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精准扶贫的经济贡献研究
2018-06-14赵肖林向昌国
赵肖林 向昌国
贫困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旅游产业作为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是贫困地区脱贫的助推器。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18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旅游业对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贫困人口就业的贡献。研究发现旅游业对18个贫困村经济贡献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善空间布局、增加政府主导作用,以及提升贫困户职业技能三大建议。以期为其他旅游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旅游扶贫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减贫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和发展。
国内外学者广泛开展有关旅游扶贫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国外有关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研究内容较为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地域具有地理集中性。
国内主要集中于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以及特定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从上述研究来看,研究地域主要集有中于宏观层面,以国家、省级和县市级层面为主,微观单元的村(镇)、景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切入点研究旅游扶贫符合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同时也有助于研究贫困地区乡村通过何种方式达到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本文在旅游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以18个贫困村研究对象,探讨旅游扶贫对精准扶贫的经济贡献和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出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范围
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属张家界市管辖,地处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和桑植县交界处。地里位置是东经110°18′45″~110°41′20″,北纬29°13′20″~29°27′15″。东西长37.5千米,南北宽25.6千米,总面积397.58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217.2平方千米。辖二镇(天子山、索溪峪),二乡(协合、中湖)共42个村居,384个村民小组。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武陵源1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2处。
(二)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贫困村概况
截至2016年初,全区共有18个贫困村(见图1)(索溪峪4、协合5、中湖7、天子山2),有贫困人口的村(居)3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 787户5 792人,其中2014年已脱贫296户1 019人,2015年已脱贫381户1 298人,2016年预脱贫1 121户3 516人(索溪峪150户417人、协合381户1 143人、中湖462户1 566人、天子山128户390人),贫困发生率为7.16%。全区4.91万乡村常住人口中,外出务工劳动人口为2.71万人。依托武陵源区优势旅游产业,全区旅游精准扶贫成效显著,2017年2月武陵源区成为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的区县之一。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政策要求和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目标保障,全区目前处于精准扶贫巩固期,不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等不同形式的返贫。
二、旅游业对武陵源区贫困村经济贡献研究
(一)旅游业对贫困村集体收入的贡献研究
村集体经济反映出贫困村的富裕程度,武陵源区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贫困村的村集体收入有大幅度提高。2016年18个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
从图2可以看出,18个贫困村2016年集体经济分红均在4万元以上,达到武陵源区脱贫摘帽标准。其中天子山镇黄河村村集体经济达31.2万元,居18个贫困村之首,其次是索溪峪镇金杜村,集体经济达18.02万元,中湖乡石家峪村村集体经济分红为17.4万元,居第三位。协合乡土地峪村村集体经济分红最低,为4.37万元,次低为中湖乡三家峪村,村集體经济为4.63万元,其余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分红在4~31万元。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分红来源见表1。
依托核心景区的有利地位,武陵源区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大体包括特色产业分红收益、生态补偿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款、旅游景区或旅游公司分红,以及门面等租金收益。其中,特色产业分红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款是贫困村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产业分红主要与距离景区的位置有关。
全区开展旅游精准扶贫以来(见表2),建立4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先后投入135万元,建成天子山辣椒产业基地26.67公顷,带动黄河、向家台村所有贫困户受益;投入600万元,建成中湖鱼泉贡米产业基地200公顷,带动中湖乡10个村2 499贫困人口受益;投入534万元,建成协合菜葛产业基地46.67公顷,带动协合乡8个村1 894贫困人口受益;投入600万元,建成200人规模的索溪峪西兰卡普产业基地,带动索溪峪片区9个村1 008贫困人口受益。特色产业基地依托核心景区优质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名优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以及为景区餐饮住宿提供蔬菜水果、粮食作物,后勤保障作用显著。特色产业分红也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保障。
其次,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旅游业发展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域内进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生产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加强生态公益林补偿款和生态补偿,一方面可以保护全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为贫困户增加收益,是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的收入来源。
由表1可以看出,双星村、向家台村、黄河村、青龙垭和印家山村五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主要受益于旅游业发展。分别获得观音洞景区分红、天子山客栈租金、天子山索道租金、生态葡萄园,以及紫薇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的发展,黄河村2016年天子山索道租金达28万元,占全村集体经济来源的90%。
(二)旅游业发展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
