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
2018-06-13姜利
姜利
[摘 要]“应付债券”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不同的会计主体站在各自的角度进行账务处理的结果,其中有关摊余成本的计量与核算存在一定难度。文章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付息方式下的账务处理,并归纳了两个“万能公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付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万能公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075
金融工具历来都是《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准则解释很专业但也比较抽象,专业名词较多,计算较复杂,使得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很多学生财务会计学习到此就开始“蒙圈”了,认为会计太难学,不少同学也因此失去兴趣。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是不同的会计主体站在各自的角度进行账务处理的结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希望通过全面比较,使广大学生对两者有更深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并能准确、快速地进行相关会计核算。
1 债券的发行方式
目前,企业发行债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未来需要偿还债券购买者的本金和利息,所以债券的发行价格由债券发行期间流出的现金流量现值确定:包括债券本金的现金流量现值和债券利息的现金流量现值两部分组成。其中债券本金一般于债券到期日一次性支付,因而其现金流量的现值表现为复利现值;债券利息通常为分期付息,因而其现金流量的现值表现为年金现值。也有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则其现金流量的现值仍然表现为复利现值,因此会出现平价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三种方式。只有了解债券的发行方式,才能理解后面溢价与折价的摊销。
2 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同一债券业务中,发行方和购买方在会计科目设置中有共通之处:对于发行方来说,发行债券,形成“应付债券”,票面利息形成“应付利息/应付债券——应计利息”,实际利息费用形成“财务费用”等;对于购买方来说,购买债券,可以形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票面利息形成“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实际利息收入形成“投资收益”。把握好每个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是后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关键。
3 具体会计处理
不管是溢价购入(或发行)还是折价购入(或发行),都可以分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債券两种。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及应付债券的教学中,几乎所有教材在介绍溢折价摊销的时候都采用表格分析法,编制“实际利率摊销表”,进行投资收益及摊余成本的计算。对学生来说,编制“实际利率摊销表”比较烦琐,有一定困难。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摊余成本的内在含义,采用公式计算法进行分析,更为直观,也便于理解。为了说明的方便,文章作了以下假设:一是不考虑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二是不介绍插值法的计算,实际利率题目直接给出;三是因篇幅问题,仅以溢价发行(购买)债券为例进行说明,其账务处理举例分析如下。
3.1 若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
【例1】2015年1月1日,A公司支付价款1056.53万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B公司同日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面值总额1000万元,票面年利率5%,实际利率3%,于年末支付本年度债券利息,本金在债券到期时一次偿还。合同约定:B公司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A公司在购买债券时,预计B公司不会提前赎回。A公司有意图也有能力将该债券持有至到期。双方有关账务处理分析如下:
【分析】第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即债券面值,而非初始投资成本,这是最易出错的地方;第二,“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期初摊余成本=账面价值=1000+56.53=1056.53(万元);第三,交易费用及实际支付(收到)的金额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均计入“利息调整”中,在实际处理时,该二级科目金额可以根据“借贷必相等”倒挤取得。
【分析】①应收(应付)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000×5%=50(万元);
②投资收益(财务费用)=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56.53×3%=31.70(万元);
③=①-②=18.30(万元)。
2015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期末摊余成本=账面价值=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③=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①-②)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②-①)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1056.53-18.30=1038.23(万元)。
【分析】④投资收益(财务费用)=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38.23×3%=31.15(万元);
⑤=①-④=50-31.15=18.85(万元)。
2016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期末摊余成本=账面价值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⑤=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①-④)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④-①)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1038.23-18.85=1019.38(万元)。
【分析】为避免小数点的误差,最后一年先计算“利息调整”:
⑥=56.53-18.30-18.85=19.38(万元);
再倒挤计算“投资收益(财务费用)”⑦=50-19.38=30.62(万元),债券到期之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账户余额为零。
3.2 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
【例2】接【例1】,若该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实际支付价款为1052.37万元,其他条件不变,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即账面价值,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下“成本、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三个明细科目金额之和;“应付债券”摊余成本即账面价值,是“应付债券”账户下“面值、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三个明细科目金额之和。具体计算处理如下:
【分析】“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即债券面值,并非初始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期初摊余成本=账面价值=1000+52.37=1052.37(万元)。
【分析】①=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000×5%=50(万元);
②=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52.37×3%=31.57(万元);
③=①-②=50-31.37=18.43(万元)。
2015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期末摊余成本=期末账面价值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①-③)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②
=本期期初攤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1083.94(万元)。
【分析】④=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83.94×3%=32.52(万元);
⑤=①-④=50-32.52=17.48(万元)。
2016年末“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期末摊余成本=期末账面价值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①-⑤)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④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1116.46(万元)。
【分析】为避免小数点的误差,最后一年先计算“利息调整”:
⑥=52.37-18.43-17.48=16.46(万元);
再倒挤计算“投资收益(财务费用)”⑦=50-16.46=33.54(万元);
债券到期之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账户余额为零。
4 结 论
从上例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推导两个“万能公式”:
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每期期末的摊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每期期末的摊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通过公式计算摊余成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更清楚地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账户的账面价值的变化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比采用表格计算更易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81%E4%B8%9A%E4%BC%9A%E8%AE%A1%E5%87%86%E5%88%99%E7%AC%AC22%E5%8F%B7%E2%80%94%E2%80%94%E9%87%91%E8%9E%8D%E5%B7%A5%E5%85%B7%E7%A1%AE%E8%AE%A4%E5%92%8C%E8%AE%A1%E9%87%8F/13344773?fr=aladdin.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3]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