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 提升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2018-06-13杨柳
杨柳
摘 要: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呈现思维的过程,有效提高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利用思维导图,助力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导图;综合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8-008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8.051
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的本质是:要求学生在已有的区域认知下,对新的地理情景,根据问题的指向,运用合理的地理思维方式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对人类活动的评判,解决和论证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和完善的地理认知结构,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常规做法。
大量的地理知识的储备,是地理学科素养形成的基础,但记忆量大而繁琐,一定程度上,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寻找规律,减少记忆量,了解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能有效提高比较和归纳的能力。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能有效地呈现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将思维的形成发展过程可视化,条理化,进而提高地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推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以思维导图的使用和建构为方法的教学实践探究中,会遇到不少实际的问题,笔者探讨的是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思维导图对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几点措施。
一、以成因分析为建构思维导图,利于形成分析和推理的思维习惯
一般来说,建构思维导图有多种方式,宏观结构的知识体系建议采用平行扩展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而对地理的核心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教学,更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成因分析的角度入手建构思维导图,能将地理环境各要素联系起来,对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归纳,这正是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引入到常态的教学中,有利与学生的分析和推理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例如,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教材中给的是结论式的几句: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的多样性锐减。光有这几句话是绝对没有办法到达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的。授课时教师要从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入手,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而这些要素的变化是如何改变大气环境、水体环境等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因果关系为核心的思维建构,可以让学生从每一个知识环节为切入点,有效寻找出思维推理的方向和联系的节点,形成思维的网络,同时提高其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通过延长和扩散思维链,有利于拓宽思维的角度
单一链条的思维导图和单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所体现的地理思维也是简单的。要拓宽思维的广度和创新的角度,教师可以考虑以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为思维发散的节点,通过增加路径的方法或是延长思维链的方式,对有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和加工,可以拓宽思路的路径,建构网状思维体系。例如,以图一为例,我们可以向上游方向拓展思维导图,增加从生物角度看,植被破坏包括:森林密度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种类减少,森林结构破坏。向下游方向拓展推理出:生态破坏,对地理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弱,自然灾害频发。由此实现了延长和扩散思维导图链,有效地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模仿和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形成综合思维方式
建构思维导图不是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和使用。如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已有的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思维导图,建构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思维导图,可以使得思维的角度更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在新的情景中,利用已有的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作为思维的突破点提高类比和推理的能力,如地震对九寨沟的景点会产生那些影响?此时地理情景变化,思维角度必然要发生变化,利用已有的思维导图(图一),分析时引导学生找出地震破坏地表形态,会导致美丽景观消失,破坏地表植被,破坏水系流动方向,学生自然会找到知识的链接点在于地表植被,从而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提高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养成地理综合思维。
四、归纳和重构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综合思维的应用能力
单纯地在课堂中构建了思维导图,只代表了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而无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地理的学科能力并没有真的提高。思维导图要对地理思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必须建立在地理的基本原理之下,并对其进行重构;在重构归纳总结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地理综合思维的能力和品质。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形成的原因,学生掌握得很好:(1)夏季东北降水多,多暴雨。(2)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3)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地下有冻土,地表水不容易下渗。如果此时摆脱三江平原的区域特征,转化问题角度,提出设问:北亚三大河的沿岸有沼泽分布的原因?学生就发现这样回答,只有一半的分,夏季东北降水多用不上了,凌汛这漏点了。如果改成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游沼泽季节性变化的原因?思维导图就无法使用了。
如沼泽的本质是湿地,其实就是地下水位较高的问题,核心为地表储水问题,此时可以将思维导图进行重构,转化成储水问题的思维导图(图二),如果进一步的拓展,而储水问题的思维导图也可以用在洪涝,水资源、干旱的问题上(图三),这样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思维导图的功能,真正建构了属于地理学科的知识框架。由此在地理归纳和综合过程中,此时地理的思维品质有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保护和发展个性的思维导图,是地理综合思维个性化的需求
一個思维导图的形成,展示的是学生自我的思维分析的品质,学生个体特征,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的方向和习惯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建构的思维导图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建构符合思维导图的特点,有利与学生的的分析和使用,满足地理综合思维个性化的需求,思维导图可以允许有多种形式存在。比如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的学生习惯用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植被、洋流等地理直观要素式的方式来构建,有的喜欢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来构建。洪涝的成因:有的学生喜欢用要素分析法:自然原因(降水蒸发河流地形植被),人为原因(水利工程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进入高风险区),有的从概念出发,根据一个地区水体变化的角度,从来洪,蓄洪,泄洪来分析。无论用何种方式,只要能满足学生的解题需求,能够提升地理综合思维的能力,都是符合地理学科能力的发展的需求的。
思维导图的使用只是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载体,其使用范围可以是在日常课堂教学、在高三复习,也可以是答题和解题。思维导图在建构重构和使用时,也就承载着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如能自如的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地理的综合思维必然成为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培养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教学主要目标也就得以达成。
参考文献:
[1] 张亚南.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0(4).
[2] 袁孝亭,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