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美丽的台湾岛(上)

2018-06-14李超荣

化石 2018年1期
关键词:史前台湾地区研讨会

李超荣

台湾岛位于祖国大陆架东南缘的海上,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北临东海。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美丽富饶。该岛面积为3.58万平方千米。它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地区山脉纵贯南北,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为我国东南部最高峰。台湾地区平原面积较小,多在西部沿海,主要有台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和台东平原。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和台中盆地。河流分布多集中在西部,长度1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中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和大肚溪。台湾地区多火山、温泉,地震频繁。

台湾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其中森林资源、农作物资源、渔业资源、水利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尤为突出。台湾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占全岛面积52%,其中80%是天然森林。台湾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在百种以上,最主要的是稻米、甘蔗、香蕉、凤梨、茶叶和樟脑,等等。台湾地区渔产丰富,鱼种类共有500多种。金枪鱼经济价值高而数量最多。台湾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外贸、交通及旅游等方面都有高速发展。台湾地区著名的名胜和旅游热点是日月潭、阿里山、八仙洞、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台北故宫、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和十三行博物馆,等等。

最初,笔者对台湾地区的了解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从小学的教科书中知道台湾岛美丽富饶,那时就梦想以后能到台湾地区看看。这一梦想终于在2011年实现,并在2013和2014年又两次走进了台湾岛,这使笔者能深入地了解台湾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并欣赏了台湾岛的美景。

2011年9月23日至30日应台湾地区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长林登赞和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馆馆长吴秀慈的邀请,参加了“城市中的文化资产保护与发展”研讨会。2013年3月29日至31日应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臧振华的邀请,参加了“八仙洞遗址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9月26日至29日应台湾地区连江县县长杨绥生和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的邀请,参加了“2014从马祖列岛到亚洲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体质遗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学术会议

笔者第一次参会是在2011年。为推动城市之文化资产保存暨考古文化推广,并促进文化资产相关经营管理组织之互动交流,中国台湾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于2011年9月23日至30日于台湾地区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演讲厅举办“城市的昨日、今日、明日:城市文化资产保存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吸引了国内外考古遗址维护、文化资产保存管理以及博物馆或文化资产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近100人参加。笔者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遗址的研究与保护”专题报告。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我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遗址于1996年王府井东方广场施工中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该年年底至1997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2000余件文化遗物,其中包括石制品、骨制品、用火遗迹以及赤铁矿碎块,等等。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古人类旧石器文化遗址尚属首次。笔者重点介绍了王府井考古团队的发掘、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的综合研究和对遗址的保护。兴建于原址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自2001年12月28日起已正式对观众开放。现博物馆已成为科普基地。

本次研讨会以“城市文化资产保存与发展”为核心,设定“记忆昨日”、“典藏今日”、“眺望明日”等三个段落,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城市多元文化资产的内涵、保存的途径与实例个案,讨论了城市如何以丰沛的史前文化、历史遗产等文化资产,结合今日各式的保存技术、政策法令及策略等,累积发展实力,创造明日的城市文化风貌。

笔者第二次参会是在2013年。八仙洞是台湾地区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台湾地区重要的文化资产及观光资源。为了宣扬八仙洞遗址的意义与价值,加强社会大众对此遗址的重视与保护,2013年3月29日至4月5日,在台东县召开了“八仙洞国定遗址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越南﹑菲律宾和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当地)的5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应“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臧振华教授的邀请,笔者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台北故宫

研讨会以“八仙洞遗址保护与研究”为主题,围绕5个专题进行报告和讨论,这5个专题分别是:1)八仙洞遗址新发现的重要意义探讨;2)台湾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相关研究;3)台湾岛周边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研究;4)洞穴遗址出土考古遗存研究案例;5)八仙洞及其他遗址的保护与管理。笔者在“台湾岛周边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研究专题报告”中,做了“海南旧石器考古的回顾与展望”,汇报了近些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市县文物部门合作,在海南省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对八仙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与海南昌江县钱铁洞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认为八仙洞的旧石器文化与华南的旧石器文化有密切关系。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八仙洞旧石器文化与台湾岛周边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对八仙洞遗址的保护,台湾地区文化资产局的梁华纶先生报告了“台湾地区遗址管理维护的现状与问题”。台湾地区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臧振华教授,报告了“八仙洞遗址的保护与经营:规划的建议”的报告。台湾地区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张善楠报告了“考古遗址的管理与活化:以史前文化博物馆和卑南遗址为例”的报告。与会者对今后台湾地区八仙洞遗址保护与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八仙洞旧石器遗址

在台东县史前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台湾地区最早的猎人——八仙洞考古发现特展”。特展以展览总说;沧海桑田——台湾岛的形成;滴水穿石——八仙洞遗址的形成;八仙洞考古;台湾地区最早的狩猎采集者;台湾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周边地区和八仙洞遗址的保护与展望七个部分进行展览。在研讨会期间代表们参观这个内容丰富的特展。

观察八仙洞的标本

与会代表在八仙洞旧石器遗址参观合影

笔者第三次参会是在2014年。台湾马祖列岛自2001年至2005年间发现并发掘炽坪陇史前考古遗址,将该列岛的历史推早到距今6,000年。因亮岛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又将马祖列岛的历史推早至距今8,000余年。尤其是两具“亮岛人”遗骸的出土。其人骨DNA的验测,各为E单倍群与R9单倍群,与现今南岛语族有共同母系的遗传关系,这项新发现对亚洲东部与西太平洋史前文化与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9月26~29日,“2014从马祖列岛到亚洲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体质遗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办,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的100余名史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出席了研讨会。笔者应台湾地区连江县县长杨绥生和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的邀请参加了会议。

