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期待”
2018-06-16扎西尼玛
扎西尼玛
【摘要】随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标》环境下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增强创新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阅读教学的重点。为此,文章对汉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期待”进行了分析,从概念阐释入手,对阅读期待的提出和培养策略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期待;阅读累积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的灌输和培养能够广泛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汉语文空间,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建立“大语文”观念。作为现代的汉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精神。对此,有必要好好地解读这个概念,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使之能够广泛地运用于汉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这对于汉语文的阅读教学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下面就谈谈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期待”。
一、“阅读期待”概念的阐释
“阅读期待”这个概念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分别是“阅读”和“期待”。
首先,什么是“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汉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地位。“阅读”是人类感知外界世界和跟智者对话的重要手段,汉语文的阅读,不光是在课堂进行,还应当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终身学习的习惯,使阅读的过程成为我们感受存在的过程。
其次,“期待”一词源于“期待视野”,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名词。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以重新认识欣赏者地位、作用和意义为理论特征,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所谓的“期待视野”就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由此,我们知道了“阅读期待”是由“期待视野”引申而来。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二、“阅读期待”的提出
“阅读期待”理念是针对过去应试教育的不足而做出的新的一种探索。在应试教育主宰的情况下,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基准,与标准答案不合的即为“错”。长此以往,学生为考试而读书,为成绩而学习,教师和家长把“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唯一依据,由此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必然大打折扣,形成了“为分数而读书”的不良观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想象力与创新力是阅读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强化,而应试教育明显忽略了这一重要资源。由此,提出了汉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期待”理念。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只剩中心思想和零星知识点。为了摆脱枯燥的汉语文教学,拯救汉语文课堂死板呆一的情况,《新课标》提出了汉语文教学的“阅读期待”和“对话”等新理念,给汉语文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汉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与生活和现实紧密相连,为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供了保障。
“阅读期待”产生的本质在于阅读的主体是鲜活的人,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的现实生活充满着各种希望和反之的失落,使文学作品充满着五彩缤纷的美丽和严峻现实的残酷。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小桥流水的浪漫、激流勇进的激情,也会有裹足不前的困惑、大浪汹涌的冲击。“阅读期待”是我们生活的浓缩或延伸。
“阅读期待”作为一种能力,会有阅读层次的高低和水平的深浅。这是因为作为阅读者,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是多么的独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人生阅历等,这些不同决定了所产生的“阅读期待”层次高低和深浅不一的差异性,使“阅读期待”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阅读期待”的培养
在汉语文课堂上,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学生“阅读期待”的差异。在西藏,“阅读期待”差异更为显著。我们的学生有的“阅读期待”的层次较高,期待能力较强;相反,有的学生“阅读期待”的层次较低,期待能力较弱。有的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新的课文,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显得若有所思,若有所得;而有的学生则无精打采,读的时候也是目光游移,心不在焉,毫无收获。课外,学生由“阅读期待”带来的差异更大:有的学生借到一本新书就会埋头细读,废寝忘食,乐在其中,书中的某些内容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一生,成为一生的财富;而有的学生仅仅看看封面,翻翻插图,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是汉语文教师让学生喜欢读书,持久读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那么“阅读期待”应怎样培养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怎么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大概每个教师各有其招。
从阅读本身来看,阅读过程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循环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看到某篇课文题目,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我们要着力发现并培养学生进行询问、猜测,产生“期待”,并产生“期待”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阅读期待”的意识。汉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询问、猜测、期待意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不断练习和强化,逐步提高学生的猜测、期待能力,强化期待意识。
在培养学生阅读期待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非常重要。教师课前需要充分准备,拓展相关知识,特别是能够引起西藏学生课堂阅读意识的内容,如藏族的文学、历史、风俗等,能够在民族文化间搭建一座桥梁。这样一来有助于使学生对陌生的知识变得熟悉,产生亲切感,从而愿意学;二来有助于学生对需要学习的文章有更全面立体、生动真切的认识,更易产生师生与阅读对象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兴趣,最重要的步骤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汉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阅读兴趣越浓厚,“阅读期待”也就越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期待”的培养,其前提是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越浓厚,学生读的作品越多,积累的经验和阅历越丰富,“阅读期待”能力越强,从而期待意识也就越强。所以,“阅读期待”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兴趣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阅读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即使学生的年龄、年级相同,学习内容也相同,“阅读期待”也是有差别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心理差异、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的是尊重。人的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潜在的倾向,包含着异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从阅读中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尽量结合西藏本土文化和生活,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有利于保持西藏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助于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和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
阅读文本之前,学生应该有一个阅读预测的过程。这是人的好奇心使然。比如:看到课题《阿古登巴的故事》,就猜测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阿古登巴凭借聪明才智如何劫富济贫;看到鲁迅的《孔乙己》,教师就先阐述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进而使学生猜测孔乙己人物形象诉说着怎样的中国古代封建式悲剧。图式理论认为,阅读预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果然是这样”,于是他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期待能力得到强化,自信心得以树立,认知结构就得到进一步巩固(即同化);一种是“原来不是这样的”,阅读对象在预测中没有出现过,于是他必须反思自己的预测过程,必须检查自己的预测思路,对自己的预测进行修正,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即顺应)。阅读预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对文章的预测能力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是阅读能力一个重要的标志。预测能力越强,理解得越好,阅读效率就越高,汉语文素养越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阅读期待”的产生,“期待”的实现,新的“阅读期待”的产生,这将是“阅读期待”不断产生矛盾并不断推进的过程。汉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的理解、培养,对西藏学生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阅讀教学本身来讲,会达到质的飞跃。所以,我们西藏的汉语教师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期待”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汉语文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