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量化研究
2018-06-14张云莎姜希娟步怀恩付笑影
张云莎,姜希娟,步怀恩,付笑影,罗 汀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2001年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强调了教学与形成性评价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指出要向学生提供较为详细的反馈包括不足和改进方法,才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1]。可见,“以改进为目的的过程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提高。直到2007年,形成性评价才被正式引入到医学教育中,除了评价医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量化的内容外,还可评价无法量化的学习情感、态度等方面,将定量与定性的考核融为一体[2]。但如何让教学活动参与者客观地评判出学生或自身的进步,值得深思和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学生成绩量化指标的详细分析,探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进入病理学学习阶段的中医专业学生,以2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合班,随机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8人,对照组100人。
(二)研究方法。
总评成绩由40%平时成绩及60%期末成绩(终结性评价得出)组成。其中,对照组平时成绩单纯由测验成绩组成,实验组则为形成性评价量化后的结果。
(三)统计学方法。
二、结 果
(一)学生总评成绩的分布情况。
总评成绩分布如下:对照组以60-80分数段为主(77%),<60分占6%,80-90分占17%;实验组以70- 90分数段为主(73%),<60分占2%,60-70分占16%,≥90分占9%。
(二)学生各部分成绩的统计情况。
实验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及总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
表1学生的成绩情况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三)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情况。
采用考试管理系统试卷分析软件对各题型的区分度及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知识运用及综合分析试题的区分度较高(>0.4),这两种题型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题型两组得分无差异(P>0.5),但对照组离散度较大,学习效果较不稳定(见表2)。
表2 期末考试试题及学生卷面成绩情况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四)形成性评价与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关性。
将实验组③④题型所得分数与平时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学生运用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与形成性评价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48(P<0.01)。
三、讨 论
(一)评价及考核方式新改革,双管齐下,促进教学发展。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而实验组平时成绩由形成性评价量化后得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拟定丰富的评价内容,写入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参与具体实施环节。为保证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教研室认真结合教学内容、师生比例、学情分析等,集体讨论、制定评价的内容,并细化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在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强化个性反馈及指导,学习改进效果则体现为具体分数。
为了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修订的指导性意见及实施计划》,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我校进行了题库修订,参照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将试题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反思和创造创新六个层次。病理学命题时具备了除创造创新类外的五种题型,其中以简单的推理性题目或情境性话题为载体设计知识运用题型,考查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以案例为载体设计综合分析及评价反思类题型,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及判断评价等能力,体现较复杂的临床思维过程。
(二)细评成绩,发掘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参照孙宝志等[3]《高等医学教育现代考试方法》,对试卷进行分析表明,整张试卷的区分度为0.4069,信度0.8426,试卷质量较高。对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分数差距主要体现在知识运用及综合分析题型(P<0.01);在知识记忆及理解题型中,两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实验组成绩的离散度较小,表明学习效果更为稳定。
实验组后两种题型得分与平时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相关,提示形成性评价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价及考核方式改革后,实验组的不及格率降低,整体成绩较对照组有大幅度提升,提示新的评价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改善学习效果。
(三)结论及展望。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该评价重在激励,但不代表全盘肯定,要将形成性评价首先看成教育评价,作为一种评判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一种手段[4];又不等同于单纯测验,韩春蕾等[5]在开展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中提出“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多数学生指出“应有及时的反馈以保证其明确下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教师只有抓住形成性评价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中切实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与改进,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病理学是一门桥梁课程,联系基础迈向临床,容易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案例为载体构建临床思维过程[6],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文献报道[7]及本研究结果,发现形成性评价适合病理学教学,能够促进课程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关键在于反馈,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即时性评价到表现性评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无论在医学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中[8-10],长期、稳定的形成性评价均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若能继续评价医学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毕业就业情况,将有助于实现形成性评价的持续性评价功能,以观察远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Knowing What Students Know[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1:8.
[2]曹 妍,祁赞梅,曹雅明.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23,62.
[3]孙宝志,金魁和.高等医学教育现代考试方法[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
[4]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3):47-51.
[5]韩春蕾,王 玖,孙红卫,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33-34.
[6]张云莎,郭茂娟,杜 欢,等.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加强临床思维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45-46.
[7]高 原,王 哲,于 丹,等.形成性评价在中医院校七年制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3328-3329.
[8]王 佳.形成性评价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作用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2):35-36,38.
[9]何 莹,冉素娟,邓红梅,等.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改革儿科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59-162.
[10]陶 怀,陈 夏,宋 岚,等.形成性评价考核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95-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