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入殓师:“黑衣天使”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2018-06-14莫梓芫吴瑕胡冬冬
文_莫梓芫 吴瑕 图_胡冬冬
4月5日清明节,清晨,天空乌云密布,小雨淅淅沥沥。徐纯在汉口殡仪馆的员工宿舍简单洗漱后,赶在6时30分正式上班前到达工作岗位。清明时节,是汉口殡仪馆最忙的时段,馆内设有骨灰寄存服务,不少家属都会赶来祭奠。
“我们的工作岗位叫防腐整容师,就是大家叫的‘入殓师’。” 1994年出生的徐纯,2015年7月入职,是目前馆内防腐整容组13名员工中唯一的女性。
上午10时30分,徐纯已为10多位逝者化妆,为3位逝者洁身穿衣,还搭手帮着抬逝者到火化间完成火化。
化为“天使”源于纪念
选择化身为“黑衣天使”的那一刻,对徐纯来说,是一场纪念仪式的开始。她要纪念的,是已经逝去的父亲。这段故事要从2012年上半年讲起。
那时,徐纯读高二。有一天,亲戚突然赶到学校把她直接接到了殡仪馆。徐纯的父亲走了,在父亲火化前,她见到了最后一面。“爸爸是从我初中毕业那年开始生病的,好像是肝脏附近的血管肿瘤破裂去世的。”徐纯至今不愿回忆起父亲离世的具体细节。
第一次经历挚亲的逝去,让徐纯第一次思考生死和亲情。她突然发觉爸爸一直用隐忍的方式爱着她,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想打扰她学习,但这样的离别成为她心底的遗憾。而那段伤痛的经历也让徐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防腐整容师,并埋下了对这一职业敬畏和向往的种子。“爸爸的病体经防腐整容师的手后,显得精神了许多。”徐纯回忆道。
高考结束后填写志愿,因着心底那份遗憾,徐纯瞒着家人偷偷报考了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我选择前,就已经知道未来的工作环境会是怎样,大概知道会面临什么。”
用双手慰藉家属的悲伤
因为自己经历过生死离别,所以徐纯格外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家属的遗憾和难过。而她能做的就是倾听,并按照家属的要求对逝者遗体进行装扮,以此慰藉生者的悲伤。
2016年,徐纯为逝者办了场不是婚礼的婚礼。那是一位年轻女子,因车祸去世时离婚期只差十来天。女子的未婚夫和父母都提出来,希望她能穿上婚纱,以最完美动人的模样与大家告别。徐纯怀揣着感动,和同组的工作人员们一起认认真真尽可能恢复女子的原貌,让她能以最美的仪容穿上婚纱。“黑衣天使”们的尽心竭力,换来了逝者家属的鞠躬致谢。“那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遇到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去世女孩,徐纯会把她想象成自己。“像最近有个和我同龄的女孩,我就给她化当下最流行的妆容,戴上小装饰品,还给她梳了个丸子头。”徐纯平日不施粉黛,不穿裙子,但在给逝者整理妆容上,却愿意花上十二倍的工夫。
给逝者化妆并不是“黑衣天使”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对遗体进行洁身穿衣才最耗费时间。遇到一些非正常去世的逝者,防腐整容组需要出动四五个人手,一起用外科医生的器材,为逝者进行伤口缝合,超过5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节假日加班,对徐纯来说也是常态,她平均每天要为20位左右逝者清洗和化妆。
从尴尬地接触第一具男性遗体,到淡定地为因各种原因去世的逝者进行遗体仪容的整理,徐纯的心态越来越平和。在碰触遗体前,组里的成员都会毕恭毕敬为逝者鞠上一躬。徐纯说:“我在为他们清洗身体时,会在内心与他们对话,盼他们安息。有时候我想,生命或许是不息的,只是转换了存在形式,就像我觉得爸爸一直在,只是存在于其他维度和时空。”
殡仪馆是死亡教育的学堂
死亡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缺失的,徐纯把殡仪馆当作一个进行死亡教育的学堂。“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去往哪里,从小就应该有所了解。了解生命之后,才能合理面对生老病死,才能了解到如何与亲人互动和相处,也才能少些遗憾。”徐纯说。因此,她格外珍惜和感恩每一个活着的当下,只要有时间就陪伴亲人朋友。
在徐纯的眼中,她拥有一个价值追求型人格。选择做防腐整容师,除了对父亲的纪念,就是承担送逝者最后一程的使命。“这个工作挺好挺重要的。人人都会有走到人生终点的一天,白衣天使迎接生命到来,我就做一个‘黑衣天使’,让在这个世界游历完的生命,安详地抵达天国。”徐纯说。
不过干这一行,来自社会的压力很大,徐纯大学班上近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改行了。“我们称防腐整容工作为‘内勤’。在外,面对不熟悉的朋友,不会谈及自己的工作。”徐纯说,一些朋友的婚礼,如果对方没有邀请,内勤工作人员都会选择不去现场。社会的偏见,也使得殡葬服务工作者很难找到对象,很多殡葬人都是内部解决,但徐纯还是相信缘分,她一直在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到来。“每个女孩都会期盼自己的爱情,我也不例外。我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对我人生重要的爱情,也一定得要求他能够理解我的工作,敬畏和理解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