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模式选择

2018-06-13吴碧波黄少安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

吴碧波 黄少安

【摘 要】西部地区历来与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国情决定西部部分农民必然就地城镇化,根据动力机制和空间布局科学分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带动、项目统筹、集体筹资、政府保障、中心村建设、慈善资助等路径或模式比较适合西部实际,各省区结合自身特点可采取一种或者几种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政府政策导向可有力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建设过程必须注重软环境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农村就地城镇化;城镇化模式;西部地区

【作 者】吴碧波,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南宁,530022;黄少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2-0016-008

乡村衰退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但在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尤为凸显,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本应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而农村城镇化是实现由农村建设向城市建设转移的中介和桥梁,但实施过程被有些地方政府将其异化放大和突破利用,盲目实施大规模撤村并居、侵害农民权益、无视村民意愿、破坏乡村风俗文化、上楼致贫等问题时有发生。乡村振兴是正确认识农村城镇化、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发展路径的重要契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城镇化不仅依然重要而且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统筹起来,更好发挥农村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的促进作用,而西部农村的特殊情况决定了需采取多元化城镇化模式或路径。鉴此,本文以西部地区农村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为基础,充分论证部分农民必然就地城镇化,系统分析其基本条件和适应特征,进而引申出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选择问题。

一、研究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远早于中国,主要集中于以下四方面:一是人地关系与经济发展,人地关系一词最初出现于1650年西方人文地理学家沃仑·纽斯的《地理通论》,而最早从理论和原则上进行土地研究的是区位论先驱杜能,但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和技术改变了土地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二是要素流动与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概念最早出现于《城镇化的基本理论》(A.Sedra,1867),随后刘易斯(1989)建立二元经济模式,托达罗模型、拉尼斯—费景汉三阶段论、唐纳德·博格“推—拉”理论是流动人口重要理论之一;三是城镇化动力和影响因素,马歇尔等以空间区位及活动组合、藤田昌久和克鲁格曼等以新贸易理论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还有学者从全球化、文化影响、制度因素等进行研究;四是资源环境与城镇化空间结构,1898年霍华德构建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卫星城理论,1942年芬兰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阐述了城市地域空间低密度、生活回归绿色自然的思想。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较好的阐释,对本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三农”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国内学者对城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自费孝通为代表的小城镇论后,后来学者逐渐关注小城镇的缺点,主张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2005年开始,黄少安教授等系统研究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关于西部城镇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建设、城镇化与民族关系等方面:一是西部地区城乡一体,认为消除二元结构是西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界定了城乡一体化內涵,构建了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1 ]66-69从动力机制和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制度创新;二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西部城镇化全面系统的回顾,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区域因素, [2 ]21-27分析了人口、产业、地域城镇化的协调、影响和作用, [3 ] [4 ]总结了城镇化动力机制或模式选择,包括工业驱动型、资源驱动型、旅游驱动型和边贸驱动型城镇化模式; [5 ] [6 ]三是城镇化与民族关系,主要分析城镇化滞后对地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7 ]有学者以甘肃阿克塞县草原牧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牧区、青藏高原牧区等为案例,探讨构建民族人口城镇化计量模型。

自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内乡村振兴的研究日益丰富,包括内涵分析(韩长赋,2017;韩俊,2017)、重点内容(张晓山,2017;陈锡文,2017)、战略措施(叶兴庆,2017;黄祖辉,2017)、路径和模式(宋洪远,2017;朱信凯,2017)等,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有学者特别强调小农户与大产业的对接,展开预警性分析防范潜在风险,也有学者认为必须解决撤村并村、要素单向流动等难题。总之,西部城镇化研究既重视理论同时更加注重地区特色,层次有所提高、内容更有深度、涉及领域更广泛,但总体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因此,应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宏观背景下当地地理特征与宗教、社会组织、习俗、生计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着重研究以城镇化作为西部基本模式的格局下,如何与多元因素产生互动实现新形式的整合。

二、西部地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就地城镇化不是对以往村镇建设模式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自然村落简单合并,更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逐步由单一的“生活功能”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复合。在农村就地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同样可以实现城镇化,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推进将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一)西部地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必然性

1. 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创业能力差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紧张的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的递减边际生产力,人类的开发拓展活动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土地被转作他用;农村难以容纳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政策环境的宽松、转移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等都会引起村庄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使农民缺少在城市长久安身立业的资本。

