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华龙洞
2018-06-14盛锦朝金泽田
盛锦朝 金泽田 董 哲
2007年5月,主持华龙洞发掘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因病去世,使得华龙洞的发掘陷于停顿,但各方对华龙洞的关注并未减少。时间进入2013年,距离2006年华龙洞发掘已经7年。为争取下一步的发掘与研究,东至县文物部门多次前往合肥,商请省考古所尽可能促成此事。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与安徽的同事对2006年在华龙洞发现的两件人类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华龙洞人类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根据对出土的可疑石器、骨器以及具有切割砍砸痕迹的动物骨骼的分析,专家学者推测华龙洞是一处古人类居住或生存活动的遗址。然而,发现的人类化石仅仅为1枚牙齿和1件头骨碎片,提供的演化分类信息有限。对古人类在华龙洞的生存年代,仅仅通过200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群组成进行过初步的分析,但尚未进行确切的实验室测试。因而对华龙洞人类化石的确切年代还不清楚。所幸的是,华龙洞还保留有大量含化石的地层堆积,进一步发掘有望发现更多的人类化石和相关的生存活动证据。
华龙洞遗址航拍
带着探究与回答这些问题的期盼,2013年12月26~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刘武、同号文、邢松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考古所)宫希成和董哲,以及安徽博物院的郑龙亭一行6人来到华龙洞考察。大家不顾旅途劳顿,马不停蹄地赶到东至县文物库房,查看以往在华龙洞发现的动物化石。经第四纪哺乳动物专家同号文研究员初步鉴定,动物化石包括大熊猫、剑齿象、犀牛、鹿、麂子等南方第四纪常见的动物种类。通过实地考察再次证实这里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含化石地层堆积,具有良好的发掘前景。大家现场商量决定:明年启动对华龙洞的新一轮发掘。2014年9月23~24日,省考古所副所长宫希成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刘武、吴秀杰来到东至县,为本年度的正式发掘进行前期调研,解决生活住房、民工雇用、发掘工具等与发掘有关的问题。
2014年10月,由安徽省考古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组成的野外工作队在东至县文物管理所相关研究人员的协助下重返华龙洞,开展新的一轮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参加发掘的人员有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刘武、吴秀杰、裴树文、同号文,以及他们的研究生魏偏偏、张亚盟,省考古所董哲,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研究生战世佳,东至县文物管理所盛锦朝、金泽田、单波。
发掘之前的华龙洞遍布巨石
时隔8年,重返华龙洞!大家对可能取得新发现与研究成果充满了期待与渴望。
准备发掘
10月10日,工作队员进驻华龙洞所在的汪村村庞汪组,租住在村文书汪国安家及另一村民家。汪国安高中文化程度,也算是当地的高级知识分子了。2006年首期发掘,他全程参加,积累了不少发掘经验。他利用发掘队员吃住在他家的有利条件,请教学习了野外发掘,尤其是寻找化石的知识——称得上当地的“土专家”了。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汪。老汪虽然个头不高,但他反应灵敏,手脚勤快,为人做事尽责尽力。
10月11日,深秋时节,华龙洞遗址第二期发掘正式开始。动土之前,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发掘队员无奈请了当地的神汉大仙徐大爷选择吉日良辰,举办了简短的祭拜仪式,以祭祀天地神灵。在遗址南面,徐大爷将供品有序摆放,然后点燃香火、焚烧纸钱、燃放炮仗。只见徐大爷口中念念有词,语速很快,大意是“祈求神灵大发慈悲,保佑发掘队员平安大吉、事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语,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封建迷信活动。
