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实景戏曲演出的产业形势分析
2018-06-14花伟军郎立于立安
花伟军 郎立 于立安
以永定河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是“西山文化带”的多样文化形态之一。位于永定河畔的北京园博园,依山傍水,以戏曲文化立园,每年一次的戏曲文化周,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融合,将园林实景与文化产业结合。本文以园博园的“中国戏曲文化周”为研究对象,对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的“园林实景戏曲演出”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产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做出探索。
以北京园博园地方展园为依托的“园林实景戏曲演出”,综合运用戏曲独具个性的表演特征和民族文化要素,结合娱乐业、高科技的表现手法,将歌唱、念白、舞蹈、灯光、音乐等结合到故事化的舞台表演中,着重中华文化中雅俗共赏、家人同庆的体验性、参与性,着重于戏曲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在对中国戏曲文化产业的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林实景戏曲演出”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等,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SWOT分析方法,既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客观而准确的现实问题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通过SWOT分析方法,以期为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的展示、交流、传承、弘扬做出探索。
一、戏曲可持续开发的属性分析
(一)戏曲具有跨文化的共通性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戏曲历来成为文化交流的名片。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为各国送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彩色戏曲片越剧《梁祝》,并在请柬上写着“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曲片大获好评,使国际友人迅速感受了中国的爱情和戏曲的唯美。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被这样评价——“中国人能把人的情绪形容到这般,实在出人意料”。独具特色的表演特征和人类共通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当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让传统戏曲成为东西方文化互通的桥梁。
(二)戏曲具有与生俱来的大众性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人民大众,无论是从过去的“勾栏瓦舍”还是到现在的“剧场剧院”,突出的是服务性,戏曲艺术是大众化文化产业的一部分。50多年前,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受到“贝多芬巴赫听不懂,农民想听越沪剧”的启发,采用交响乐与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其经典旋律是越剧里常见的小过门。到了当代,大众化更多的与娱乐性结合。白先勇《牡丹亭》的制作,引入现代娱乐艺术的制作理念,其中精品意识、市场意识、文化意识三者最为突出。充分利用白先勇先生的知名度,制作者的大众意识相当明确。
国际上研究文化产业最著名的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认为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工业产品,是符号化的文化产品。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文化产品在全面接受市场导向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审美和个人静观,而是制造、需求、市场、利润和交换价值。
二、“园林实景戏曲演出”面临的产业形势
(一)优势因素
中国人讲求山水哲学。儒家有仁山智水,道家有道法自然,佛家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水始终是中国主流文化的精神寄托。在中国,民间认为,山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之源泉,山水人的和谐,是幸福的源泉。在中国,山水已经不局限于自然形态,也是哲学思想支撑的文化形态。因此,在山水实景演出中,打上了深刻的中国文化烙印。园林,更是中国人将人生理想寄情于山水的真实写照。
开山之作《印象·刘三姐》,水面山峰天穹为舞台,河湾小岛是观众席,看台是绿植和梯田。山光水色、明月星辉、现代化灯光合作造就了与传统剧场不同的视效,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双重保护。《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引发了全国性的实景演出热。十多年间,他的创始团队梅帅元创意团队,打破了生活与艺术、自然与舞台、演员与民众、演出与村庄的界线,在大好山河中打造出响亮的实景演出品牌,被不少学者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中国创造”。梅帅元、张艺谋、张小可等,是这一领域积淀下来的人才资源,为“园林实景戏曲演出”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二)劣势因素
从剧场角度讲,实景演出彻底放弃了传统演出的墙的概念,真实的自然景观成为舞台和观众席。从艺术的角度,由于剧场的改变,在山水自然剧场这样宏大的场景中,演员显得很小,要想传达出属于自己的新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效果,对实景演出自身的艺术法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通常来讲,文学是以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话剧是以再现的方式完成人物形象,戏曲则是以抒情化表现方式、虚拟化的环境营造、写意的意境气氛突出人物的喜、乐、哀、思。而实景演艺的精髓在于山、水、树木、花草全部情感化。戏曲虚拟写意的艺术手法,到实景中如何与环境结合,成为新的探索与改进方向。