2. 现有大中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

人口快速膨胀而城市承载能力有限,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系列矛盾,住宅、教育、医疗、市政不足等“城市病”愈加凸显:城市资源供应紧张,资源能源大量浪费,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8 ]城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大批外来人员涌入,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城市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农民孩子城镇上学难; [9 ]农民城市就业不彻底,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村空心化、城市歧视等。同时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减弱,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3. 农村条件改善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创业

一是国家财政“三农”支出增加,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使通信技术迅速普及;二是城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向农村区域广泛传播,返乡创业农民工传播先进的政治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改善了农村社区政治环境,为乡风文明建设完善奠定了基础;三是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民职业非农化加快,乡村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逐渐降低,即使仍然从事农业的人员,也是用工业化的手段去操作,农用机械总动力显著提高;四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加快,由于城市竞争激烈,很多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2015年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达242万。

(二)西部地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特殊性

1. 西部地区基本区情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71%,人口36876万人,占全国比重26.97%。复杂多变的气候和自然资源造就其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西南适合橡胶、甘蔗等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西北复杂的自然气候为诸多珍稀动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条件;国家紧缺的磷、钾、盐、镍、石棉等尤其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可观,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秦兵马俑、莫高窟、九寨沟等均位于西部。但西部也是—个地形复杂、环境承载力弱的区域,多为河流、沙漠、戈壁、高寒山区等地区,中国四大高原几乎全在西部地区,中国大江、大河也多发源于西部地区,还有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和大沙漠、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及茫茫大草原。近年来,西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东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西部城镇化率为48.25%,比当时全国平均水平低7.85个百分点。

2. 西部农村城镇化特点

一是区位的限制,西部处于全国边缘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运输等条件较差,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模式传统,直接影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空间转移,导致进一步的封闭与落后,也没有吸引人才的魅力和条件;二是自然环境脆弱,城镇化力量单一,大多依赖当地自然资源,一旦资源枯竭,城镇发展即缺乏新的动力,加上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人口素质低下、思想观念守旧,使就地城镇化难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三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政策导向等原因,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仍以农牧业为主,工业积累不足,技术上的多重差距以及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下,使当地企业自主创新不足,后发优势效果不够明显;四是发展模式封闭,西部交通密度远远低于东部、中部等地区,内河航运、铁路和公路不通畅及信息不灵,自我积累能力差,金融市场发育水平低,融资渠道不畅,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低。

3. 西部农村城镇化动力

一是相关政策支撑,西部农村城镇化政策环境良好,党和国家多次明确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明确表示要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农民自身要求,农民也是理性经济人,对土地依赖程度降低,有些人甚至希望通过宅基地置换改变农村身份;三是经济利益驱动,农户集中居住与园区建设、企业发展及土地流转紧密相连,企业的壮大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而新增就业机会使农户能够获得长远收益,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四是资源高效利用,当前农民居住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布局混乱的状况,就地城镇化可极大地节约公共服务成本,基层政府也能有效地提高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效率;五是城乡统筹趋势,各地探索和实践着眼于农村全面转型的关键,措施和政策都致力于打破制约城乡协调的体制障碍;六是深厚的社会基础,农民迫切希望成为城镇中的正式一员,农民作为农村城镇化主体可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城镇化。

三、西部地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模式比较分析

西部地区历来与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关,但发展不充分也不平衡,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造成乡村振兴与农村就地城镇化统筹的差异性,也预示着下一步要调整相关制度和政策。当前西部城镇化模式繁杂,已有研究尚缺乏多元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综合和系统梳理,或过于宏观,仅讨论外延扩展和内部重组两大类空间模式的动力机制区别,或过于微观,仅对局部地区或某一特定空间模式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根据城镇化推进的动力机制和空间布局,以西部农村自然环境及发展水平为基础科学划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带动、集中居住或项目统筹、村集体筹资、政府保障性住房、偏远农区(中心村)建设、慈善资助等城镇化模式是适应西部实际的,并对不同模式进行案例考察和适应性分析,对全面认识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至关重要(见表1)。

(一)房地产开发模式及云南昆明市案例

1. 房地产开发机制

房地产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等优势,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有助于政府合理的规划城镇,通过税费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为建筑、交通、服务等产业提供了扎实的载体。

2. 昆明市案例分析

昆明是中国面向東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是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商业地产体量巨大,可推动人口集聚。2017年公布的第一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换证合格企业中,国福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旭恒房地产开发公司资格等级分别为二级。其中国福房地产开发集团有效完成昆明五华区红云街道办事处北仓“城中村”改造任务,打造了北仓村占地约500亩集住宅、写字楼、酒店、商业、学校为一体的“国福现代城”,建成多个精品社区。云南旭恒集团着力打造昆明“居住、休闲、购物、教育、运动”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打造了标杆性的建筑代表作品。