会上,笔者作了题为“海南省三亚市仙郎洞新石器遗址”的报告,介绍了在三亚市新发现的洞穴遗址。这是首次在三亚市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对研究海南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于亚洲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岸族群与相关文化有诸多可探讨的课题,尤其是“史前南岛语族”的研究中,有关该族群的原居地、体质特征、人与环境的互动等,都是国际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在研讨会上,学者们对以上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研讨会促进了学界对此一区域史前文化的理解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参观史前考古遗址

在国际学术会议的前后笔者等分别参观了台湾地区的史前考古遗址——台东县的八仙洞遗址、卑南遗址和连江县东莒炽坪陇遗址。

在2011年“城市中的文化资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在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臧振华的热心安排下,9月25~26日笔者等由台湾地区史前文化博物馆吴意琳和叶美珍陪同,分别参观考察了台东市卑南遗址遗址公园和八仙洞遗址,并观察了八仙洞遗址新发现的一些标本。在2013年3月28~31日“八仙洞遗址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臧振华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卑南遗址遗址公园与八仙洞旧石器遗址,并观察了八仙洞遗址发掘出土的标本。笔者两次参观考察了卑南和八仙洞遗址,这使笔者本人对台湾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让笔者一行看到了台湾地区史前考古学者研究的成果和遗址保护和科普的案例。

卑南博物馆展馆场景

台湾地区的史前遗址有一千余处,但是到目前为止,八仙洞遗址是台湾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该遗址是1968年3月4日台大地质学系教授林朝棨在调查八仙洞的海蚀洞时,在其中的若干洞穴堆积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及其下面年代更为古老的红色土层。后经林教授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宋文薰教授分析,推想该地或许存有更古老的文化层,乃决定进行试掘。1968~1971年台大考古团队在八仙洞先后进行过五次发掘。八仙洞遗址遗物出自潮音、海雷、乾元及昆仑等海蚀洞穴底层,出土器物以石器为主,属砾石工业砍伐器传统,以石英、石英岩、玉髓、燧石与铁石英等制成的小型刮削器、刀形器等为主,石器类型以石片器占多数。根据石器的特征,命名为“长滨文化”。此外,考古学家也发现各类型的小型尖器和骨针、骨尖器、骨鱼钩等日常工具与渔猎工具。同时并发现了火塘、鱼骨等生活物。

从这些器物来推断,住在该遗址的人类,是将天然的石头打破,之后使用碎掉之石片的锋利边缘,用来进行切肉、割鱼、刮掉兽皮上的脂肪、砍树及削木头等工作。他们也会把动物的骨头削尖磨利,作成鱼叉与钓钩来捕鱼,或者用动物骨头做的针缝衣服。古人类生活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5万年左右。

2008年,距离初次发掘40年后,台东县政府文化暨观光处委托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臧振华,带领考古团队,再度深入八仙洞进行发掘和保护。考古调查与发掘又取得了新的丰硕科研成果。八仙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丰富,代表了我国台湾地区人类历史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卑南遗址,位于台湾地区台东县卑南山东南端的山麓、卑南大溪的右岸,东南距台东市中心大约5.6公里。它是属于台湾地区东部新石器时代卑南文化的一个代表性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断,该遗址存在的年代大约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为兴盛。卑南遗址的总面积约估计为80公顷,重要部分至少有20~30公顷,是目前我国台湾地区所发现的最大史前聚落。此外,卑南遗址也出土了许多石板棺以及棺内精美的陪葬品,是环太平洋与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遗址。

卑南遗址从被发现到现在已一百多年。日本的学者鸟居龙藏来到台东卑南遗址,留下了最早的照片和记录。月形石柱的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象征和意义,因为它正是卑南文化千年故事的起点。之后,虽然有不少台湾地区学者陆续前来卑南遗址进行调查,但都未曾做过发掘。1980年,南回铁路卑南新站(今台东站)开工,将地下沉睡数千年的遗构、遗物大量出露,台东县政府遂委托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的宋文熏、连照美两位教授,进行抢救考古。1980~1990年,抢救考古工作共进行13次,前后长达9年,成果十分丰硕。无论是发掘面积、出土石棺及遗物

数量皆是台湾地区考古史的空前纪录,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现于世,令人惊艳。遗址的保护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就地兴建了考古遗址野外博物馆和遗址公园。

现八仙洞旧石器遗址和卑南遗址公园已成为台湾地区东海岸线上颇负盛名的史前文化旅游点。

“2014从马祖列岛到亚洲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体质遗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后。主办方组织与会代表到遗址进行考察,分两组到连江县东莒炽坪陇遗址和亮岛人遗址考察。

卑南遗址

炽坪陇遗址(原名为“科蹄湾遗址”)地处马祖列岛南部的一个小岛东莒岛的西海岸。2001年,台湾考古学者在田野考古调查中发现,并分别于2001、2004年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根据炽坪陇遗址的贝壳测年数据,为距今约6,000年前的史前遗址,出土大量陶器、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石锛、石刀)等。其丰硕的考古内涵至今仍为马祖最重要遗址之一。马祖炽坪陇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马祖群岛史前遗址的空白,而且也增添了福建沿海史前文化在海洋岛屿的分布地点。陈仲玉教授的团队在马祖岛做了许多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发表的成果有《亮岛人DNA研究》、《马祖亮岛岛尾I遗址试掘》和《马祖亮岛岛尾遗址群发掘及“亮岛人”修复计划》。

猜你喜欢

史前台湾地区研讨会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史前人,都画啥?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当代台湾地区法学教育与司法官训练制度之现状与启示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京剧《辛追》剧本研讨会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食品安全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政策——对台湾地区猪肉食品安全体系的考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