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阜戴氏宗族发展史
2018-06-16戴昇
戴昇
一
休宁隆阜,地处新安江上游的横江江畔,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在古代传统社会陆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水运备受青睐。隆阜因此成为一个“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的码头。过往的商旅客船经常在这里停靠上岸,因此最初被命名为“拢埠”,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百姓不断地口耳相传,“拢埠”最终得名“隆阜”。
隆阜戴氏始迁祖戴奢,认为隆阜是个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好地方,遂落户这里,繁衍生息。
隆阜戴氏裔孙戴震为戴天眷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君讳天眷,字申锡,一字梅圃……系出春秋时宋戴族,至南唐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曰安,谥忠恭。其后,世居休宁之隆阜,于是隆阜戴氏族望江南。迁于杭自君之大父,以盐业,因家焉。”由此可知,戴氏世代聚居在休宁隆阜,祖上皆为颇有威望的朝廷大员,隆阜戴氏因此成了江南有名望的宗族。
笔者在各地搜寻隆阜戴氏宗族家谱时,发现了一份朱熹为戴氏家谱作的序言,文曰:
为人后应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焉。今阅戴氏谱牒,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替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噫兮之,去祖未远问其自而懵然者,愧于戴氏多多矣。(宋绍熙五年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朱熹题)
从此序言来看,我们窥探到当时隆阜戴氏的望族威望及其显赫地位。除此以外,在該族谱中我们还发现有落款为“宋绍兴三十年菊月右仆射加特进赵鼎顿首拜撰”的序言内容。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硕儒和显赫官员同为一族家谱作序,这在徽州宗族史上还算少见的。
吴仁安先生认为:“所谓望族,即是指颇有声望的家族,他们或有财有势,或深孚众望,声名煊赫,雄踞一方,在当地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观戴氏宗族史,既为名门之裔、仕宦之后,又有“柱础碑碣”的实物表征,且得到传统社会舆论的认同。自此,我们大体可以认定“隆阜戴氏族望江南”。
二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世系昭穆。为了奠世系,序昭穆,每个宗族都要首先确立自己的始祖即一世祖。《新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夫水木犹有本源,人而可不知其有祖乎?故能尊祖,则能敬宗,能敬宗,则能睦族,苟能行之,则千载之辽邈犹一日也,百世之禅代犹一人也。”可见,祖先的确立在宗族生活的重要性。在隆阜《戴氏荆墩家谱》上有一段完整的叙述戴氏“溯本追源”的过程:
吾戴始自黄帝轩辕氏姬姓,由少昊、颛顼、帝喾,以下传三十而至帝乙,生三子,长微子启,次微仲,三受德,受德以嫡立封。是为纣王。后无道,武王伐之,封微子于宋,又传七世而至戴公,古谥法有功于民,谥为姓,此戴氏得姓也。又传二十世而至先贤德公、圣公,是为大小戴……又传二十世至济公官,晋尚书始家金陵焉。又传十四世而至胄公,唐贞观时官秦府□军,历官右丞相,直言敢谏,太宗常曰胄清直人也。□□法意,至析秋毫,言若涌泉,上益重之。嗣后子孙散处郡国,有迁新安会稽……吾之始祖安公家□春,而官歙州,夫人廉氏,卒墓歙之篁墩。次子奢公庐墓,终丧后迁隆阜以定居,然奉公为一世祖者,因夫人之墓地也。
由此可见,戴安为隆阜戴氏的一世祖,始迁祖为戴安的儿子戴奢,戴震早期所撰的《族支谱序》也证明了这一点:“盖谱牒所记,戴公以下,护公以上,不审信也。护公(南)唐天中为兵马使,本居歙之篁墩,因戍守婺,留居婺凤亭里。护公子曰寿公,为中书舍人。寿公子曰安公,官银青光禄大夫,谥忠恭。即今隆阜所追之一世,迁隆阜自颜公之子睿公,睿公凡十四传至外公,是为三门之系所起。”
戴奢一名戴颜,字君俭。父亲戴安死后,戴奢奉母避乱,隐居不仕。母亲廉氏去世后,葬在歙县的篁墩,颜公遂命长子卢归婺源县,三子处迁休宁县上溪口,四子虔迁歙县岩寺,颜公和次子睿同居隆阜,为隆阜始祖之。
三
宗祠、族谱作为徽州宗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构建徽州宗族制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宗祠,为宗族活动提供了场所。族谱的维系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一族之事莫重于修谱”;“家之有家谱,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徽州人认为没有家(族)谱,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无之,将见贵不齿贱富薄其贫,吾恐昭穆不分,尊卑失序。宗法不立,嫡庶奚明?势不至等,亲又为陌路,而视陌路为亲亲者,几希夷。吾知谱之所系匪细也。然则家之无谱,不犹国之无史乎?国无史无以纪历代,无以征文献,家无谱,无以明世系,无以溯渊源。谱之时义大矣哉!”