3. 适应特征分析

此模式适用于城中村、城郊区或新区农村等,但必须合理设计开发流程,严把地产项目审批关,把握城镇化节奏,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推进,同时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做好城市商业饱和指数测评工作,减少开发商的短视行为。

(二)企业发展带动模式及重庆市的案例

1. 企业发展带动机制

企业迁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区位再选择过程[10 ],是改变市场地位、消费者偏好、环境规则、技术进步的有效方式。企业迁移农村区域,着重于农村的资源优势,也有利于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必需的资金和公共设施。

2. 重庆市案例分析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艺术、文化、教育、科技等中心,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也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可通过转移企业带动城镇发展。(1)北碚区位于重庆城区西北部,2015年改造安置房67万平方米、农转城安置房212万平方米、公租房257万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九龙坡西彭镇位于九龙坡区西部,2015年小塆立交等5个重点项目建成,高端铝材新材料、有色金属期货投用;(3)綦江区位于重庆南部,2015年11月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铝材精深加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建筑现代化产业实现产值197.5亿元,工业园区、东部新城继续保持较大投资强度。

3. 适应特征分析

适用于有一定潜力和基础的地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企业迁移呈现距离衰减、村镇企业迁移率高于城市企业、迁移多元化、迁移以扩张性外迁为主、村镇集聚决定于企业家价值预期等特征,可出台支持企业区域迁移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迁移与城镇化互动,引导企业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迁移,同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化利用,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三)集中居住或项目统筹模式及南宁市的案例

1. 集中居住或项目统筹机制

因交通、产业及其他项目建设需要将原有居民集中安置,新建居民小区或对原始居民点进行整合,农民新社区实际上也是城市化了的社区。聚集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机构职能也向城区管理模式靠近。

2. 南宁市案例分析

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坚持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发展的思路,有效发挥了重大项目推动投资增长和城镇化加快的引擎作用:(1)青秀山项目共征用土地79.92公顷,市政府划拨凤岭园艺场三产用地5.87公顷,实施整体搬迁工作;(2)五象新区是南宁城市发展的一个重点新城,农地征用面积大幅度增多,采用公寓式安置失地农民,同时充分考虑其农业生产资料的存放问题。

3. 适应特征分析

适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区域,聚集区人员已不再是传统农民,但向城镇居民转变还有一段距离,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体现民俗特色,拓宽就业渠道。

(四)村集体筹资建设模式及锡林郭勒盟的案例

1. 村集体筹资建设机制

以自愿、平等、民主为原则,实行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的模式,逐渐改变当前住房供给渠道单一的局面,为缓解城镇住房紧张起到积极作用,推进“房住不炒”定位的实现。房价的理性回归也有利于其他产业的合理发展。

2. 锡林郭勒盟案例分析

锡林郭勒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盟,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可充分发挥口岸外向型禀赋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要素集聚,带动了口岸城镇发展战略转型。其中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口岸的开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该口岸是牧民集资建设的。同时东乌珠穆沁旗牧民集资建设呼布钦高毕新艾里商城,促進了口岸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国际贸易,增加了口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3. 适应特征分析

发展合作集资建房是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一种可行的办法,此模式适用于村集体经济状况较好、村民认识水平较高的地区,但运行需符合政府规定,需提防和控制风险,加大集资行为的监督力度。

(五)政府保障性住房模式及青海玉树州的案例

1. 政府保障性住房机制

中央或地方政府依据住房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范围内向特定人群提供具有限定条件的住房,满足低收入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或满足全体居民基本住房需要。保障性住房体现了准公共品性质。

2. 青海玉树州案例分析

2010年地震造成玉树州共12个乡镇受灾,大多数居民无家可归,政府保障性住房反应迅速。(1)结古镇是玉树市辖镇,地震造成结古镇附近的西航村(音)已经夷为平地,99%民房全部倒塌,其中中国水电集团承建灾后保障性住房项目位于结古镇扎西科片区民主路北,总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绿化率30.1%。(2)称多县积极恢复重建工作,其中海东市援建称多县称文镇总投资9.78亿元。珍秦镇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尕朵乡为小城镇集中示范区,拉布乡为旅游产业示范区,歇武镇为生态长廊保护示范区。

3. 适应特征分析

适用于特殊区域或者出现重大灾害的地区。将居住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予以确认,建立国家严密监察和保障任务问责制,因地制宜确定保障内涵、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考虑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布和房源匹配。

