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2018-06-13李子云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国际化高职教育

摘 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人才培养结構性过剩、小语种人才短缺、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缺乏等问题。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应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聚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供给水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多方协同创新、通力保障供给侧改革,为“一带一路”提供高质量的供给。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1-0012-05

“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世界合作发展的新纪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具备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合作的良好基础,但高职院校需求侧改革发展思路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与“一带一路”经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进程相比相对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不适应之处。应用经济学中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可以为探索“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思路和路径。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内涵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一对作用方向相反的概念。《百度百科》解释“侧”就是“向一边倾斜,即偏重、侧重某一个方面”。因此,“需求侧改革”就是“偏重、侧重改革需求方面诸多问题”,表现为政府强力调控市场,通过刺激消费和加大投入来促进经济发展,即“强政府、弱市场”。“供给侧改革”就是“偏重、侧重改革供给方面诸多问题”,表现为政府服务市场,通过劳动力、资本、资源和创新等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即“强市场、弱政府”。“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相当于硬币的两面,无优劣之分,在经济发展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强力调控市场,对经济发展有利,“需求侧改革”占主导地位。当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市场调控作用对经济发展的效果更好,“供给侧改革”占主导地位[1]。

(二)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供需匹配,以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需要优化与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构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命运共同体,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动高职教育从“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转变,以实现与经济社会的供需匹配。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加快调整自身结构,加强内涵建设,遵循高职教育基本属性和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现场处理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一带一路”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

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高职教育供给侧质量和满意度,是人民对教育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在“需求侧改革”主导下的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发展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基础建设落后于发展速度,高职教育发展基础不牢固。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与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存在严重倒挂。2016年,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为1828亿元,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10110亿元的18.08%,与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地位极不相称。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最低为6976.31元,最高为9020.69元[2]。从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上报的质量报告来看[3],隶属地方政府的高职院校有超过50%低于12000元的生均拨款水平,有的甚至不足3000元,与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的国家规定相差甚远。且大多数行业和民办高职院校缺少财政生均专项拨款,办学资金更显得捉襟见肘。同时,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单一,对非政府渠道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足,导致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为了摆脱竞争和生存的压力,投入主要在需求侧,将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数量和专业数量上,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服务等供给侧建设,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20∶1,个别院校竟然达到40∶1[4]。大多数高职教育发展基础薄弱,降低了国际合作交流的自信心,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比较低

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分析。宏观指标主要有国际化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国际化交流活动、高职教育项目输出或输入等;微观指标主要有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水平、院校管理与运营的国际化程度、人员的国际化程度等。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越高,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经验越丰富。留学生规格和数量反映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2016年,我国高校接受的留学生人数为44万多名,其中,只有172所高职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留学人数为7000多人[5],占整个留学生比例的1.58%,所占比例与高职院校数量极不相称。400所高职院校进行了中外合作办学,与1346所高职院校总数相比,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较少,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微观角度看,将国际化办学理念作为办学方针的高职院校依然甚少,将国际化教学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数量更少,高职院校具备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非常低,双语教学比例较低。整体来看,高职教育国际化影响力尚未形成[6]。

(三)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教育社會服务能力内容包括服务区域产业能力、服务区域文化和社会能力、非学历教育培训能力等。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未来的定位目标和发展方向,也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能力(应用技术的研发能力)是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指标,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能力不足。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科技项目研究能力,能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的少之又少。其次,仅少数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以技能名师工作室开展工作,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十分稀缺,科技孵化器建设基本是空白。第三,高职院校专利发明授权数整体较少,科技转化能力羸弱,资料显示,有53.2%的高职院校无技术交易到款[7]。科研能力不足使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大打折扣,影响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四)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

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电商人才缺口为1000万,其中跨境电商人才“一将难求”;物流人才缺口650万,到2020年,由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400万。2017年,高校毕业生795万,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360万,从数据的角度考虑,毕业生应该供不应求,但2017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的情况并存,学生低就业与企业高要求矛盾加剧。事实上,每一年都成为“最难就业季”,保就业、就好业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究其原因,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高职院校以需求侧思维培养学生,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短期冷门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专业特色不鲜明,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保留着升格或转型之前的专业结构,没有按照社会需求和产业变化设置专业,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中低端人才过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产能也随之转移,企业的需求持续发生变化,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周期性产生矛盾。同时,“一带一路”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法律、懂得国际管理、掌握国际金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高移,造成中低端人才供给出现相对过剩。高职教育供给的人才相对过剩与短缺共存效应,充分表明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存在着严重问题。

(五)小语种人才短缺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和认同标志,小语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小语种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最大的掣肘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就有40多种官方语言,除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大语种外,都为小语种[8],小语种在国际交往中使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但作用极其重要。高职院校设置小语种专业和课程极其匮乏,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英语专业和相关课程,少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德语、法语、韩语(朝鲜语)、日语、俄罗斯语等语种课程,但大多作为选修课开设,囿于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和办学经费有限,小语种教学覆盖不够,特别是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西亚国家的小语种,基本没有高职院校开设。小语种教学状况堪忧,影响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

(六)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缺乏

高素质国际化教师团队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引进来”就是高职院校教师到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理念、模式和方法,借鉴教学资源,丰富、完善和改革我国的高职教育,使之更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出去”就是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理念、标准、资源、管理和服务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升其职业教育水平,巩固国家间的友谊,达到民心相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国际化教师团队实施,但受到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和自身禀赋的影响,很多教师无法全面理解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模式,这阻碍了高职教育的输出。因此,提高国际化教师团队的素质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实施国际化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人才流动与配置的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是人才的供给者,高职院校应该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既能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又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我国虽然与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赛教结合、现代学徒制等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实践效果卓有成效,其经验对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应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坚持高职教育国际化方向,不断探索国际交流和合作路径,形成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新格局。