据考证,隆阜戴氏宗祠有五座:荆墩总祠、三甲支祠以及村北头支祠、前中街支祠和后中街支祠。荆墩祠,奉祀隆阜戴氏始祖戴安。近祖戴奢及分门支祖,其规模宏大,三进前低后高,飞阁飘檐,雄伟壮观,厅堂内高悬“圣旨”“诏书”和二十几块尚书、进士牌匾,后身有灵庙三间,供有戴安塑像。大门联:“文章华国,诗礼世家。”荆墩祠前有“剡水钟灵”的石坊,祠旁建有一座八角亭“云起亭”,云起亭共两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极为华丽。亭边石栏,引水建,高数丈,溪流入注,直泻而下,声音如雷,使人心悸。总祠院内有六七百年树龄的罗汉松,柏松参天,特别是祠前有一株银杏和一株千年大樟树,枝叶茂盛,姿态优美。三甲支祠,为戴氏三兄弟中进士后所建的宗祠,宏伟程度丝毫不亚于荆墩总祠,这两处祠堂占地甚广,均不与民屋相接。其他三处支祠建筑规模较小,多与民房连接在一起。每年春、秋季,荆墩总祠和三甲支祠总是香火鼎盛,烟火不绝,而其他支祠则人丁凋零。
修谱,是徽州宗族生活的另一重要活动,诚如《平阳汪氏宗谱》所云:“谱之修,为人第一件事,苟代远年湮,生卒莫考,何从汇稿?今议嗣后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仅就笔者所能查到的隆阜戴氏家谱,就有由明代戴尧天修撰的《休宁戴氏族谱》,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明天启年间修撰的《休宁县隆阜紫竹园戴氏人房家谱》不分卷,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由清代戴清标修撰的《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家谱》,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由清代戴士衡修撰的《新安戴氏支谱四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1934年修撰的《戴氏荆墩家谱不分卷》,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可以想见,隆阜戴氏修谱是多么频繁。
四
为了巩固宗族统治、加强宗族管理、促进宗族的兴旺发达,徽州宗族一般都有族规家法,来约束和教化其子孙,歙县《方氏族谱》中的《家训》写道:“举先世所传遗训,采其风俗通行永当鉴诫者,隐括成篇,令子孙世世守之,庶几约束行而家道正,心志一而善人多矣。”足见族规、家法对家族以及家族成员具有的重大意义。
根据休宁隆阜《戴氏荆墩家谱》记载,我们总结了一下隆阜戴氏的家规,共八个字:忠、孝、友、睦、学、守、勤、俭:
1.“忠”。“吾祖安公之以忠恭谥也。”这里通过世祖安公的谥号勉励后代,要做到“诵诗、读书、凿井、耕田、牢车、服贾皆君赐也,无欠粮,无玩法”才能达到“此便是良民,此便是忠上”。
2.“孝”。“父母之恩罔极难酬,蠢兹物类当知反哺跪乳可也,人还不如禽兽。”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告诉戴氏后代不孝顺父母,就连禽兽都不如。“尽孝道者有几百善孝为先”,甚至要做到“不受禄”而“尽孝道”,最后写道“我祖奢正是纯孝以报”,用祖辈的事迹为后代标榜。
3.“友”。“人不知大义家庭感化,合在丈夫耳。”强调男子在一个家庭中要讲“友善”求大义,同时要认识到“人间兄弟不协,先由妯娌不和,男人一听妇”,所以要搞好家族内部每个人的关系,做到团结友善。
4.“睦”。“一族之中,人繁而情勿涣,譬诸千枝万叶,根则同也。”家族成员要看到“本是同根生”,不能因为“酒食之微、田产之细”而导致家族的不和睦。“终身让路,不过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斯言尤可味也。至因争而讼,更非所宜,戒之戒之!”为了和睦,谦让也不失为良计,千万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致家族成员“争讼”。
5.“学”。“开卷有益書,人宜学也,而习儒者益不容缓。”学习读书,一直被徽州人所崇尚。因而,徽州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和“东南邹鲁”的美誉。“我祖太傅德公删《礼》八十五篇,号大戴。圣公删《礼》四十九篇号小戴”,用祖贤来激励后世“读书、学习为第一要务”。
6.“守”。“气节不可不立”,为人处世首先要正直,不能没有气节,“砥砺产隅人始不苟,吾戴氏逵公雅爱琴书,高尚自娱。公斗酒听鹅,超然脱俗”,再次用先祖事例鼓励后世,淡泊名利,坚守气节。
7.“勤”。“勤劳而享饱暖之福,也能共为常弦之佩。”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有“饱暖之福”,才能使家族绵延不绝。
8.“俭”。“俭非啬也,奉祖先、养父母,延师教子,行义济人。”保持俭朴的作风不是吝啬,勤俭节约下来的开支可以祀奉祖先、赡养父母、请老师教子孙,还可以行侠仗义,救人于水火。可谓益处多多。
和徽州其他的“巨族大姓”一样,戴氏家规中也强调“抑恶扬善”的中心思想和忠、孝、义、节、俭、睦等基本原则。戴氏家规非常善于利用祖辈的事迹教育后代,这一点在其他家规中很少显现。戴氏族规以及戴氏先贤事迹作为宗族内部重要的精神内涵部分,是后世的行为规范和学习楷模,对戴氏后裔的影响是深刻隽永的。
五
