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化学家崛起现象探因
2018-06-16加亚杰
加亚杰
【摘要】如今华人化学家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呈现华人化学家崛起的态势。对获奖华人化学家的成长成才进行具体的统计与分析,深刻剖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不仅可以解析华人化学家群体迅速崛起的原因,还可以为我国化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获奖华人化学家;群体状况;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华人科学家群体崛起看中国传统文化创新”,项目编号:201502001。
近年来我国华人化学家群体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外自然科学类奖项中,有关化学类奖的设立,除诺贝尔奖外,其他的奖项共10余种,最早的始于1976年设立的沃尔夫奖,至今已有40多年。在众多国内外华人化学家中,先后有90位华人化学家获奖。通过对获奖华人化学家群体的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时代获奖的化学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其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一、获奖华人化学家的群体状况计量分析
对获奖华人化学家的出生地域、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学历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及具体学科领域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地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在化学家成长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奋斗的过程中,既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因地域差异所造成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基于特定区域而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形成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决定了生活在该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面貌与其他地区有一些差异。研究科学家的出生地域,可以看出历史上曾经造就科学家较多的地区分布,我们以科学家的籍贯标准来界定科学家的出生地域,以此侧重于分析这些化学人才成长的文化地理因素。
在这90位化学家中,共有4位美国国籍的华裔化学家,2位香港华人化学家以及1位台湾华人化学家,其余83位化学家分别分布在河南、安徽、山东等20个省份,其中出生在江苏省的最多,共有17名化学家,其次是浙江省,共11名化学家。具体如表1。
从表1得知,出生在南方地区的化学家共60位,占72%;出生在北方地区的化学家共23位,占28%。从中可看出中国的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聚焦更多的人才,尤其是人数最多的江苏、浙江跟福建三省。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浙地带不光现在社会经济发达,其实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后,经济发展水平就是南方高于北方。除了这种优势条件外,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地域的基础文化及文化底蕴也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自古江浙出人才。”“江浙吴语区人才辈出,是中国汉民族的核心。”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416位状元,其中江浙占了114位,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明清时期的202名状元中,仅苏州地区就有35名,占全国的17%。此外,江浙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毗邻大海,美景众多,为财力和智力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江浙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科研创新的黄金期
年龄因素是影响科学家科研创造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科学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科研创造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科研创造高峰期年龄是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科学家科研能力创作的高峰期从他的年龄结构可以分辨出来。这83位华人化学家创造科研成果时的年龄以及此成果获奖时的年龄,具体情况如表2。
由表2可知这些化学家科研成果产出时的年龄跨度在25岁至85岁之间,其中在30岁至40岁之间产出科研成果的人数最多,有40位,几乎达到一半,其次是40岁至50岁之间产出科研成果的人数,有23位。由此可说明科学家们的科研创造高峰期集中在25岁至50岁之间,尤其是30岁至40岁这一时段,科学家们的创造能力最强。据统计,科学家们做出科研成果时的年龄与此成果获奖时的年龄都具有滞后性,一般推后大致十年。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当前处于科技第一线的年轻科学家,关注他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
(三)中西文化的共同作用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促使每个领域的科学从业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理论与技能实力,而科学人才的学历背景可以反映其科学从业的实力。一般情况下,学历与其科研能力水平是成正比的关系,学历越高,科研创造能力越强。这不是绝对的,但确实是目前科技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在83位获奖华人化学家中,有60位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具体留学国家情况如表3。
由表3可知,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化学家占总人数的72%。留学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等8个国家,而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38名,占留学人数的62%。由此可见,出国留学的大部分还是选择去美国留学。美国拥有世界一流学府,其科技文化水平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加上美国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条件以及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先天条件,因此吸引了大批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教育对化学家成长以及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中式教育更多的是让科学家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近代的科学来源于西方,西式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人的开拓性思维,注重探究和创造,给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利于科研创造的氛围。所以,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思想的同时,也要注重科技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西方文化的优势,同时吸引在国外留学的优秀学子回国,以减少人才的流失,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文化水平的差距。
二、获奖华人化学家的崛起对今后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一代代华人化学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的化学事业得到了高速而稳定的发展,华人化学家及我国化学各领域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也对我们今后培养科学家有一定的启示:注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南方的地域文化相对来说对人才的成长、培养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尤其是江浙地区人才出得更多。地域文化对人能产生直接、深刻以及长久的影响,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要理性对待地域文化对科学家成长成才的影响,重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我国在今后培养人才时,尤其在人才众多的现代社会环境下,可以适当向南方倾斜,尽可能对江浙状元区的人才进行培养,给予更多的政策性支持,这样人才的产出量也会大大增加;注重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科研创造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其中国家的政策支持对科学家的科研创造影响尤为关键。
通过上述统计可看出,科学家在30岁至40岁之间创造力最为旺盛,83位化学家中有48%的化学家都在这一年龄阶段取得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我國在对科研人员培养时,应对某一特定年龄段如30岁至40岁之间的科研人员相对其他年龄段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有意向地对其进行政策的倾斜,从而促进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强中西化学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国外的前沿动态,以培养我国化学人才的开拓进取精神。除此之外,科研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与科研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学历不是评判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知识储备量达不到一定程度,科研进度会大大减慢。我国应注重提高科研人员的文化程度,并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结论
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结合华人化学家的群体状况计量分析的研究,并总结分析获奖化学家崛起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在培养化学人才的发展历程中,必须与我国化学教育的国情相适应,注重地域性人才的培养,并且加大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正确看待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经世致用思想对化学家们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并为今后培养科学家人才的启示进行阐述,为促进我国化学科学家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国未来化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研究应用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徐飞,李玉红.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01):80-81.
[2]杨丽.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