首先,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借“一带一路”东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开展联合办学,尝试需求侧不同要求的国际合作模式,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帮助发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

其次,输出我国高职教育理念,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我国应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培训、资格认证和技能竞赛,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输出高职教育理念。同时,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必然吸引大批留学生进入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同时助力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开辟学生境外就业渠道。

最后,积极引进沿线发达国家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沿线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专业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和线上线下开放教育资源等,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积极引进这些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增强我国高职教育造血机能,为高职教育优质供给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聚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供给水准

1.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夯实基础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院校基础建设能力要求更高,经费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础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沿线部分高职院校基础薄弱的最大限制因素是资金缺乏,各级政府应该尽快落实2017年生均财政拨款12000元的国家规定,但由于沿线省市财政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均衡,导致沿线部分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很难落实到位。因此,需要国家“全国一盘棋”强力推进,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加快制度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协同强化落实生均拨款主体责任制,对各类主体举办的高职院校一视同仁,避免生均拨款的“身份差”;构建生均拨款运行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加强生均拨款全程督查问责,引入第三方开展生均拨款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实时公开[9]。充足的资金可以夯实基础建设,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优质供给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

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是高职院校提供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只有具有国际化理念、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满足“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学生。

首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紧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要求和沿线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建设重点任务,与名优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探索“教育+培训+实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技能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其次,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开展教师国际化培养。以国家援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师到项目中去任职,组织教师走出国门开展讲学、教学、进修、参加学术活动和研究,增加教师国际化学术经历,强化“引进—消化—转化”效果,综合评价教师国际化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提高本校教师国际化水平的同时,加大引进专业类和外语类外籍教师力度。

最后,借鉴《悉尼协议》,研究制定国际化师资建设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建立激励奖励长效机制,激活教师潜能,鼓励和推动教师提升国际化素养和能力,重点奖励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高職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国际性。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两个明显不足之处。一是轻实践、重理论。由于缺乏利益协同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没有实质性融合,学生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走上工作岗位仍然存在几年的不适应期。二是大多高职院校国际化意识欠缺。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国际性,要推行“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送学生走出国门培养,也可以引进国际化的高水平教师和教学资源;再比如: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合采取“职业+外语(小语种)”或“外语(小语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需求侧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实现高职教育与“一带一路”倡议联动

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的实质是供给与需求错配,这种错配倒逼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高职院校要尽快从争取就业岗位的需求侧思维中摆脱出来[10],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建设领域,调研“走出去”企业的诉求,筛选当地国的需求设置专业,淘汰落后的“僵尸”专业,“关、转、并、停”不适应的专业,“增、合、开”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专业,重点扶持契合“一带一路”需要的新兴专业,建立若干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培养“一带一路”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围绕专业重构课程体系,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发课程标准和国际课程,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技能实践、实训课程。以“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结合,开发中外语言教授的课程体系,引进、改编、合编国外优秀教材,打造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

加大外语教学力度,把中外语言推广纳入国际交流合作框架。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派教师,提高教师的小语种水平,缓解小语种教师紧缺的矛盾,也可借助本地外国语大学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培训高职院校小语种教师。争取政策,设立扶持小语种专业或课程专项资金,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开设小语种专业或课程,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东南亚、拉美地区、非洲的小语种课程,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中亚、俄语系列小语种课程,西南边陲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欧洲、南亚等地小语种,有效利用各自地缘优势、跨境语言优势发展小语种教学[11]。

通识教育可包括当地政治、历史、人文、民族、宗教、地理和环境、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联合开发通识共享课程,提升学生国际化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思维。

(四)多方协同创新,通力保障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协同创新发展,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解决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整合供给侧各要素,协同一致地完成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恢弘广大,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和民进组织协同,需要政府引领、行业企业合作、中介搭桥、华人华侨穿针引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增值各种资源,协同解决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的局限性,激活高职教育供给活力,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精准供给。

首先,将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其次,政府相关机构、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成立高职教育“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中心和高端智库,研究前瞻性和现实问题,参与研制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和规则,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库,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政策和信息咨询。比如,研究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提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和办学方案,制定高职教育契合“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联合协商机制和风险评估,发布中资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建立“一带一路”倡议人才预测需求数据库,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最后,沿线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应该抱团发展,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借船出海,借路出关,成立职教联盟和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助力中资企业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依托职教联盟和产教协同联盟理顺办学共同体的权责利关系,整合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的有效供给。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调整办学定位,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聚焦内涵建设。既要开放胸怀,心系天下,又要力求务实和稳重,脚踏实地开拓高职教育国际化道路,增强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供给质量和效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扛鼎出力。

参 考 文 献

[1]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6(19):8-13.

[2]邢晖.当前高职院校经费问题调查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58-62.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7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5]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6-07-19)[2017-12-31].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news_detail.aspx?artid=64266& cateid=1539.

[6]毛大龙.基于“三化”与“三款”发展理念的办学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36-40.

[7]张菊霞,王琪.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J].职教论坛,2017(4):39-44.

[8]沈骑.小语种,冷热之间[N].光明日报,2014-12-18(15).

[9]任占营,童卫军.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实施困境与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8):101-105.

[10]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9-23.

[11]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08-13(11).

Research o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Li Ziyu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foundation is weak,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level is not high, social service ability isnt enough, talent cultivation is structural surplus, small language talents are in shortage, and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team of teachers are lack.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pply side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re-define school policy, implem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strength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ptimize specialty structure, strength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 as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supply for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Li Ziy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d Service College of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Wuhan 430064)

作者簡介

李子云(1964- ),男,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基础理论,职业技术教育(武汉,43006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域”(17BJR01117);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2017155);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课题“国际化视野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5),主持人:李子云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国际化高职教育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