北京园博园是2013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会址,是在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场上修复建造的一個汇聚国内外园林精品的城市公园,共有风格各异的传统和现代展园50余个。“园林实景戏曲演出”将各具特色的地方园林作品“亭台楼榭”,装扮成古代戏曲演出所要求的“勾栏瓦舍”。这种匹配,需要从文化内涵、场所建构、产业发展等方面带给传统戏曲稳定的生态环境。这里必须强调,戏曲的形式是内容的组成部分,缺乏了形式的戏曲表演,必然会损伤其娱乐功能、审美功能、消费属性。以“有意味的形式”展示大千世界的纷繁多姿和人生百态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戏曲文化产业的历史使命。
(三)机遇因素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方略中,丰台区就是以戏曲作为文化地标,并建立中国戏曲文化中心。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戏曲文化很好地展示了大国风采。2014年APEC峰会的文艺晚会上,戏曲集锦《姹紫嫣红梨园春》集中展现了京剧、昆曲、川剧、蒲剧、河北梆子的精彩片断,使用交响乐伴奏,为中国戏曲搭建了传播的舞台和包容的平台,彰显了实景戏曲演出的时代机遇。2016年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将现场实景演出与中国故事结合,再现中国式的诗情画意。
从十八大至今,文化改革政策的出台更加密集。2013年文化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出台《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演艺业是极具再开发能力和产品衍生潜力的核心文化产业”。旅游演出市场在我国演出市场的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中国演出市场收入高达446.59亿元。据统计,在我国大型实景演出中,综合性舞蹈占42.86%、杂技传统曲艺等演出占34.29%,其他占5.71%。中国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戏曲产业链的延伸,打开自产自销的壁垒,充分挖掘文化的消费属性,才能从根本上焕发戏曲文化的魅力。
(四)挑战因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较量已成为最主要的较量之一。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保持文化的独特个性,保持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之林的独特地位,是我国应担负起的责任。实景演出的创始人梅帅元认为,实景演出最基本的原则,即“此山此水此人”,要求山水和文化内涵贴合,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体系。《长恨歌》是陕西旅游集团将经典诗作改编的大型历史舞剧,于2007年正式公映,赋予华清池更加深刻的文化印记。在此环境下,探索中国各大流派园林文化的内涵,挖掘有代表性的戏曲品目,是产业生存的前提。
南宋“勾栏”的实物遗存已经全部消失,书籍图片的记载也完全失传,但从浩繁的文字记载、古墓葬中的雕塑、壁画图片等资料中也可找到供参考依据。整理古代市井文化场所建造结构的相关史料发现,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与吴自牧的《梦粱录》都认为,“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这充分说明了场地需要满足易聚易散的功能。结合当代实景演出的成功案例,分析景观构建中如何再现“勾栏瓦舍”的传统意境。行业已经可以见到实景演出的舞台美术制作及服务标准。实施前的场地勘探和水文地质的保护、施工期间应用可循环环保材料、运行期间对大量人群产生的垃圾的环保处理等需要专题探讨。对自然、文化和舞美技术的尊重,对原创和不可复制的追求,对运营模式和商业资源的探索,都成为当前园林实景戏曲演出面临的挑战。
三、“实景演出”的商业模式
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实景演出已有200余台,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实景演出所拥有的巨大市场,十余年间的经验积累为北京园博园中国戏曲文化周的运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开发与融资
“印象铁三角”的三人组合已成为国内外实景演出的金字招牌,成为“实景演出”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的利器。“印象铁三角”有着自己的分工,被称作有商业天赋的王潮歌出任CEO,艺术把控者是樊跃,张艺谋更多体现在大局的灵感和建议上。
“印象系列”的融资模式,主要有政府政策性的扶持资金、民营公司自主资金、金融贷款、品牌无形资产投资四种形式。《印象·刘三姐》等项目运作方为广西维尼纶集团。2006年,风投公司IDG、SIG、云峰基金等先后入股,公司业务经营模式开始以股份的形式参与投资,三大导演都有一定的股份。
(二)合作与运营
整体來说,“印象”系列的商业运作程序如下。地方政府经过决策,会首先向著名导演张艺谋抛出橄榄枝,即向其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表达合作意向,之后主创团队“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会到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公司详细评估确定合作后,地方政府牵头的投资方与北京印象公司共同成立独立出品公司,进行项目运营管理。具体协议内容包括每年对演出进行维护性排练、改进、保证演出质量等,以及艺术主创团队的版税提取事宜。
(三)“轻资产”模式
梅帅元团队与张艺谋团队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梅帅元选择的是一条“轻资产”的道路。所谓“轻资产”运作,是指通过整合资源,达到运用较少的成本撬动较大的资源的目的。梅帅元的公司状态松散,每个项目都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各家之间,没有统一的名称和LOGO。十余年间,梅帅元以整合资源的模式策划并制作了十部大型实景演出。他的团队主要负责前期的策划和部分创意,然后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选择与不同的导演、艺术家、文化人合作。
戏曲具有可持续开发的本质属性,实景演出具有十几年的市场积累。《印象·西湖》自2008年公演以来,每年接待观众约40万人次,境外游客约占40%,客人每多住一天,全年就给杭州增加消费2个多亿,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购物、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联动经济效应。在园林实景戏曲演出的商业开发上,集吃、住、游、玩、娱、购于一体的园博园戏曲小镇模式,将成为延长驻园时间、延伸产业链条的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1.北京园博园管理中心;2.北京生态修复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