未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以来,全区贫困村人均收入水平低下,远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自实施旅游精准扶贫以来,2016年武陵源区贫困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 500元以上,其中向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為4 511.3元,黄家坪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11 524.3元,其余贫困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4 500~11 500元,2016年全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 000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2016年武陵源区18个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
(三)旅游业对武陵源区贫困户生计方式研究
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使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这从一定程度上契合旅游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目标。为更好地研究旅游业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根据贫困人口地理位置和距离景区的远近程度,选取索溪峪镇黄龙路居、双峰村和协和乡插旗峪村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业对贫困户生计方式的影响,具体情况见表3。
1.黄龙洞居贫困人口生计情况研究
黄龙洞居委会共计有建档立卡户27户,86人,其中从事旅游商品销售14户,传统农耕3户,养殖业2户,运输业1户,旅游接待4户,木材加工1户,兜底保障2户,生计组合形式如图4。
图4 黄龙洞居贫困户生计组合图
从图4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主要生计形式包括传统农耕、养殖业、旅游商品销售和接待、运输业以及加工业,其中旅游产业是贫困户从事的主要产业,旅游产品销售占贫困户从业比例的52%,其次为旅游接待占贫困户从业比例的15%,传统农耕为第三大生计形式,此外养殖业、运输业和加工制造业在贫困户从业比例中比重较低。
2.双星村贫困人口生计情况研究
双星村相距离景区较为偏远,全村有建档立卡户20户71人,其中从事养殖业3户、种植业+养殖业8户、开设乡村客栈2户、种植业+外出务工4户,主要生计形式如图5。
图5 双星村贫困户生计组合形式
从图5可以看出,从事农耕种植和家庭养殖是双星村贫困户的主要生计形式,占比为47%,占贫困户生计形式的一半左右,其次为种植业与本村务工的形式组合,占比为23%,养殖业是第三大贫困户生计形式占比为18%,最后为开设乡村客栈,占比为12%。
3.插旗峪贫困人口生计情况研究
插旗峪居委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户198人,其中发展蔬菜生产的有10户,覆盖人口36人;发展养殖(猪、牛、鸡、鹅、蜂等)的8户,覆盖人口28人;种田(水稻、玉米、油菜等)6户,覆盖人口16人;本村务工15人,涉及贫困家庭12户;本村季节性用工16人,涉及16户;兜底保障7户18人,生计组合形式如图6。
图6 插旗峪居贫困户生计组合形式
本村季节性用工是贫困户主要从业形式,占比为27%。主要表现形式为贫困户在农闲之余在当地茶叶、黄桃、花卉苗木基地等从事季节性务工;其次是本村长期务工占比为20%,是在农闲之余在当地农家饭庄、家庭旅馆、土特产超市、中药材基地等从事长期务工;蔬菜种植是第三大从业形式,占比为17%,农耕和养殖业占比较少,分别为10%和14%。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旅游业为贫困人口提供除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之外的生计方式,促进家庭增收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旅游产业与农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机会和发展机会,增加了贫困户生计来源。例如,贫困户为景区提供蔬菜粮食、开设农家乐,以及从事旅游接待等职业,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开发活动获得经济收入,实现从一般农户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转变,但从上述贫困户参与旅游业的形式来看,贫困户从事一般的旅游接待或者旅游产品销售,从业层次较低,对旅游管理、旅游决策,以及旅游规划等较为高级的从业形式没有涉及。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旅游业对精准扶贫的贡献显著
武陵源区18个贫困村通过参与到旅游业中,贫困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贫困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标准。武陵源区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旅游业对精准扶贫的贡献显著。
2.旅游业增加了贫困人口的生计组合形式,促进贫困人口就业
游业为贫困人口提供除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之外的生计方式,促进家庭增收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建议
1.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善旅游业空间布局
第一,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保证,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地理位置优越的贫困村,不断完善贫困村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接待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信息等配套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业,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域特色,同时也能增加贫困人口就业,实现贫困人口从旅游脱贫到旅游致富。
第二,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建设后勤保障基地。对于有参与旅游业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力就业转移,为贫困人口提供景区导游、保安、小摊贩、司机以及饭店服务员等职业,使贫困人口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转移,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的贫困村,依托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以及特色产业,建成旅游业发展的后勤保障基地。通过为景区、饭店餐饮场所提供蔬菜、水果以及粮食作物。为游客提供优质贡米、土家织锦、优质剁椒,以及富硒食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使偏远地区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贫困人口利益
政府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劳动力就业转移机会。同时对贫困人口制定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贫困户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公平公正,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的目标。
3.提高贫困户职业技能,向纵深程度参与
上述研究中,贫困户参与旅游业一般局限于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参与旅游业的程度较浅,获取旅游红利较少。因此,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专家讲座等活动,提升贫困户职业技能,使贫困户从浅程度参与旅游业向深度参与旅游业转变,获得更多的旅游发展红利。
(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2.吉首大学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