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的概念探讨
2018-06-14严格李珂
严格 李珂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自然教育也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研究自然教育的学者逐渐增多。本文通过访谈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自然教育的概念进行探讨。
引言
自1926年大陆注册第一家自然教育组织以来,自然教育的发展不温不火,至2010年,中国的自然教育在短时间内呈井喷式发展。自然教育强调把教育看作依靠内部发展的一种自发实现的过程,并强调教育与自然相适应。迄今为止,学术界多数学者将自然教育等同于环境教育,对自然教育概念众说纷纭。
一、国外自然教育概念界定
国内自然教育的兴起较晚,且自然教育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在中国知网以“自然教育”或‘Nature Education为关键词搜索文献,基本无相关概念界定,反观国外学者对自然教育的理解则有所参考。自然教育最初萌芽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体系,强调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Ozaner在2004年提出,自然教育是用以帮助参与者获得关于自然过程的信息,提高参与者对自然的敏感度,提高参与者环境意识。Farmeretal在2007年的研究中指明,自然教育更多的倾向于环境教育,即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环境教育。国外生态旅游中自然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早期自然教育的重点关注在卢梭的教育理解和环境教育层面。在美国,自然教育为环境教育三大前身之一,另外两者为保护和保育教育、户外教育。工业革命后,电话、电灯、摩天大楼出现,工矿业的发现及其大规模开采,故当时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关注其生活环境,使其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今北美环境教育学会(NAAEE)执行董事Judy Braus也认为,自然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自然教育创造人与自然的连接,让人们特别是孩子喜爱自然,愿意更多的了解和关注自然,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思考自己如何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参与改变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的过程中。国内也有专家认为,自然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因为教育的内涵更多,而自然教育是基于自然环境,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教育,其本质是教育,是基于某种条件或环境,需要其他体系学科来支持它的展开。自然教育近几年在大陆越来越火热,是源于《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书中理查德洛夫从儿童成长的视角,提出“自然缺失症”的治疗方式就是自然体验和自然教育,该书让听上去与人关系不大的“环境教育”一词,变成了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家庭的核心——孩子。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自然资源是公共的,所以被破坏了大家也不珍惜,而对于家庭来说,孩子是十分重要的私有财产。同时,受日本自然學校的影响,同一阶段,中国和日本的民间公益机构的交流的中日公益伙伴不断加强自然教育的推动步伐。非营利性自然教育机构自然之友也在转型,不仅去到日本学习自然学校理念,也将机构的环境教育项目中教育部分独立出来,组织自然体验师培训,推动自然教育的发展。
二、自然教育概念探讨
有专家学者认为,国内先开始强调自然教育,引导人们了解自然规律、感受自然之美,是环境教育的基础阶段。真正的环境教育,实际上是基于对环境的了解,建立对自然的基本认识,了解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反思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对人行动的鼓舞,是一个终极阶段。同时,有专家认为自然教育的兴起,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然,自然教育的蓬勃发展亦与政策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改变等息息相关。自然教育包含了人们日常的许多方面,自然教育不仅仅是自然引导员在生态旅游中带活动而已,体验游戏、活动的代入只是自然教育的媒介,透过这些外在表现形式,以期向参与者传达“除了感受自然之美,我们还能为世界做什么”这一反思过程,也许不仅能提高参与者的环境意识,促使环境友好行为的产生,也促进了人性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范畴内的自然教育现状
现阶段,按自然教育工作者日常所涉内容,自然教育有多种存在形式,比如从事和自然教育有关的学术研究、正规学校里与科学课程结合的教育、物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意识普及工作、自然教育场域设计与运营管理、自然教育课程研发、自然教育从业者培训,以及基于不同场域的引导工作及活动带领等。基于不同资源开展的自然教育,如森林、湿地、海洋、农田、沙漠等都有所区别。基于不同场域开展的自然教育有城市公园、植物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农场、社区、学校、露营基地等。国内自然教育跟商业的结合主要有三种。一类是企业的商业资源投向公益领域时选择自然教育方向,例如阿里巴巴。一类是自然教育公益机构一部分采用商业模式,通过服务收入支持公益的部分,例如绿色营。还有一类是自然教育的企业,例如上海小路自然教育中心。
四、结语
商业的注入可能会启动自然教育机构自身造血功能,甚至可能变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当自然教育在生态旅游研究范畴内不再有新兴名词特有的吸引度,市场的选择将会是一个迷雾,且商业带来的更多是竞争而不是教育,当商业大力度参与后,自然教育的教育意义如何传达与表现,将会是另外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