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旧事
2018-06-13乌镇发布
乌镇发布
阅读乌镇历史,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近现代,乌镇人走出小镇、走向上海、走到全国而成名成家的特别多,而且一个人闯出去了,随之带动一批人,形成一个传帮带的好传统。单从茅盾的表叔卢学溥开始,由他带出了茅盾,而在茅盾影响下,又带出了沈泽民、孔另境、王会悟等。乌镇冶坊主沈和甫是个儒商,在他的支持带动下,汤国梨毅然走出乌镇,走向大上海,成就一代诗人。
在乌镇西栅重建的江南园林水居,建有孔另境纪念馆,与茅盾纪念堂、沈泽民纪念馆、王会悟纪念馆比邻,馆中展示了孔另境的生平事迹。孔另境,茅盾夫人孔德沚胞弟。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孔另境早年投身革命参加北伐,在鲁迅和茅盾等人的影响下,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49年后,致力于新文化教育工作,成为一代文学家、出版家和文史学家。孔另境一生孜孜以求,积极献身革命,曾几次坐牢,历经坎坷,从不屈服,被誉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代表”。
从“长房长孙读书难”到“出奔上海”
据孔另境长女孔海珠《霜重色愈浓·孔另境》一书中介绍,孔氏在乌镇繁衍生息了几百年,到孔子第七十二世孙孔宪廷为太学生,曾被封奉政大夫,其独子孔庆增(1832—1922),即是孔另境的曾祖父。孔庆增授同知衔,赏戴蓝翎。虽曾为官,仍以酿酒为业,颇爱风雅,性喜琴棋书画。秉性刚直,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喜种花木,同治十一年(1872),一手建造了占地10亩的庸园,俗称孔家花园。以90高龄无疾寿终在自己的花园里。
孔庆增的长子孔繁麟,即是孔另境的祖父,授五品衔,中书科中书,自幼秉承庭训,刻苦自励,创立造烛之业,为官、经商之余,坚持读书写字,与有书法同好的沈雁冰祖父沈恩培是世交,因交好而又结亲,是沈雁冰与孔德址四五岁时定亲的长辈。
到了孔另境的父亲孔祥生(1873—1939)时,乌镇孔家由盛转衰。孔祥生是独子,曾授按察使经历衔,但不求上进,曾经营南北货等店铺,皆因管理不善而倒闭。死后,3年之内家产也因抵债而迅速败光。孔另境曾写过《一幅放恣的面影——为父亲的周年祭作》一文,写出了对父亲既恨又爱的复杂感情。孔祥生妻沈氏则出自诗礼旧家,性格贤惠而懦弱,年仅48岁就早逝,她生了8个子女,只有3个幸存。
孔另境在家排行老六,小名阿六,由于前面几个孩子早夭,成了家里的长房长孙,深得曾祖父、祖父的喜爱。而同时,生在这样的旧式家庭,孔另境的求学生涯也极为不易。孔另境进乌镇植材小学读书都是瞒着祖父的,小学毕业后,想离开家乡到嘉兴第二中学读书,可是,他的祖父极为顽固,对于后辈的教育,认为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其他什么教科书没必要再读,坚决反对孔另境外出读书。
孔另境只好求助于姐姐孔德沚和姐夫沈雁冰,为此,沈雁冰与孔另境的祖父开展长达几个月的“笔战”,孔另境最终获得了进中学的机会。
孔另境到了嘉兴二中读书,便如飞出笼子的鸟儿,在时代的感召下,积极参加茅盾、沈泽民等领导的“新桐乡青年社”活动。1922年,孔另境因带头闹学潮被迫停学,祖父要求回家乡从商继承祖业,作为长孙的孔另境却不愿株守家园,想到上海读大学,但祖父不同意,又幸得姐夫沈雁冰的帮助,祖父只得退让,孔家这个长房长孙才得到学费进入上海大学读书。
走出小镇,出奔上海,是孔另境人生的一个大转折,为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创造了客观条件。如果不去上海,最多也就是小镇上一个有钱的商人,断不会在中国新文化史上留下多少痕迹。
四次坐牢,百折不挠
