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8-06-15张嘉辰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张嘉辰

【摘要】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史甚至是世界医学史的一颗绚丽瑰宝,它不仅给全世界预防和诊治各类疾病提供了实用而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又因其积淀了异常广博精深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的知识,从而使得中国的传统医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从古至今,对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是周边国家的思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总结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与其内涵,既对继承发展传统医学事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对当下推进医改、探讨现代医学人文精神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内涵;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贯穿其中的代表著作可谓数不胜数,如:《论语》、《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中医学,作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方法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养生领域研究中,养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其建立在传统中医理论及古代哲学理念的基础上,融汇和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哲学的角度上将传统释家、道家、儒家和诸子百家等多种优秀思想进行了整合,具有多种文化思想的精粹,使我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养生愈发的重视,也成为公众的焦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医养生都备受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主动学习和接受中医养生知识。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中医养生的内涵进行概述和分析。1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内涵

在春秋战国时代,正式形成了道家思想流派,包括庄子、黄帝、老子等多位代表人物,该流派所提倡和主张的“无为自然”的思想被人们所推崇,可以借助该方式进行修行,这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纵观我国中医发展史,在该时期所形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就是《黄帝内经》,据此思想理论才形成了后世养生学。建立在传统中医学思想前提下的中医养生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了阴阳五行学的重要性,可以运用一种自然化的方式调摄、怡养人体,借此来确保人体的健康,达到提高人体活力的目的。自然同人类的和谐关系使道家养生的关键,在养生过程中要求人必须要通过一种自行调理的方式来适应自然条件,从而实现自然、人体的均衡,使机体维持理想状态。“出世”、“无为”使传统道家思想的核心,认为人们应该顺从大自然的发展,不能过分的注重功名,要想养生酒必须要做到神形兼具和养神,保持真阴,并强化对阴液的培护,达到阴阳均衡的状态。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老子将“无为而治”作为修行之本,认为治理人民的根本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这样能使人民保持公正、淳朴,才会被教化,从而更加富有。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说不作为,而是不打破自然规律行事,而是按照社会固定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发展,依靠人民的自我教化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道德经中记载了善为道者的境界,修行者要内观守虚,做到动养其身,静安其心。在道家老子看来,清心寡欲才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依靠外界刺激来满足自身的欲望,打破自然规律来行事的话,只会有损身体健康。所以老子在生命观念上,秉承的思想就是必须要做到内心的宁静、清静,少生杂念,这样才可以延年益寿。而这一点在中医养生中也有所体现,要求人应使心地宁静,摒弃丛生的欲念,抛开烦恼,避免使内心遭受繁琐事情的困扰,以此养生为佳。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这些字句均指出了清心寡欲、心地宁静的重要性,人要看淡一切,以一种从容、乐观的态度面对世间万物,这样才可以感受到老子所提倡的思想,即使人民满足自己的饮食、居所、民俗和服装,就不会贪图及奢望其他了。所以人们一定要避免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而是保持放松、满足和自由的情绪,享受当下的生活,以此来保持健康,延长寿命。

2 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战国,孔孟之思想是其代表。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不仅是为杰出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养生大师,他的养生理念也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倡导的是”仁爱”的精神,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的培养,从而养成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进而让自己达到博大宽容的境界,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

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仁”这一观念。它吸收了儒学思想的传统医学,医儒相通,使得医儒二者有着共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传统。“仁”即是“爱人”,以“孝悌”为“仁爱之本”;继而以忠恕之道将这种爱心推及全社会,以仁爱之心理政则天下可平。《墨子经说》:“仁,仁爱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理论。这里的“道”只是简单的心境而已,因此孔子认为的修身就要从心做起,而他所创的仁爱思想正好是修炼心境的方法和途径。从养性到养生,把思想融入到了中医养生文化中。儒家思想同时将思想和身体健康放在了一样重要的地位,并且认为思想的高尚与否是可以决定身体的状况的。除了“仁爱”,儒家的思想恐怕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庸”了,中庸而不平庸,它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状态,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而不是局部的突出。儒家的思想并不提倡极端思维,追求的是一种温和的处世心态,而这种温和的心态在中医养生中的阴阳调和的核心是相似的。《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反映出了中庸的状态才是天下万物形成的本源,是万物生存发展的道之所在,所以中庸的状态更适合养生,更容易让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医学上也对儒家的这种思想进行了呼应,如《养生延命录》中”能中和者必久寿”,因此,儒家的中庸思想无疑也成为了中医养生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还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不少具体方法。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反对“饮食不节”对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有节”有着积极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反对过食肥甘、悠食生冷或腐败之物。“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要求除定时定量地进餐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若饮食不节,则必发病而伤身。诸如“膏粱之变,足生大疗”,“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吃不重用”,讲的就是要定时定量。中医养生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当然,孔子不仅仅提出了那么多抽象的思想来进行养生,同样在生活中也非常注意养生。孔子还提出”居无求安”的思想,提倡”将身以节,动静以义”,劳逸结合,体现出来动静结合的生活状态,而不能忽视动态的养生,因为运动才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而中医养生也提出来适当地指导运动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

3 佛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内涵的影响

佛教并非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舶来品,但其传入后很快被中国化,原有的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思想之一。佛教一开始并未被认为与中医养生有联系,后来在对于佛教了解学习的深入过程中,使得佛教中的积极思想对于中国的医学养生产生了影响,丰富了养生内容。提到佛教,我们就能想到的是“六根清净,四大皆空”,虽然这只是佛教戒律的部分内容,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佛教对于人们心灵的净化要求是很高的,这与中医学的养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佛教的清规戒律繁多,但其主旨就是要求修行者规范自己的言行,意念、行为,做到乐善好施,从而完成修行。佛教的核心在于“禅定”,强调心灵是一切身心反应的主宰,并将养心作为调节心态进行精神治疗的方法和手段。而且在佛教之中有诸多的积极的观念使得修行者的心灵得到不断地净化,这些积极的东西也讓我国医学养生的精神治疗的方面更加得丰富。

4 结语

道、儒、佛三家思想不仅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影响了我国医学养生的发展,各家思想都表达出了对于中医养生方法的认识,三家思想各具特色,相互补充。中医养生是融合儒家、道家、释家等多家文化形成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应注意探究中医养生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需要将中医养生自身的独特内涵及特色挖掘出来。中医养生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形神兼养、因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养,在中医养生及中医学应用中,因人而养更具有优势,只有充分掌握中医养生方法的内涵及其特色,才可以更好的应用这些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岳.养生史视角下的中国明代荼文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2]曾(纟吾)竧.道家养生对中医康复医学的影响及应用价值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姚洁琼,贺娟.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J].环球中医药,2012,5(07):528-530.

[4]夏宏武.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在社区体育中的渗透和运用[J].体育科技,2012,33(03):98-101.

[5]夏宏武.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在社区体育中的运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05):62-66.

[6]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