自唐以来,隆阜戴氏一族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一部不同于一般家族的辉煌历史,他们或“科举中第”“以才入仕”,或“撰述立说”“以文垂世”,或“志于尺幅”“描摹丹青”;或“钻研科学”“实业救国”……
徽州各地流传着不少家喻户晓的科第佳话,如“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一科同郡两元者”“父子宰相”等。隆阜戴氏瞻仰祖贤德公、圣公,谨记先祖“读书、学习为第一要务”的训导,不甘人后注重发展教育,崇尚科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笔者在徽州各地走访时发现有《徽州历代进士名录》,上面载有自宋以来,休宁戴氏宗族共出了二十七名进士,隆阜作为休宁戴氏的溯源,散落休宁各地的戴氏都“出隆阜派”“由隆阜迁此”,所以亦可看作隆阜戴氏的后裔,他们分别是戴元(宋景定元年)、戴静夫(明嘉靖二年)、戴章甫(明嘉靖二十年)、戴侥天(明崇祯四年)、戴英(明崇祯七年,常州籍)、戴应昌(清顺治九年)、戴有祺(康熙三十年,江苏籍)、戴(清康熙三十年,乌程籍)、戴洪(清康熙五十七年)、戴瀚(雍正元年,上元籍)、戴永椿(雍正元年)、戴章甫(雍正八年,浙江籍)、戴源亨(乾隆元年,浙江籍)戴兆复(乾隆四年)、戴天溥(乾隆十六年)、戴第元(乾隆二十二年,大庾籍)等。他们的金榜题名为戴氏宗族增添了荣耀。除此之外,被时人称为“西江四戴”也集中、典型地体现了隆阜戴氏在科举上的成就。据《清史稿》记载,戴衢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殿试一甲一名,入仕为官前后三十三年,历官至兵部尚书兼应天府府尹、工部尚书充会典馆副总裁,会试正总裁,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太子少师,殿试读卷,会典馆正总裁、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可谓官高、位显、权重,但他不论是任职地方还是中央,不论是执掌文柄还是理财治兵,均兢兢业业,以“持躬正直,学识淹通,体用兼优,忠勤懋著”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极高评价,亦为同僚和下层吏民所赞赏。其父戴第元亦为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太仆少卿。其叔父戴均元,乾隆四十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官至军机大臣,文澜阁大学士。其兄戴心亨,乾隆四十年与叔父同登进士,翰林院编修,先后典试江南,视学湖北。
除了科举上的巨大成功,真正使隆阜戴氏世人皆知的,是该家族诞生了一位思想巨擘,他被梁启超誉为“前清学者第一人”,胡适曾评价说:“论思想的透辟,气魄的伟大,二百年来,戴东原真成独霸了。”他就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戴震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原象》《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古历考》等,研究领域涵盖哲学、天文、地理、数学、音律、历史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进入近代以来,戴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时代佼佼者(下面仅以隆阜戴氏的琴泉公一支为例):
隆阜戴氏三十三世孙戴英,字琴泉,为徽州当地的实业家,他一生创办实业:先后集资创设肥皂厂、布厂、油坊等企业并且自任总经理。1911年,产品送南洋劝业会参展,获金质奖章一枚、银质奖章两枚。他还积极地兴办地方教育:先后创办了徽州第一所农业学堂、隆阜小学,戴英还撰有多篇农业新技术的文章,宣传和推广了农业新技术。
隆阜戴氏三十四世孙戴龙荪,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任教,是戴震纪念馆前身东原图书馆创办人之一。
隆阜戴氏三十四世孙戴锦荪,历任歙县园艺场副场长、工程师、歙县园艺科学研究所所长、农学会名誉主任、科协副主席,是省人大代表,曾受邀出席1958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戴锦荪曾先后发表农业科学论文35篇,并有《养蜂》专著出版。
隆阜戴氏三十五世孙戴和武,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原所长。从事煤化学研究四十余年,发表殊多创见,为高等院校教材和专著引用。他的研究在国内推广应用,曾获多次奖励。
隆阜戴氏家族史,深刻而又绵延,恢宏而不失底色:溯本追源,则源远流长、详订考核;宗祠族谱,则巍巍壮观、世系昭穆;族规家法,则言正词严、循循善诱;文人士绅,则文章魁首、热心公益;后起之秀,则慕祖仰贤、实业科研;贤妻良母,则兢兢业业、夙兴夜寐。
族谱、宗祠是家族精神内涵传播弘扬的最主要物质载体。家族精神内涵又推动了家族建构,为其注入了活力。隆阜戴氏特别善于利用祖先事迹、族规家法进行勉励、训诫,从而敦促家族成员为家族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