祭拜后,立即对华龙洞遗址进行详细探察。山脚下,生长着茂密的杂草,有半人高,中间还夹杂着巨石。发掘队员与民工一起迅速清除了工作区域的杂草。这时才发现,整个山脚下的工作区域内遍布巨大的石块。山坡上也零散分布着一些巨石或巨大的胶结堆积物。根据对华龙洞所在地梅源山的考察,推测山脚下的这些石头是山体在地质构造运动作用下崩塌、滚落下来的。开始,大家尝试用电镐钻眼后放入膨胀剂,试图使其慢慢胀裂,但这种方法收效甚微。石头太大,太硬,2个小时时间只穿了两个孔,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好放弃。大家商量使用机械来清除山脚下的巨石。当天下午,一台挖掘机、一台破碎机和一辆大卡车来到现场。这些机械迅速将现场的巨石直接抓到卡车上,或者粉碎成几块再放到卡车上。不到半天,山脚下的巨石就被清理干净了。
开始发掘
完成各项准备后,开始正式发掘。在山坡下方发掘队员清理出一片空地,以2006年发掘布方原点为基准,规划布置了18平方米的发掘区。清理地表扰乱层后,沿着2006年的发掘面继续向下挖,很快就发现破碎的动物骨片和零星牙齿化石。进入原生地层后,开始出露保存状态较好的动物化石。
工作人员和民工开始发掘
使用铁筛挑选化石
水池边清洗发掘土,寻找化石
开始正常发掘工作后,我们安排民工和工作人员在每一个发掘探方中按照10厘米的厚度逐层下掘,现场寻找化石。然后将发掘出来的地层堆积物运到附近的平地上,使用铁筛子选化石。但挖出来的地层很湿,粘在一起,有些还呈块状胶结,经常把筛网眼堵塞,挑选化石的效果不好。为此,大家讨论并实验摸索出一套适合华龙洞具体情况的发掘和挑选化石规范。发掘和整理化石遵循5个步骤。第一步,现场发掘:指导民工灵活运用地质锤、竹签和手铲等发掘工具,以每层10厘米的深度向下掘进,如有化石出土则及时拍照,然后在标签纸上给化石编号、记录数量、日期等基础数据。第二步,就地筛选:人工捡选后的含化石层黏土,经铁筛子进一步筛选,争取不让体量较小的化石漏网。第三步,将地层土装入编织袋,运到距离发掘现场大约300米的村口水池边,再将袋装黏土放进大水池里浸泡一夜,以让其充分化解成稀泥。第四步,大盆冲洗:将水解的稀泥倒入塑料大盆,然后用水冲洗,直到没有泥浆为止,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冲洗几十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的化石。第五步,整理标本。无论是山上发掘还是山下冲洗,所有化石标本最终都得分门别类地存放到整理箱。每天收工时,老汪使用他家的拖拉机将累计一天的发掘堆积物用编织袋装好,运至水池边。民工分为山上发掘和山下水池边清洗两组。工作人员负责现场指导、初步鉴定、填写标签、后期化石整理。整个工作流程井井有条,工作人员和民工都很高兴。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以及化石的初步整理和鉴定,开始逐渐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一些可疑的石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表面保留切割、砍砸痕迹的动物骨骼。半个多月过去了,大家一直企盼着人类化石的发现。
发现人类化石
10月27日上午8点45分,吴秀杰老师在水池边冲洗堆积物挑选出来的化石中发现了一枚疑似人类的牙齿化石。经过仔细观察对比,确认这枚牙齿是人类下颌第三臼齿。查看记录,这枚牙齿出土的时间是前一天晚上(10月26日),发现于B5探方,1.43米深处。这是继2006年之后,重新发掘华龙洞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大家都非常兴奋,吴秀杰立即分别给在北京和合肥的刘武老师、宫希成副所长打电话报告好消息。
2014年在华龙洞发现的第一枚人类牙齿化石
裴树文研究员向大家讲解发现的石制品
同号文研究员在查看发现的动物化石
人牙化石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刘武和吴秀杰两位老师的高度警觉,感觉在这几天出土的地层堆积中有可能找到更多的人类化石。同时,吴秀杰将注意力集中于发现人牙的同一天的堆积物中。经过仔细反复挑选和对比,又从中找出10多件小块的人类头盖骨碎片。发现人类化石后,大家的士气得到鼓舞,工作热情更加高涨。现场发掘与水池边清洗挑选化石工作更加仔细认真。除了人类牙齿和头骨碎片化石外,这次发掘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代表古人类生存活动的证据,包括一些可疑的石器以及动物骨骼表面的切割和砍砸痕迹。旧石器考古学家裴树文研究员对这些标本进行了观察,确认其中若干件具有人工属性。
在这次发掘过程中,发现并采集了数量丰富的动物化石,初步统计动物化石大约有3000余件(包含破碎骨片)。哺乳动物专家同号文研究员对发现的动物化石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初步认定在华龙洞的哺乳动物群中,有15个种属。目前已确定的灭绝种类有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4种。因此,我们倾向认为动物群的时代在更新世中期。
