大了心律失常出现的可能性。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还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的脑肽钠浓度高于非心律失常患者,说明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较差,就为后续阶段的治疗造成了更为严重的障碍。
鉴于冠心病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室重构这一特点,相关学者提出了交感神经系统这一概念,它作为一个中枢机制,可以大大延缓心室重构,从而为治疗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本实验结果显示,用胺碘酮、稳心颗粒等对于不同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对于短阵室速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一个月之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尽可能延缓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时间,从而使得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得到改善,为神经亢奋的延缓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患者进行出院后一个月的走访会发现,尽管胺碘酮在治疗心律失常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在治疗心肌缺血、神经亢奋等方面的作用却十分狭隘,因此可以见得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有限。
本实验结果显示,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作为一类常见的疾病,其在发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心脏扩大以及心功能障碍等,因此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就大大提升。另外,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后,患者的脑钠肽浓度明显提升;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之后,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明显下降(P<0.05)。说明冠心病慢性心律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大大提升,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相关药物,将对心衰的治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总之,随着冠心病发病几率的不断提升,这一疾病在影响大众正常生活上发挥出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因此相关医疗卫生工作者应该引起极大的重视,从发病机制、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等不同的角度入手,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尽可能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