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影响
2018-06-14周亮
周亮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郑州450003)
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临床调查显示[1],高血压脑出血患病人数为脑卒中总人数35%左右,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因此,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往,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常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术、传统骨窗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等术式,可一定程度缓解病痛,但创伤较大,术后颅内压仍处于较高水平,易发生颅内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为一种新型术式,因具有操作简便、手术用时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本研究旨在探讨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肿清除率及GCS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7例,女 22例;年龄 45~76岁,平均年龄(60.71±8.26)岁;出血部位:脑叶9例,小脑11例,丘脑14例,基底节15例。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0.95±8.52)岁;出血部位:脑叶9例,小脑13例,丘脑15例,基底节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2]:经头颅MRI或CT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72 h内入院;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免疫系统疾病者;由脑外伤、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引发脑出血者;具有手术禁忌症者;存在严重出血倾向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行气管插管麻醉,于血肿量最大的位置取切口,颅骨钻孔,做一直径约3 cm的小骨窗,星状切开硬脑膜,沿脑回路方向分离皮质,直至血肿部位,采用显微镜放大,直视下使用吸引器吸除血肿,反复冲洗至清除彻底,置管引流,常规关颅,观察颅内压力。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使用B超明确出血部位,测量血肿中心距皮层范围,行气管插管麻醉,于常规开颅切口线取3~4 cm直切口,暴露颅骨,颅骨钻孔1枚,小骨瓣开颅,暴露硬脑膜,采用探头明确血肿及血肿浅部血管。根据B超定位情况判断骨窗位置,剪开并悬吊硬脑膜,避开功能区,选择合适脑沟进入血肿腔,在神经内镜下清除血肿,再使用B超检查血肿清除程度,镜下血肿完全清除后以0.9%氯化钠注射液填充术腔,创面放置止血纱,修补硬膜,复位骨瓣。
1.4 疗效标准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制定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且意识清醒、精神状态良好,颅内血肿基本清除,基本生活可自理;显效:NIHSS评分下降45%~90%,且意识及精神状态有所好转,颅内血肿明显减少,可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4%,且意识及精神状态略好转,颅内血肿有所减少,日常生活需他人协助;无效:NIHSS评分降低不足18%,或升高。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两组血肿清除率;(2)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 d颅内压、脑水肿体积;(3)采用GCS评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昏迷程度,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及肢体运动,满分15分,分数越低说明昏迷程度越严重[3]。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1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为(92.41±7.34)%,对照组为(90.85±8.16)%,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995,P>0.05)。
2.3 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及GCS评分比较术前,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GC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及GC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及GCS评分比较()
GCS评分(分)术前时间 组别 n 颅内压(mm H2O)脑水肿体积(ml)观察组对照组49 49 tP术后1 d 观察组对照组49 49 tP 339.23±34.43 341.80±33.92 0.37>0.05 201.13±19.15 284.46±20.26 20.92<0.05 8.02±2.04 7.85±1.89 0.43>0.05 2.15±0.98 4.92±1.64 10.15<0.05 4.13±1.03 4.22±1.15 0.41>0.05 11.27±0.63 10.78±0.81 3.34<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底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小动脉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发生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情况,使血管壁强度降低,并出现局限性扩张,形成微小动脉瘤,常因情绪激动、过度用力等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致使脑血管破裂出血,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昏迷、瞳孔变化,严重威胁生命安全[4]。
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主要以去除骨瓣减压为主,多于侧裂区进行操作,通过分开侧裂岛叶进入血肿腔,若患者脑组织肿胀仅可在颞叶皮层造瘘进入,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牵拉脑组织可引发继发性血肿,导致周围血管损伤,影响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5]。近年来,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凭借其手术用时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术式操作简便、快捷、血肿清除率高,不损伤患者正常脑组织。于B超引导下进行手术操作,准确定位血肿区域,并于血肿区最近处穿刺,通过内镜直达血肿中心位置,于内镜下操作可确定血肿大小、位置,有助于彻底吸出血肿物,降低再出血风险[6]。术中操作均于内镜指导下进行,可减少其他炎性介质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以免手术器械对正常脑组织、血管造成医源性损伤,减少对血肿周边神经牵拉操作,同时还可克服传统开颅术减压不充分、止血不彻底等缺点[7]。有研究发现[8],高血压脑出血发病6 h内进行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可避免血肿压迫脑组织,减少脑组织变性坏死,预防不可逆损伤,且高血压脑出血后,血流直接冲击出血位置周围脑组织,于短时间内形成血肿,早期手术可限制脑血肿发展,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与脑实质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GC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应用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颅内压,缩小脑水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1]张建荣,李燕,张金秀,等.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实施及对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5,42(1):37-40
[2]马骏,陈锷峰,屠传建,等.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糖氧代谢变化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3):314-319
[3]龙飞,程远,马颖,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CS评分与早期再出血率的相关性[J].当代医学,2011,17(16):26-28
[4]张军,吕建光,廖启伟,等.神经内窥镜与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48(3):283-286
[5]邱成天,于宏伟.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42
[6]刘仲涛,刘涛,田继辉,等.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2):147-149,161
[7]胡世颉,李兵,闫志强,等.B超引导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5):269-272
[8]陈旭东,成力伟,田达,等.微骨孔入路神经内镜下超早期治疗脑出血疗效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1(3):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