2014年在华龙洞发现的第二枚人类牙齿化石
西班牙古人类学家来访
西班牙客人与刘武和吴秀杰观察化石标本
西班牙客人在华龙洞发掘现场
11月1~4日,西班牙国家人类演化研究中心教授José María Bermúdez de Castro和 María Martinon-Torres在参加纪念周口店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85周年学术研讨会及湖南道县福岩洞考察之后,在古脊椎所年轻古人类学家邢松博士陪同下应邀来到华龙洞考察。西班牙是欧洲古人类化石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近30年来,在西班牙的Atapuerca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和相关的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这些年代在距今140万年到数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以丰富的数量和良好的保存状态以及古人类学家们一流的研究成果,使得Atapuerca遗址成为欧洲古人类研究的中心,引起了世界各国古人类学及相关学科专家的关注,如同中国的周口店。José María Bermúdez de Castro和María Martinon-Torres都是世界知名的古人类学家。José María Bermúdez de Castro曾经担任西班牙国家人类演化中心主任并一直主持Atapuerca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这两位西班牙专家与中科院古脊椎所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华龙洞发掘现场,省考古所宫希成副所长以及刘武、吴秀杰等专家向客人介绍了华龙洞遗址及发掘情况。西班牙专家对华龙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发掘和研究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11月2日,西班牙专家观察了发掘出土的化石标本,并从中辨识发现一枚人类下颌犬齿。这是本次华龙洞发掘发现的第二枚人类牙齿化石。
“华龙洞”露出来了
参加2014年华龙洞发掘的部分工作人员、西班牙客人和民工
2014年发掘结束前暴露出来的小洞
为时一个多月的发掘很快结束了。这一年是各方面条件最艰苦的一年,十几个发掘队员挤在相距甚远的两处居民楼里,而且是和居民混住在一起。生活起居不方便倒也罢了,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还经常遭遇缺电缺水的尴尬。另外,没有宽带网,手机信号不稳定,这些都给发掘队员的工作和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没有办法,初来乍到,对村庄的相关信息茫然无所知。尽管如此,对于这些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的队员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发掘后期,18平方米的坑内出现两块巨大的石头,占据了几乎整个发掘空间。未来发掘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要通过爆破清除这些巨石。11月17日是野外工作结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请来挖掘机清理工作区域的渣土和碎石。清理完发掘区周边后,我们发现发掘区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块巨石悬吊,有可能脱落,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们请挖掘机师傅将这块石头从山坡上清除。就在挖掘机抓起这块巨石的一瞬间,一个洞穴开口呈现在大家眼前!“一个小洞”,众人惊奇地异口同声道。挖掘机将这块巨石清除后,一个洞穴开口呈现在山坡上,几位年轻队员忍不住好奇心竞相把头探进洞口,想探个究竟。洞穴似乎很深,洞顶悬挂着干枯的石钟乳。2006年第一次发掘华龙洞时,韩立刚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想象这里曾经存在有一个洞穴。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洞穴。野外发掘结束前暴露出的这个洞穴是否就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华龙洞呢?洞里面会有古人类化石吗?带着这些疑问,队员们期盼着新的发现和认识,期待着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