(六)偏远农区(中心村)建设模式及新疆伊犁州的案例

1. 偏远农区(中心村)建设机制

人口空心化逐步转变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全面的空心化,加之人口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部分农村必然会消亡,将几个村落合并与整合是可选路径。村落聚居区改变了农房过于分散、土地过于零碎的格局,是基于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发展要求。

2. 新疆伊犁州案例分析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境内许多高山峻岭、山间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其中尼勒克县等偏远牧区集中了伊犁大部分贫困人口,且人口居住分散,农地破碎化严重。尼勒克县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偏远山区县,辖10乡1镇2场,土地征迁安置成效显著,“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通过初验;2015年培育扶持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家,新增庭院经济示范村4个;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宜居创业的新型乡镇,对200人以下的小学校实行撤并,对相距较近农牧区学校合并;在牧区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牧区毡房工作站,驿站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养殖基地,形成“驿站+联牧户”“公司+驿站+牧户”“党员致富能手+牧户”等模式,新型城镇化在多模式协调并进中展现新面貌。

3. 适应特征分析

适用于居住分散的农牧区和山区,而撤并的村落要考虑其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中心村建设是农村居民点主要组成成分,承担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的职能,还为广大农村提供农业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

(七)慈善组织资助模式及西藏拉萨市的案例

1. 慈善组织资助机制

慈善事业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是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慈善及时补位给农村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公共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农村之外更多的社会慈善资源,完善乡村社会管理。

2. 西藏拉萨市案例分析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慈善事业对城镇化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拉萨市慈善总会成立,2015年11月拉萨市慈善捐助中心和拉萨市慈善超市挂牌,搭建了新型救助平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当雄县和林周县。(1)当雄县是北京市通州区对口支援县,先后建起了加油站、运输公司等骨干企业,支持兴办乡、村股份合作制集体牧场,捐赠一批精密医疗设备,继续加大物资、资金援藏力度,使其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2)林周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是苏州对口支援县,苏州的吴江、吴县、常熟、昆山等地市也给予无私援助,林周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该县共获得援藏资金2.7亿元。

3. 适应特征分析

适用于国家特殊战略地区,必须在政府统一规划和引导下进行。慈善靠人们的志愿和自觉行为来进行,必须完善社会捐赠体制,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增加透明度,同时加强慈善组织自身的管理。

四、结论和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西部乡村的功能、作用、范围的转变,研究村镇格局多维度演进规律、内外驱动机理、空间优化重组等,具有学术学理的急迫性,破解现实难题的理论支撑研究亟待冲破瓶颈。西部农村就地城镇化意义重大,各地区应结合自身采取符合实际的城镇化路径模式,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形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如下:

(一)基本结论

一是当前我国城镇容纳能力有限,农民进城创业能力也较低,决定了西部地区部分农民必然就地城镇化,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为正确认识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契机;二是西部实际情况决定了一些具体的城镇化模式,各省区应该结合自身区域特点,选择适合不同特定地区的好的模式,也可采取一种或几种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三是政府政策导向有利于推进就地城镇化,城镇化建设过程必须注重软环境的建设,需要以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和管理。

(二)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体积极性,完善城镇化的法制环境,消除创业体制性障碍,立足农村实际,理顺部门关系,完善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综合平台;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升教育卫生和文体水平,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设置医疗服务机构;三是增强农民保护自身权益意识,为失地农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主要通过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四是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生态容量、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合理布局城镇,增强小城镇带动作用;五是扩宽融资渠道、创新资本多元化,鼓励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及环境保护;六是强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对农村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社会组织、民族习俗、生计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 樊明,等.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靖学青.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14(3).

[4] 蒋秋丽,王发曾.城镇网络化: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新途径[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5] 丁生喜,王晓鹏.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1).

[6] 方创琳.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与渐进模式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

[7] 蒋彬.民族地区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分析[J].民族研究,2002(6).

[8] 姜爱华,张弛.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2(11).

[9] 向春玲.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0] 魏后凯,白玫.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发展研究,2009(10).

MODEL SELE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THE WESTERN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u Bibo,Huang Shaoan

Abstract: The western region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in the meantime,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determines that part of the peasants in this region must choose urbanization locally, path or mode the real estate business or enterprise driven, project planning, financing, government support, central village construction, charitable support etc. i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west accord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spatial layout of th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vince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an adopt one model or several combined model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policy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local urbanization forcefully. Attentions must be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environ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Keyword: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urbanization model; western region

〔責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探究
西部某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分析
AACSB认证对我国西部财经院校建设的启示
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读者抱怨问题及对策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咨询服务优化研究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