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6-16莫春艳刘敏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现状

莫春艳 刘敏

【摘要】文化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高校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经济与网络媒体的挑战、高校应战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课题编号:2017JKDY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辅导员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必须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具有敏锐嗅觉,并找出背后的成因。本文将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角度,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以一种对待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性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感低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即使大学生从思想及情感倾向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趋同性的认识,并自觉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但现实中,受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摇摆不定,甚至出现质疑之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思想上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透彻,目标上体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功利化。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大学生个人理想功利化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而,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方面,部分学生接受了西方文化个人主义的洗脑,集体意识逐渐淡薄。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缺失,还体现在择业就业上,仅有少部分大学生是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贡献一分力量。

(三)爱国主义的践行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低的矛盾

在面对国际政治事件时,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出现了不成熟的倾向,容易被一时激起的情绪所左右,做出不理智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不断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例如,女生在打扮方面,出现了所谓的“韩流”,在影视上盲目追求好莱坞商业大片;而对待中国的经典作品,即使是中文专业的学生,真正沉下心来阅读中国经典名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部分学生还认为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勤俭节约已经过时,在消费上他们追求品牌和提前消费的享乐主义。这些现象都在不断削弱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信仰。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对我国文化自信缺失的两大根本因素,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二是互联网的发展。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头没有抓好

1.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不完善。其一,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并且互联网所创造的大数据泥沙俱下,缺乏思辨能力的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容易被信息所误导。其二,课堂上,部分教师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课堂兴趣消退。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没有抓好,大学生知识饥饿感的消失会削弱其对文化的敬畏感,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由此产生信仰缺失和文化迷茫。

2.高校价值取向的趋利性引导。高校价值取向的趋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办学方向的趋利性。例如,越来越多的高校会把没有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的学科、专业取消。学生仍停留在文化知识的浅层面,对我国文化自信只能停留在浅层面,这种自信一旦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容易造成对我国文化认同感的降低。第二,高校办学方向的趋利性直接影响到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这种焦虑感的驱动下,把重心放在评职称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也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造成负面影响。

(二)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没有用好

1.网络平台未被充分利用。一方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腐女”文化、“耽美”文化、“韩流”“泰流”乃至近两年流行的毒鸡汤和“丧”文化等低趣味文化受到部分大学生的青睐,无孔不入地渗入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众网络平台在前者的挑战下,竞争力不足,没能结合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流于简单的说教,无法把学生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诸如易班等平台本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也因后台操作技术的不成熟而无法达成更大的普及度。

2.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在商业活动的带动下,圣诞节、万圣节等外来节日成为部分学生活动的主题。万圣节中彰显的血腥暴力文化、女生节的横幅文化中出现了不雅的标语等在高校出现。另一方面,传统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创新和吸引力,以纪念我国传统节日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精神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对于“九一八”“五一二”这种具有灾难性的沉重节日,高校缺乏严肃的教育活动,针对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活动,只追求数量上的取胜,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三)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不完善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根源性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气质往往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缺乏正确人生态度和积极价值觀取向的家庭,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对文化的认知,这些家庭出生的学生,容易被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资本主义文化所误导,出现职业规划迷茫,宿舍关系不良,人际交往不顺利等各种问题,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问题。高校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与家庭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不一致,最终使得学生在两种文化教育的矛盾中产生迷茫,容易造成对我国文化自信的缺失。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抓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头

1.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完善教育引导机制。健全完善学生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学生网络舆情监督责任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针对不当观点和言论,学生工作人员及任课教师可利用谈心谈话或课堂教学及时引导和启发,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鉴别能力,使其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源头上消除堕落腐朽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迷惑和腐蚀。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完善课堂教学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督促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我国文化精髓,增强大学生的信心和敬畏感。

2.建立高校传统学科发展的保障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虽然无法为高校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但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以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面对高校学科课程改革,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亦需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保障该类学科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教师资源的投入。在办学方向、教师科研及教学的平衡中,给学生树立无功利性的正面引导,从而使大学生在人文的熏陶下,树立文化信心,实现文化自觉。

(二)拓宽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学生主动性。大学生是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主力军。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新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创新校园网络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力量,发挥学生主动性,开辟实用性强的网络平台和文化宣传专栏。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把大学生群体吸引到该平台中,使易班等平台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2.开拓学生实践新途径,创新第二课堂形式。重视我国传统节日以及重大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此为契机,创新、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时代文化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在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革命精神的崇拜中,树立文化自信,理性对待外来节日。

(三)完善家校联合教育机制

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桥梁作用,关注学生的档案,对于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积极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及大学生毕业典礼,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建立相应的家长群或公众号,传播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正能量,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融入与家长的交流当中,实现家校联合教育,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儒家文化为切入点,使家庭和学校的文化教育理念统一起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四、结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着手点。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員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OL].china.com.cn,2017-10-18.

[2]邹娜.大学生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现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