翻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书,桐乡乌镇人书写的内容占了不小的篇幅,可能是茅盾、沈泽民的名气太大了,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孔另境的了解与研究。孔另境是早期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进步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不断追求真理,为中国进步文化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孔另境曾有4次在不同时期坐牢的经历。1972年含冤去世。7年后,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孔另境作为作家、出版家和文史学家,留下了许多著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孔另境写作的高峰期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20世纪30年代初就出版了散文、小说集《斧声集》《秋窗集》等。孔另境写作基本上在45岁以前,之后,作品很少,再以后几乎是空白,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是在编辑出版的岗位上尽责尽力,“为他人作嫁衣裳”。
鲁迅的“私淑弟子”
孔另境20岁起发表作品《促男女同校之同学的注意》,始用“另境”笔名,以后孔另境成为他的常用名。一生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茅盾,一个是鲁迅。
茅盾是孔另境的姐夫,关系自然密切。而与鲁迅的关系,则开始于1931年孔另境在天津被警察局逮捕,后经鲁迅托许寿裳、汤尔和与北平行营张学良说情获释开始的。孔另境写的《我的记忆》一文,详细记载了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也可看出鲁迅先生对孔另境的影响之深,最后成为文学事业上的同道者。1931年冬天孔另境回到上海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鲁迅。从此以后,就常常去看鲁迅。而鲁迅先生对孔另境也是关爱的。
有一段时间,孔另境处于失业状态,为了维持生活,凑集许多熟人的信编一册《现代作家书简》,要鲁迅写一个序,作用是容易卖钱,鲁迅先生马上就答应了,果然生活书店很快接受了,而且书印出来后销路很好,孔另境也因此获得了编辑费。后来,孔另境扩充了鲁迅的《小说旧闻钞》,编成《中国小说史料》。
在鲁迅、茅盾等人的影响下,孔另境为新文化的传扬做了不少工作。孔另境常说:“鲁迅是我平生最敬仰人。”
1936年鲁迅在上海去世,孔另境协助办理丧事。他又接连在《立报·言林》上刊载《读鲁迅文札记》20篇,成为学习鲁迅作品的先声。他以继承鲁迅、学习鲁迅为人生目标,文风也酷似鲁迅,自称自己是鲁迅的“私淑弟子”。
庸园兴衰人事非
在乌镇东栅财神湾,曾经有一座有名的江南私家花园——庸园,俗称“孔家花园”。花园是孔另境的曾祖父孔庆增一手创建,是他一生的心血与梦想。
孔另境有一篇《庸园劫灰录》的回忆文章,当年,孔庆增以酿造起家,素喜风雅,购地数十亩,前筑住宅三进,里面造酿酒场10余间屋,另外10多亩空地作为菜圃,并种植花卉,又筑亭凿池,种植果树,养殖金鱼。后来,又筹资专门请苏州工匠,精心营建,花去数千两银子,打造了一座有山有水、有亭有榭,竹林、山石相依,假山与楼相连的孔家花园。假山上最高处可眺望全镇景色,望得见鎮北分水墩,而山亭之外是一个大菜圃。
庸园筑成,轰动一时,声名大振,在乌镇这样偏僻的小镇上,尤其难得。镇上人士和附近乡镇的人都拉了熟人请求一游。孔家决定开放几个月任大家来游赏。
年幼的孔另境是孔家长房长孙,深得祖父喜爱,和弟弟孔令杰常常随祖父在花园里游玩。祖父告诫他们,要好好珍惜这座园林,“这许多花木都几十年了,尤其外边池旁的几百棵黄杨,这是顶难长大的树,你看它们现在高过屋脊了,是顶值钱的树,你们都要好好去培养。”
然而,这座园林还是渐渐荒芜,父亲把祖父传下来的一份财产败完。抗战爆发,这座六七十年的园子,被日本鬼子的炸弹全毁了。10多年没有回家乡的孔另境正寓居上海,突然听到日军焚烧乌镇的消息,两天一夜,“把一条青镇精华的东街完全焚毁”,先生极为心痛。是《俄的记忆》一书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2012年11月的某一天,我们几个寻访者无意间走进了传说中的“孔家花园”。推开一扇小门,是一间普通的民居,主人是一位老太太许兆年,她自我介绍说是孔家祥字辈三房孔祥云的妻子,18岁嫁入孔家,在这里住了70多年,90岁,小小的个子,却神清气爽,思维清晰。
一次次劫难,花园早就名存实亡了。如今,老太太依然坚守在这个园子里。前几年乌镇旅游开发,曾经动员老太太把这老屋出让,老太太不合得,就这样固执地坚守着她久远的过往。
(节选自《鸟镇人物》,题目为编者所加,感谢孔明珠先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