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初班学生汉语发音点滴谈

2018-06-13李成荣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模仿积累运用

李成荣

摘 要:总结失败,积累经验;反复朗读 培养语感;注重模仿 随时学习;结合动作 加深印象;标注声调 记牢声调;民汉结对 纠正发音;多搞活动 激發兴趣;营造环境 激发兴趣;积累经验,学会运用。

关键词:积累;培养;模仿;运用

为了加快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尽快缩小贫困地区与先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向内地28个城市的内地新疆高中班输送高质量生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开办了区内初中班。这些区内初中班的孩子,以前生长在一个说维吾尔语的环境之中,现在来到了我们这里,面对着一个新的语言环境——汉语环境,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这些汉语发音不标准的孩子的压力,内心对说汉语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再加上这些内初班的孩子十二三岁离开家,还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恋,使得有的孩子甚至不敢再开口说话。面对着这样一群本来汉语水平就参差不齐,汉语发音不标准的孩子,我们这些教汉语的老师,个个都如热锅上的蚂蚁,如何纠正这些内初班学生的汉语发音,使这些孩子能尽快说一口基本流利的普通话,有力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学文化、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增进各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就成了我们这些老师的首要任务。

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它的作用是通过语音来实现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是靠语音来实现的。任何人在学习某种语音时都受语言的标准因素影响。因此,语言的学习是主观重要的。倘若语音不规范,那么语言的表达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很难完成交际任务。而对于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内初班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不能准确地学习汉语言,因此,他们学习汉语发音错误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一名在内初班教学一线的汉语教师,我对纠正内初班学生的汉语发音感触颇深,以下就是我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总结失败 积累经验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不停的总结失败并想方设法战胜失败,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对于内初班学生的汉语学习,“总结失败 积累经验”也非常的重要,教内初班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所感受。

鉴于以上原因,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让学生把平时读错的字及易读错的字归纳到一起,利用晨读、早读、课前读及一切可读的时间来反复读这些字。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孩子以前不会读得字会读了,容易读错的字不再出错了,汉语发音有了进步了,汉语水平有了提高了。

二、反复朗读 培养语感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练习朗读,不断模仿发音并最终培养语感的过程。反复朗读,对于内初班学生学习汉语来说,同样有很大的作用,他们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发音的错误,不停地纠正自己的发音,正因为如此,我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读的时间反复读生字词与课文,在读中纠正,在读中学习,在读中培养语感,进而促进汉语发音,提高汉语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不停求索的过程,虽然求索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纠正整个句子发音时没单个字来得那么简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效还是可以的。

三、注重模仿 随时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停模仿的过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不例外。正因如此,我在纠正内初班学生汉语发音时,就告诉学生,只有不停地模仿别人的发音,随时学习别人的发音,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不仅如此,我还告诉学生在听每节课时、看新闻时及听广播时都要有意识的听别人的汉语发音,把这些当做纠正自己发音的好机会,这样不仅有助于纠正自己的发音,还有助于让自己好好听课,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可以说是益处多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汉语发音有进步了,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

四、结合动作 加深印象

适当的肢体动作,有助于加深人对某种事物的印象,尤其是对于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课堂让学生在读生词、读课文时,加上手的动作与头的动作,边读边比划该字的声调,以此来有效加深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部分同学能自己编一些动作,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由于印象深刻,学生记住了就不容易忘记,可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五、标注声调 记牢声调

凡是教过这些内初班孩子的老师,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之所以汉语发音不标准,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声调区分不清楚,如:一声与三声、二声与四声、一声与四声之间,作为汉族孩子有时都是很难区分声调的,何况十二三岁的内初班的维吾尔族孩子,所以我想方设法去让他们记牢声调,为了让他们尽快地记牢声调,学会声调,我就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随时标注声调的好习惯,在标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汉字声调的记忆,同时还让学生去记一些他们印象深刻的词语,从而让他们去记牢这些词语的声调,运用所掌握的声调,去学习新的声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民汉结对 纠正发音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一个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于内初班的孩子,要纠正自己的发音,老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一个老师不可能手把手地教每一位学生。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结合我校的特点——民汉合校。让我班的学生与汉族班的孩子结对子,这就可以解决寡不敌众的矛盾,一个汉族学生其实也就是一个小老师。

通过结对子,让他们经常交流,成为很好的朋友,同时,他们在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纠正内初班孩子的汉语发音,既学习了语言,还做好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结亲活动,可谓好处多多。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与自己的汉族亲戚一起交流的氛围更加融洽了,孩子们的汉语发音也更加标准了,性格也更加开朗了,喜悦的神情也不时地从脸上流露出来了。

七、多搞活动 激发兴趣

语言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還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其次还通过对一些古代文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名家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从而使他们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我还组织本班学生积极地开展与结亲亲戚的各类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了丰富课外活动,我召开班委会,和班委们一起制定课外活动计划;和结亲班级的汉族同学一起搞读书会,让他们在一起多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汉语发音;走访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甚至还自己掏钱,请他们吃火锅,在边吃边聊的过程中捕捉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于是,主题为“我眼中的乌鲁木齐大巴扎”、“民族团结一家亲”、“厉害了,我的国”、“我为58中续写未来”、“我们新疆好地方”——采访课外活动应运而生,同学们在参与中获得了知识,对汉语产生了兴趣,发自内心的想去说好汉语,因此也就想去纠正汉语发音。

不仅如此,我还利用作文课及阅读课,带领他们搞一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对一些汉语发音好的同学,给予极大的鼓励,以此来激发他们纠正汉语发音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为纠正汉语发音打牢了基础,在汉语发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八、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学习语言来说,环境更是重要,当然,光有环境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兴趣,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为了纠正内初班学生的汉语发音,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竭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环境。第一,先告诉每位学生说汉语的重要意义,并鼓励他们说汉语,从思想深处让学生愿意说汉语,先做好思想工作,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第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做好宣传工作,比如,在班级的墙上,板报上写上“我要学汉语 我能学汉语 我是最棒的”,每天激励学生学汉语。第三,开展竞赛活动,每周评选出6名汉语进步大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再评出在说汉语方面表现好的小组、宿舍、餐桌,达到全员参与。

以上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为每位同学都说汉语营造好的环境,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可谓双管齐下,对他们尽快说好汉语,效果比较明显。

九、积累经验 学会运用

当然,如何纠正内初班学生的汉语发音,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但有一点是我们内初班老师必须明确的: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比较特殊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对汉语的正确发音,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再用以前那老套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强迫孩子去纠正汉语发音,又怎能激发他们纠正自己汉语发音的兴趣呢?因此,教师再也不能用那老套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具有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最能表现师生独特个性、最有效率的课堂吧!让我们的孩子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下逐步纠正自己的汉语发音吧!

猜你喜欢

模仿积累运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